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燕京指的是哪里?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世纪,经商后,帝尧以姬命名,以燕命名。此外,周之前有燕国,之后有燕国和蓟国,定都季承,也就是现在京畿的前身。秦灭燕后,设蓟县,所以地址在今北京。

幽州是古代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顺典》:“颜称幽州。”汉魏晋唐时期设立幽州,都是统治在今天的北京地区。

燕都因是古代燕国的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燕国因临近燕山而得名,都城名曰“燕都”。后来在一些古籍中常作为北京的别称。上世纪80年代,出版了一本关于北京文史的刊物,名字叫《燕都》。

《晋书》中开始出现日落,颍川离晋都洛阳很近,所以叫日落。后来唐代诗人王波写《王腾亭序》时说“夕阳看长安,云指武辉”,套用到这个典故上。此后,它被称为“夕阳”。作为北京的同义词,用的是清代朱彝尊的《太阳旧闻》和乾隆年间的《太阳旧闻考证》。

唐朝设立了游都郡,辽代也设立了游都府,管辖范围是今天的北京地区。

唐肃宗甘源在燕京二年(759),史思明自称炎帝,以杨帆为燕京。安史之乱平定后,燕京罢课。后来,虽然北京的正式名称经常改变,但燕京这个名称被广泛使用。近百年来,“燕京”一直是北京最常用的别称。

辽会同南京元年(938),原幽州升级为幽都府,建南京,又名燕京,为辽都城。当时辽国的首都在北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

燕山北宋宣和四年(1123),宋金联合攻辽,攻占燕京。宋金媾和后,燕京回到北宋,建燕山府(因在燕山山脚附近),所以燕京又叫燕山。

中都宋宣和六年(1125),金人南侵,占据了宋朝的燕山府。金贞元元年(1153),金人迁都燕京,改称中都,统治今北京西南。60万年前的北京有了第一批居民,也就是我们现在非常熟悉的北京人。虽然当时的生活条件非常恶劣,但是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繁衍,北京人终于形成了有思维能力的人,走出窑洞来到平原,学会了农耕,建造了房屋。

北京真正形成是在三千年前,当时分为燕国和冀国两个都城。蓟的首都,季承,在今天从玄武门到和平门的地区。北京的第一个名字是季承。

在这两个诸侯国中,颜强在蓟是弱小的。一场战争后,燕国灭蓟,燕国迁都季承。

建都后,燕国日益强盛,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那时,季承相当繁荣。

后来秦凭借七侠争霸,灭了韩、魏、楚,破了赵。燕国危难之时,这里发生了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荆轲刺死秦。也许很多人不知道,这个故事的发源地就是今天的北京。

作为燕都的节俭之城,也成为北京辉煌的开端。至今,以燕、燕京命名的地名、人名、商号、商品品牌在北京仍随处可见。

随着朝代的更替,隋时称卓君,唐时改称幽州。因为毗邻北方游牧民族,饱受战乱之苦,所以一直没有开发。

公元936年,契丹出兵辽国,南下。两年后,幽州被收购,改名南京。恐怕连世代生活在这里的老北京人也未必知道这段历史。当时南京人口已达30万,包括汉族和新迁入的契丹人,逐渐发展起来。在北京的历史上,南京这个名字已经使用了近两百年。

公元1114年,女真人聚集在松花江以北,起兵进攻辽国,接连取得胜利后,第二年,女真人首领称帝,定国为金。1122年,金军占领南京,1126年,金迁都幽州,在残破的旧城上建新城,取名中都,首次成为半个中国的统治中心。《射雕英雄传》中的很多故事都发生在这里。

1215年,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骑兵以不可阻挡之势攻占中都城。兵荒马乱中,金朝皇宫被人放火烧了。

四十多年后,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迁都于此,重建宫殿。中都改名为大都,成为元朝的首都。开始成为全国的统治中心,政治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都城远远大于中都,气势恢宏,建筑精美。从欧洲来到大都的意大利人凯尔·波罗对大都赞不绝口。他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城市能和大都相比。

14世纪,朱元璋崛起于长江以南,在南京建立明朝。大都城的宫殿建筑都被明朝大将徐达拆除了,大都城也就消失了。城名改为北平,又一次跌入谷底。

时隔半个多世纪,明朝第三代朱迪从南京迁都,下令在大都城原址上重建都城,并将其命名为京师。从此出现了北京这个名字,这是在公元1420年。

三千年来一直在历史航道上的北京,经历了从燕国吉城到明清中都、元大都到北京的风风雨雨,直到今天,终于发展成为一个全面开放的现代化国际一流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