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历史唯物主义来评价你所熟悉的名人。
1920年吴占领两湖后,向孙中山进贡,希望与其合作,并派人到广州联合陈炯明,分化孙中山北伐。孙中山对吴的代表有一句话:如果坦诚相见,我可以和他谈,但遗憾的是凡事都在说谎,也就是说,我始终不相信人。我不帮王占元,也不帮湖北人,而是从他们那里窃取地位和权利。我怎么能相信这种人的话呢?(天津《大公报》192112.5)孙中山对吴的“欺骗一切”的评价是否扯平,这是另一个话题,在这里无关紧要(仅从赵恒惕撰写《吴先生传》和晚年主持《吴先生文集》这一事实是否足以证明孙中山的说法)。在孙中山居高临下的眼里,可以用“诈”字来解释。这种与生俱来的道德优越感,注定了孙中山与国内各种势力的宿怨是一个解不开的结。在苏联的国际档案中,有孙中山与苏俄代表戈克尔在1922年9月26日的谈话记录。孙中山对苏俄与吴的合作表示怀疑,因为他认为:吴“是一个有中国气派的老学究,不易使他对新思想产生兴趣。他是成品,张这个土匪是可以加工的原材料。”孙中山说:“吴听命于英美,又不止一次欺骗中国人民,所以他(孙)特别可疑。我们现在能认真对待吴对俄罗斯的友好姿态吗?”。孙中山关于苏俄的表态,自然是为了打消苏俄与吴的联系,诱导苏俄转而支持自己。在实际的政治运作中,孙中山一直试图与吴结盟,但吴拒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