三七之乡——历史渊源
小三七能创造大市场,关键在于习惯。三七又名田七、南国神草,是一种珍贵的药材,与人参同属一个家族。关于它的药性,清代药学著作《本草纲目》是这样描述的:“人参为补气之首,三七为补血之首,这些都是中药中最珍贵的。”
至于三七为什么叫“三七”,众说纷纭。有人说三七的苗是三枝,每枝七叶;有人说是三分像光,七分像阴。古人说它的性能和山里的漆树很像,取其谐音而已。
这么特殊的药,为什么刚和和平大坝结婚?出生在平坝的雷绍武多年来一直在调查同一个问题。他现在是国家三七局局长。
其实平坝镇所有的房子都在海拔1800米左右,那么1800米的数字是多少呢?和三七有关系吗?除了海拔1800米,北回归线正好穿过镇中心。1800米加上北纬23.5度不是巧合,正好符合三七生长对环境的苛刻要求,即低纬度高海拔。
包括平坝在内的文山州大部分地区位于云贵高原东南部。因为符合低纬度、高海拔、光照、湿度、温度、土壤酸碱度等一系列恶劣条件,成为世界上最适宜种植三七的地方。世界上90%的三七产于文山,文山被国家认定为“中国三七之乡”,被誉为“三七花开之地”。全国只有两个特产局,一个是吉林的人参特产局,一个是文山的三七特产局。
平坝镇几百年来一直是文山三七的大本营这个谜,可能要解开了!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商业中心的形成,必须要有周边足够的市场来刺激,那么文山三七最早的买家在哪里呢?它是如何催生出一个新行业的?
300年前的古矿井里埋藏着什么秘密?但是真正解决通风的办法,现在我们觉得没有办法解释。镇上办起了大生意,有钱人有烦恼。“人们拿着真枪在那里,而且是这样的。
这是小街的下厂银矿,距离平坝约10公里。来这里采矿的三水矿业集团工人昨晚突然报告,他们在挖掘勘探过程中,与古人开采的一个矿对接了。
我们查阅了文山县志,发现平坝附近有一个巨大的银矿。由于银矿利润巨大,来这里采矿的大多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犯人和小偷。高峰时有两万多人同时在这里采矿。从矿洞遗址来看,古人挖得很深,到地面以下300多米。考虑到古人的技术水平,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深度,因为通风的问题无法解决。
他们解决了通风问题。现在我觉得一方面它有两个孔同时下来,一个孔可以产生一点循环风,但是要真正解决通风,现在我们觉得没有办法解释为什么它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通风条件。
崔博士经过长期研究,发现服用土特产三七,可以帮助古人解决缺氧问题。你吃三七,一方面可以降低你心肌的耗氧量,另一方面可以扩张增加你的冠状动脉流量,也就是增加你的输出量和血液输出量。它主要从这两个方面产生其抗缺氧作用。
胸闷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如果我们觉得胸闷,这个土特产三七,吃点三七或者三七就能解决头晕或者胸闷的问题。你觉得古人也会用这种方法吗?啊,这个地方是三七的故乡。应该说老古人也会用三七来解决头晕的症状。
原来古人居然把今天人能想到的都想到了!这些古矿洞的所在地叫老君山,横跨中越边境,是世界野生三七的发源地。当时有几万人分布在老君山的山头上,奋力开采。觉得胸闷气喘的时候就嚼几片三七。据当地老人们说,一年至少需要几万斤三七才能满足巨大的需求!野生三七根本不够,就像这样,因为开采,这个大山沟里其实已经出现了一个巨大的买方市场。
如此完美的商机,精明的南京汉人当然不会错过。通过仔细考察,他们最终选定了条件最好的山坡平坝,开始人工种植三七,然后高价卖给开银矿的工人。据文山县志记载,当时卖给平坝镇矿工的三七均价是1斤三七等于1万斤大米,真的是名副其实的黄金交易所,但换来的却是矿区刚刚出产的雪花银。
但这只是开始!三七生意只做了十几年,一场巨大的矿井渗水将数万矿工埋在几百米深的地下。银矿受此挫折,几乎恢复元气。后来虽经多次努力,也没有恢复到当年的规模。新建立的三七基地有解体的危险。平坝镇几万斤三七必须赶紧找新市场。
1587年,广南府的两个军官带着几棵三七千里迢迢来到北京,请当时的大药理学家李时珍鉴定。因为这种药最近在士兵中秘密流传,作为治疗金疮的药,据说疗效如神,但药理不清。“这药是最近南方人民军送来的,是用来治金疮的药。云有奇功。”
“三七经过现代研究后呢?如果用来止血,里面有一种叫三七的物质。这种物质通常表现为,就是如果你有外伤,它表现出一种止血活性,非常敏感。一点点就能止住你的血液,促进血小板凝固。”
李时珍对这种久闻的神药进行了仔细的研究。他故意在胳膊上弄了个伤口,然后涂了三七,结果很快就好了。他把它放在刚被政府处罚的犯人身上,效果出奇的好。李时珍非常兴奋。他仔细记录了自己的发现:“如果被拷打时被打得鲜血直流,只需把三七嚼碎敷上,出血很快就会止住;如果在被处罚前提前拿一两块钱,可以保证血液不会冲击心脏。大概这种药能促进和阴的血液流动,所以能治疗一切血液病。"
李时珍对三七的最大贡献在于,他正式承认三七是一种治疗金疮的药物,从而将三七广泛介绍给日夜处理伤病的军队。另外,它的止血效果真的很神奇。首先,它在云南民族的军队中流行起来。
依托军队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平坝镇的三七种植像气球一样膨胀起来,三七价格一涨再涨,以至于平坝何家的老祖先不得不采取措施层层保护。
1908年,有个叫曲的小伙子,卖半成品三七粉给部队,更是红极一时。当时军医用纱布填塞伤口,换药时要把纱布拉出来。伤员们痛苦万分,尖叫着。屈的治疗一点也不痛苦。只要把伤口洗干净,撒上白粉,坚持一个月。这些灰色的粉末,被屈命名为“云南白药”,很快就出名了,而云南白药的主要成分就是三七。
1938年3月,屈在徐州附近的台儿庄前线,向云南籍第60军捐赠500箱云南白药。战斗中,60军英勇冲锋,誓死奋战。日本报纸惊呼:“云南军不能死!自从与中国军队的九一八战争以来,很少遇到来自滇军的猛烈冲锋。”日本士兵在日记中写道,云南军队涂抹并口服了一种白色粉末,即使是破裂的动脉也能迅速修复。以便重返战场。1950年,瞿遗孀向民国赠送白药配方。从此,云南白药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
云南白药的成功在平坝镇引起了巨大反响,触动了平坝镇很多人的神经。以前只知道种三七,卖三七,没想过加工三七。看来是时候改变一下了。当时平坝有个重要人物叫肖广汉。他是把三七店从平坝开到昆明的第一人。他卖的三七,取名“白药之母”。
自从三七销往中原后,三七的贸易就一直遥不可及,这是从古籍中复原的三条古代三七贸易路线的粗略路线图。
——每年几十万斤三七从平坝出发,经过蒙自、昆明,销往中原;或者从平坝经西畴、百色进入两广,最后销往中原;或者通过马关和越南河内进入东南亚国家,甚至销往欧美。这三条古道有一个共同的轴线,就是平坝镇;文山最早的外贸竟然是三七。
——几百年来,满载三七的商队日夜穿越中越边境的崇山峻岭。因为军队各司其职,全副武装押运,所以一路始终畅通无阻。
这是河内,越南的首都。河内市中心有36条街道。其中有一条特别的三七街,已经延续了200多年。走在街上,迎接你的是三七。
国内外贸易持续数百年,平坝人积累了大量财富。今天,当我们走过平坝镇的古街时,可能很难想象,在这些砖墙木门的背后,曾经有过一些鲜为人知的财富故事,一些曾经富可敌国的三七商人,就把总部设在了这些房子里。钱来得太快了!他们经常在半夜数着白花花的银元,吓得全镇人都想一起去,建一条秘密通道。万一敌人来劫镇财,全镇人可以从容从秘道撤退。所以,一人多高的下水道不仅仅是下水道,还是军用隧道。
直到今天,三七依然是文山的第一支柱产业,平坝人依然在支撑着文山的三七产业。如今,分散到文山州各县种植三七的7个农民,70%是平坝人。据说文山州政府几乎每个部门都有平坝人当干部。
虽然三七作为治疗金疮药物的历史已经成为过去,但其独特的疏通血管、扩张冠状动脉的功能,使其在治疗高血脂、高血压、偏头痛等现代疾病中脱颖而出,成为超级保健品。一些著名的国内制造商,如云南白药、片仔癀和朱莉制药,正在悄悄地使用三七作为原料。
沙坝南路,位于文山市中心区,素有平坝人民街之称。这些房子的主人是来自平坝的65,438+000多名三七种植大户。他们花了很多钱建连片的房子,而大户就坐在这些大厅里,轻松调度三七几百万斤的周转。有人曾开玩笑说,他们的一举一动,很可能会引起千里之外一些知名企业的股价波动。
曾经在373煮过!每年的8-9月,文山州的山坡上会出现一道壮丽的景观——“三年满红”!经过三年的精心培育、护理和栽培,三七的开花表明三七的果实已经成熟,可以采摘下来卖钱了。
这是激动人心的红色,象征着幸福和丰收,是文山州最喜庆的节日。
1946年,在平坝当区长的段鹏先生决定去南京寻根。他想知道“高石坎柳树湾”在哪里。你的祖先来自哪里?
原来,平坝的居民很可能是600多年前明朝远征军的后裔。据史料记载,1381年,朱元璋大将穆瑛率33万大军出征云南,高石坎的刘舒湾就是当年的阅兵台。很多年后,他们一小群人来到文山平坝,开始了自己的事业。
从此,几代南京人隐居在此山中,秘密发财。他们不断吸引老乡过来住,然后传到文山。他们开山造田,兴修水利,繁衍生息,在原有华凯、广南民居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南京市民占90%的移民大县。后来,小小的平坝镇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于是平坝的人口有计划地分批迁入20户。
这就是文笔塔,高高地耸立在县城东侧的小山上。它是由平坝商人在明朝嘉靖年间建造的。这座塔高20米,有七层。从地形上看,三座山峰交叉拱起文山县城,形成一个“文”字,文塔正好象征文头上的点。
事后人们才知道,平坝人修建文笔塔的决定并非一时冲动。他们认真反思了自己。平坝人都是军人,骨子里有个遗憾就是没文化!我们不能让后代再遭受这种损失。于是,三七商人先后捐资在文山建立了华凯书院、濮阳书院、庞大的夫子庙,大张旗鼓地把中原文化引入文山,让文明之光照耀这片红色高原!这就是文山这个名字的由来和深刻含义。
如今,平坝镇那些古老的三七行,就像已经在舞台上谢幕的演员,正静静地倚在历史的帷幕后面。只有文笔塔静静地矗立在文山最高峰,俯瞰着这个三七花开的地方。这是600年。
三七的生长很有地域性。文山是三七的原产地和主产区。三七已有近500年高产栽培历史,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90%以上,质量居全国首位。文山三七天下第一。在文山州,三七不是到处都可以种植的,最适宜种植三七的地区和适宜区域主要分布在文山、砚山、马关三县的部分乡(镇)。经中国农业学会特产经济委员会认定,文山县、砚山县分别为“中国三七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