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发展史上的转折点是哪个朝代?

由于城镇经济发展的需要,北宋以来,延续了一千多年的“方时制度”被废弃,方市之间封闭的隔离墙被拆除。这样,喧闹的城镇生活更直接地进入市民的住宅,因此城市人更渴望有一个私人的安静的世界,以便定期休息和玩耍。因此,可以居住、旅游、游玩、享受的园林形式逐渐受到富裕阶层和文人的喜爱。北宋文人所追求的是让精神在淳朴的自然风光中得到休憩,让心灵在寂寥的竹林中得到安宁。因此,“生活在城市和荒凉的古树中,与鹿混杂在一起...和翁杜东燕。春日垂钓,船在豫园,俯仰于秀丽的绿荫之间”。所以北宋的园林风格趋于简约,园内建筑比后世少了很多。北宋的园林多集中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和西京洛阳。难能可贵的是,洛阳园围绕水景打造的建筑,如妙帅园中的水轩,可谓是后世画船的起源地。水贝胡氏花园的河畔窑洞,窗下清溪,门前别具风格。辅政公园的竹“洞”其实就是涵洞。此外,美丽的水景可以从辅政公园的“刘放亭”、“崇伯轩”、“易刚”等题名中推断出来。因此,洛阳园林的水景建设无疑为南宋江南园林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树立了典范。

在园林发展史上,南宋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和繁荣时期。一方面,园林分布更广。受历代帝王大建园林的影响,江南城镇园林建设成为一种趋势。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的西湖周围,分布着众多的名臣园林,除了皇帝的临别厅外,著名的不下40座。中小城镇也非常热衷于建园。以苏州为例,可以看到70年来,宋代的各类园林都有记载。其中,南宋的园林更注重景观营造。园主们不再简单地把花园当成隐居休息的地方,而是把它当成一个表达艺术才华的创作天地。如赵的《橘园开图》和俞的《假山图》就足以作为艺术珍品流传。南宋吴兴的园林多为汾山塘,竖立太湖石,堆砌假山,或挖水潭,意在营造一种优美、清冷、宜人的氛围。这也说明以叠石理水著称的江南园林风格已经深入人心,逐渐取代了北方以花木为重心的园林风格。

到了元代,园艺依然盛行,延续了南宋遗风,尤其是江南地区。即使在无锡这样的小城市,也是“百里之内,第一宅园池相望,树有异。”如当时苏州的陆游,“小室只能容膝,中庭植竹竿,湖光石立于旁,峰峦美不胜收。”这也说明文人的庭院式写意园已经出现。由于元朝时期海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东南沿海城镇经济迅速崛起,造就了许多富家子弟,他们更以拥有园林为荣。因此,元代的园林在东南得到了很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