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22名勇士飞越泸定桥后失踪,河北寻找线索耗时40年。

这是小学课本《飞夺泸定桥》课文中对1935红军战士夺取泸定桥过程的描述。22名红军战士奋勇杀敌的英姿,铭刻在中国每一个人的心中。

作为长征路上的经典战例,飞夺泸定桥也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然而,虽然这个伟大的故事被载入了党史军史,但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22位英雄冒着极大的风险,率先冲向泸定桥,帮助红军开路,却大多没有留下姓名,飞过泸定桥后就“消失”了。

英雄不应该被埋葬。为了弄清这22名勇士的真实身份,很多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让谁也没想到的是,直到40年后,1975,人们才发现了一条来自河北的抢桥勇士的线索...

红军1935强渡金沙江后,毛主席提出中央红军继续前进,渡过大渡河与红四方面军会合,* * *北上抗日。但此时蒋介石也预测到了中央红军的行动路线,亲自飞往昆明部署封锁作战,企图彻底“消灭”金沙江以北、大渡河以南的红军。

5月24日,红军先遣部队顺利到达大渡河安顺渡口。结果因为国民党提前在渡口搜船,只找到三条船。但红军总人数两万多,国民党的追兵离安顺场只有几天的路程。显然,这三艘船短时间内运送不了多达两万的红军。

蒋介石得知此事后喜出望外,狂吼道:“让朱茂成为石达开第二,大渡河就是红军的废墟!”

原来,72年前的1863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3万大军到安顺场时,因未及时渡过大渡河而全军覆没。

看着前方波涛汹涌的大渡河,先遣队指挥员刘伯承不禁忧心忡忡。现在红军遇到的情况和72年前石达开遇到的情况很像。72年前的悲剧会在此刻再次上演吗?

不久,中央红军主力也来到了这里。毛主席、周恩来、王稼祥、张闻天爬上营盘山,太平军就是在那里最后被消灭的。在一座残垣断壁下,一直在研究地图的毛主席找到了一条活路。他指着地图上的一个点对刘伯承说:“我们还有一仗要打。我们可以走泸定桥!”

刘伯承认为,毛主席的建议很难实现。离泸定桥三四百里,敌人已经离我军很近了。时间过得太快,水远了。

毛主席一挥手,意思是覆水难收。我们别无选择,只能赌一把!后来毛主席下令分兵渡江。要求刘伯承、聂率右纵队从安顺场渡河,然后沿东岸一路向北。黄开祥、杨成武领导的红四团为左纵队的先头部队,沿河西岸北上夺取泸定桥,中央纵队和红军主力再从泸定桥渡河。

5月27日凌晨,红四团由团长黄开祥、政委杨成武率领,正式出发,仅一天行程80余里,期间打了3个胜仗,歼敌两个营以上。

二十八日凌晨五时,陆军总队司令部的一名通讯员给黄开祥发来一份电报,上面也标着“急电”。原来,中央军委对红四团的速度非常不满,限制左纵队先锋集团于29日夺取泸定桥。此时,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240里。也就是说,战士们一天要走240里,还要把泸定桥打下来。

计算完距离,黄凯翔不禁感慨:“一天走240里路好辛苦啊!”作为政委,杨成武很坚定,只说了一个字:“走!”

经过短暂的“飞行动员会”,红四团全体官兵冒着大雨,向泸定桥方向快速前进。在前进的路上,他们也被国民党军队挡住了。我军在很短的时间内击溃了一个营和一个团部,然后继续前进。

就这样,我军终于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一昼夜飞行240里,于5月29日拂晓顺利抵达泸定桥。

泸定桥建于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它是一座横跨大渡河的铁桥,距离大渡河30多米。桥身由13铁索组成,长101.67米。每根铁索都有一个碗口,9根都是甲板。

原来泸定桥上有石板,人在上面晃来晃去,就像荡秋千一样。现在,国民党军为了防止红军从泸定桥渡河,在红军到达之前,把桥上的石板全部拆掉,只剩下13铁索挂在那里。从铁链上往下看,红褐色的大渡河波涛汹涌,一望无际,让人十分恐惧。

与此同时,国民党军还在对面桥头构筑工事,在高地架设机枪,形成密集的弹幕,严密封锁桥面。

红四军团到达泸定桥后,没有在第一时间进攻。而是于当天中午在沙巴天主教堂召开了全团干部会议,商讨夺桥事宜。经过讨论决定,部队分成三波,一波负责夺桥,一波负责掩护,一波从下游偷偷渡河,与夺桥部队一起打击敌人。在这次会议中,红四团三营二连被指定为突击队夺取大桥。

会后,二连迅速召开连战前动员大会。领导们解释了这次行动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并宣布将挑选22名士兵加入突击队。虽然“拓荒”意味着必然要经历巨大的风险,但战士们都很积极,渴望报名参战。

团总支书记罗华生负责选人。他选人的标准很严格:一是从连长、指导员、党支部书记、排长等干部中选拔;平时见义勇为的战斗英雄和战士也要单列出来;同时,参加这场战斗的必须是* * *党员或者* * *共青团员,或者最起码是入党入团的积极分子。就这样,部队很快组织了一支22人的大桥突击队。

下午四点,随着红四团团长黄开祥的一声令下,22名战士背着冲锋枪,背着马刀,腰间缠着十几颗手雷,迅速向闪着寒光的铁链桥冲去。敌人虽然没想到红军真的敢在这样的情况下冲锋,但还是迅速扣动扳机,用各种轻重武器阻止了战士们的前进。

同时。西岸的红军战士也开火了,密集的子弹和迫击炮弹成功压制了对岸敌人的火力。

虽然下面是滚滚的河水,但战士们无所畏惧,在铁索上快速前行。在夺桥突击队的后面,以三联连连长王有才为首的架桥突击队,一边架桥,一边前进,扛着老百姓自发捐赠的门板。

当突击队士兵爬到桥中间时,邪恶的敌人突然在桥的另一边浇上煤油,点燃了堆放在桥头的桥板。瞬间,对面桥头燃起熊熊大火,战士们被大火挡住了去路。

看到敌人如此卑鄙,杨成武非常气愤。他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冲到桥上,对突击队员们大喊:“不要怕火,冲过去!”这时,黄开祥上校也冲了过来,对战士们喊道:“同志们,上!”

听到身后团长和政委的声音后,突击队的战士们更有动力,一边射击一边继续沿着滚烫的铁链往上爬。到达大桥附近后,突击队队长怒吼一声,率先冲破火海,向敌人冲去。

此时22名突击队员只剩下18。四名勇士在攀爬过程中被敌人机枪射杀,永远留在了大渡河。剩下的17战士在队长的带领下,勇敢地冲破火海,向着敌人冲去。

经过战士们的殊死搏斗,我军成功地消灭了所有守桥的敌人,击退了敌人的反攻部队,在泸定桥头插上了红旗。红四团主力渡过泸定桥后,与刚刚到达的右纵队3团1营的战士完成了对泸定城的包围。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战,我军成功击溃所有守军,占领泸定城。

次日凌晨两点,刘伯承、聂率领的主力部队到达泸定。两天后,黄开祥、杨成武等中央及各军团领导同志。

当毛主席、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走到泸定桥中间时,他们在桥中央站了很久,望着下面的陶涛河,毛主席不禁感慨万千。当年石达开不走大路,我们* * *生产党走。太平军当时没做的事,我们红军做了!

这时,杨成武也来到了桥中央。当他向毛主席报告在夺桥战斗中有4名战友掉进大渡河时,毛主席脸上温和的笑容消失了,眼睛开始湿润。面对大渡河湍急的方向,他缓缓摘下军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牺牲将士的哀悼。

泸定桥的飞夺虽然时间不长,规模也不大,但却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如果士兵在规定时间内未能攻占泸定桥,如果突击队在炮火面前畏首畏尾,如果敌人炸掉铁链,历史趋势大概会发生很大变化。所以说泸定桥战役救了红军,一点也不为过。

遗憾的是,由于当时我军没有彻底摆脱国民党反动派的追兵,一切都很简单,没有专门记载参加泸定桥战役的战士姓名。

然而,参加这场战斗的勇士们,连同红四军团团长黄开祥、政委杨成武,都获得了6月2日中央军委颁发的奖品:一套列宁的衣服、一支笔、一本日记、一个搪瓷碗和一双筷子。红四团还获得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奖励飞越泸定桥的红四团”。

1936彭家麟先生在听到22位勇者飞越泸定桥的故事后非常感动,并下定决心要记录下他们的故事。问题是,当他从红四团的战友那里得知参加飞夺泸定桥的勇士们的名字时,大家都记不清楚了。

由于当时情况紧急,有的同志甚至忘记了参加突击队夺桥的人数,以至于出现了21、22、23等不同意见。

在1935年6月8日印刷的186期勇士报中,出现了“21勇士”的说法。杨成武看到文章后,马上指出文章中的错误,说当时* * *有22名突击队员,这是最后的决定。

后来,红军在延安安顿下来后,中共中央宣传部想方设法寻找夺桥突击队的幸存者,并记下他们的名字进行宣传。不幸的是,在调查出结果之前,抗日战争打响,调查被迫终止。

1949新中国成立后,飞越泸定桥的故事逐渐被国内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但国内公开文献大多没有记载参加这场重要战役的勇士姓名。即使有,他们也只记录了二连长廖大柱和二连指导员王海云的名字,他们是突击队长。剩下的20个勇士是谁,他们后来怎么样了?没有记录,好像他们已经消失了。

1966,一个叫王永模的人来到泸定县委宣传部。当王永模怀着憧憬来到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大桥——泸定桥时,一想到那些至今不知道名字的勇士,他就非常沮丧。他下定决心,即使找遍全中国,也要找出所有22名勇士的身份。

王永模的决心得到了泸定县委的大力支持,并成立了专门的调查组。问题是已经30多年了,要调查当年一场战役中具体成员的名字,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王永模想了想,决定先去全国各地的烈士纪念馆看看。

1975,王永模在江西革命烈士纪念馆发现一份档案。这份档案属于一位名叫刘子华的烈士,里面清楚地记载着刘子华同志是参加过飞越泸定桥战役的英雄。

看到这个档案后,王永模非常激动,赶紧找到烈士纪念馆的工作人员,问他们从哪里得到的消息。工作人员告诉他:“资料是河北廊坊军分区的同志提供的。”

不费吹灰之力就拿到了,高兴万分的王永模立即赶到廊坊军分区,从军分区的同志那里得知消息属实。据老兵回忆,刘子华确实是参加飞夺泸定桥的22名勇士之一。曾任红四团二连副班长。革命期间,刘子华身经百战,五次立功,九次重伤。新中国成立后,他最终因恶性淋巴瘤在北京陆军总医院去世。

在河北期间,王永模看到了刘子华留给子女的一张军令状,上面记载了刘子华飞越泸定桥的经历。

王永模很高兴能找到当年22位勇士中的一位。遗憾的是,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的调查工作没有任何进展。但王永模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他还在寻找。

后来,受泸定县委委派,王永模到北京,看望了曾在红四团担任党支部书记的罗华生将军。

罗华生知道他的目的后,非常高兴。他告诉王永模,突击队刚组建时,他是第一个从干部中挑选的人。组长是二连连长廖大柱。除他之外,队里还有二连指导员王海云、二连支部书记李又麟、三连支部书记刘金山。因为情况紧急,战士们在战斗结束后归队了,他记不清那些战士的名字了。

不久之后,王永模受到了杨成武将军的接见。在杨将军那里,王永模得知了一个特别的名字:“云贵川”。据杨成武介绍,云贵川是一个苗族男孩,参军时连名字都没有,所以大家都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云贵川”。

那时候的云贵川才十五六岁,打架很凶,因为小时候经常跟着父亲到处去山里采药,练就了一身好的爬山本领,经常被选为突击队员。飞越泸定桥时,包括杨成武在内的许多指战员,看到了“云贵川”跟随廖大柱穿越火海与敌交火的英姿。可惜“云贵川”在后来的战斗中牺牲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信息流通的便利,王永模在众多爱国人士和媒体工作者的帮助下,找到并确认了很多泸定桥战士的名字。

死在泸定桥上的四位烈士分别是、刘、、魏。此外,王永模还证实,和赵两位勇士曾作为夺桥突击队成员参加过夺取泸定桥的战斗。

至此,王永模始终确认了当年22位勇士中12的名字。这些同志有的死于革命年代,如1935陕北的廖大柱、王海云,有的见证了中国的日新月异。比如李又麟和刘金山都很长寿,分别死于1997年和1999年。

到目前为止,剩下的10勇士的名字还没有确定,但我相信他们的名字总有一天会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