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莫夼像景点简介
简介
宝顶山位于大足县龙岗镇东北15公里处,海拔527.83米..宝顶山摩崖造像包括以圣寿寺为中心的大佛湾和小佛湾造像。是被誉为“第六代祖师爷传穆德拉”的赵志锋在公元1174-1252年间(南宋惜春至淳祐年间)所刻,历时70余年。那是一尊雕像。
圣寿寺依山而建,雄伟壮观。赵志锋始建于南宋,但在元明两代被兵败,并在明、清两代两次重建。现存山门、天王殿、地师殿、大雄殿、三佛殿、燃灯殿、维摩殿等七殿为清代重修,建筑面积1631.68平方米。
系统模型化
大佛湾位于圣寿寺左下方的一个U型山湾内。崖壁长约500米,高8-25米。东、南、北三面山崖上雕有雕像,一般编号为31。依次雕刻的是护法像、业障轮中六大司图、浩瀚宝亭、华严三贤、千手女神、佛教故事、释涅槃圣迹、九龙太子浴、孔雀王经伪装、毗卢道场洞、父母恩伪装、雷音地图、方便佛感恩伪装、佛经伪装、六消费图、地狱伪装、刘犇像伪装。所有雕像都图文并茂,不重复壁龛。
小佛湾位于圣寿寺右侧,南北向。它的主体建筑是一座石祭坛,高2.31m,东西宽16.50m,深7.90m。坛壁石砌,石室石砌,上面雕满佛菩萨像,编号9号..主要有佛塔、七佛壁、报恩洞、寺庙的月轮佛龛和十恶图、皮銮洞、华严三圣洞、灌井龛等。
石窟的特点
宝顶山的摩崖造像表现出许多不同于中国早期石窟的特点:
宝顶山摩崖造像是国内罕见的大型佛教密宗石窟道场。大佛湾是向世俗信众传教的外道场,小佛湾是信众受戒修行的内院,有完整的体系和特色。在石窟的显著部位,有“唐瑜部王”刘本尊事迹的图片和画册,20多尊主像中雕刻有刘本尊和赵志锋“成佛”的形象。
(2)宝顶山摩崖造像的表现手法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大佛湾千尊主题不赘述。洞穴之间既有教义上的内在联系,也有形式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内容以六息、唯心开始,以刘本尊开悟成佛结束。其间有教学原因,有教学行动,有教学结果,形成一个体系。它已经配有经文,诗歌,颂歌等。变相的,而且是图文并茂,和藏经不一样。是历代藏经未收录的藏外佛教石刻文献,对佛教经典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3)造像重在阐发哲理,将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中国儒家的伦理道德、理学和道家的心性融为一体,兼收并蓄,表现了宋代中国佛教思想的特点。
④宝顶山摩崖造像是中国石窟民族化、生活化的典范。雕塑的内容和表达力求生活化。比如,父母的恩情通过一系列日常生活情节,如要孩子、受孕、分娩、结婚、送行等,生动地展现了他们呕心沥血养育孩子的过程,生动感人。《放牛图》长30余米,雕刻出云雾缭绕的临泉山溪,穿插“十牛十放牛”,以抒情的方式再现了放牛的生活。再比如独奏笛子的吹笛女,内心充满喜悦的养鸡女,酒后糊涂的父子、夫妻、兄弟姐妹的醉酒画面,都历历在目。雕刻大师体验生活的精妙,再现生活的精准,令人惊叹。
⑤宝顶山摩崖造像是石窟艺术的杰作,在许多方面都有创造性的发展。造像是以能够震慑人心为原则,以此来激发信众对佛教的虔诚。雕塑、装饰、布局、排水、照明、支撑、透视等。,都很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美。比如千手观音1007双手屈曲舒展,高低不平犹如孔雀开屏,光芒四射。3l米长的聂像只露了一半,构图绝妙,给人以藏而不露的美感。这是中国山水画在有限中见无限的传统美学思想的成功运用。地狱被伪装成诡异的十八层地狱;牛头马面狰狞坚韧,受苦的人在呼救;尖刀、锯子、煎锅、冰块、沸汤等各种酷刑,惨不忍睹,触目惊心。觉远洞穴中的几十个雕像雕刻精美,他们的衣服像丝绸一样,他们的基座像木雕。洞口上方开有天窗用于采光,光线直射洞心,使7与内部光影相映,神秘莫测。华严高大的三个图标立在悬崖上,身体前倾,成功避免了透视变形;画框褶皱舒展,披肩挂肘至足,手臂支撑,让文殊手中的百斤石塔千年不倒。利用悬崖上的天然山泉,九龙沐浴王子计划在悬崖之上雕刻九龙,将泉水引向中部龙口,让涓涓的泉水冲刷和迎接王子多年,为雕像增添了活力,是一种因地制宜的模式。
此外,宝顶山摩崖造像中仍有16铭文,文字为11576;碑文、游记、诗词44篇4020字;刺绣装饰49件,8031字。其中,1174-1252所刻碑文,以及1425年刘一撰写的《重开宝顶山石碑》一书,对宝顶山石窟史乃至中国密宗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南山,原名光华山,位于大足县龙岗镇南2公里,海拔514米。雕像雕刻于公元1131-1162年(南宋绍兴时期),崖面长86米,高3.5-10.2米,一般编号为15。其中有五个佛龛,包括三清古洞、后土圣母院、龙洞洞、真武大帝祠等道教题材。
在大足石刻中,11-13世纪的道教摩崖造像是中国道教石窟中最集中、最完整的。保存完好的有五处,以南山为例。如五号三清古洞* * *像为421,由道教最高神“三清”主宰。上面镌刻着2世纪道教从早期的老先生、三官崇拜,发展到有明确神灵和命令的“三清”、“四皇”信仰的史实。在中国宋代道教石窟中,这个石窟是雕刻最精美的;就内容而言,它是反映宋代道教制度最完整、最系统的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宗教、历史和艺术价值。
南山碑刻28处。其中,1250年何光贞《王蒙奏折》碑,记录了13世纪中叶川东遭受蒙古军队袭击掠夺后的基本社会政治历史,保存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史料,具有“以碑证史”、“以碑补史”、“以碑断代”的重要价值。其余碑文多为佳作。简介
石门山位于大足县龙岗镇东20公里石马镇新生村,海拔374.1m。雕像雕刻于1094-1151年(北宋少圣至南朝后期绍兴)。雕刻的崖面总长71.8m,崖高3.4-5m。总号是16,包括雕像洞穴12。此外,还有20尊雕像、8块石碑和铭文、8份耕作记录以及温唯一、温居道、赛等工匠的姓名。
石门山摩崖造像是佛道一体的造像区,尤其是道教造像。比如长城外的二号玉皇大帝千里眼雕像,眼睛像两只铃铛,仿佛能看到千里之外;耳朵丑,张耳认真听;二是肌肉结实,肌腱外露,手法夸张。七号皇帝吴彤有一只脚,他的左脚独立于一个风火轮,有着宽阔的前额和深邃的眼睛,宽阔的嘴巴和厚厚的嘴唇,穿着一件飞行长袍,它像风一样来去自如。10号黄三洞共有35尊造像,造型典雅精致,衣纹叠展,手法逼真,“人味”多于“神味”。编号12以东岳皇帝和淑明皇后为中心,共有98尊东岳皇帝宝元像。反映了10年至13年(宋代)东岳家族在道教神灵中的突出地位。
佛教题材主要有药师神龛、水月观音神龛、释迦牟尼神龛、十贤观音七钳、孔雀明王靖边洞、鹤立迪母神龛等。其中以六号十圣观音洞最为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