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沈阳以前叫什么?
沈阳,又名盛京、奉天,是辽宁省的省会和副省级城市。沈阳在清朝叫盛京,民国叫奉天。
沈阳建国史之初,春秋战国时期,是燕国重镇。西汉时期,原名“后城”,属汉代辽东郡(辽阳)。这是沈阳正式建设的开始。唐代改称“深州”。
元代元稹三年(1296),元朝重建土城,改沈州为“沈阳道”,隶属辽阳省。因为沈阳位于沈水(浑河)以北,按照中国传统的方位理论,即“山北多云,水北晴”,所以将沈周改为沈阳。从此,“沈阳”这个名字正式出现在史料中,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天聪八年(1634),清太宗皇太极封沈阳为“天宫”,故名“盛京”。
民国十二年(1923),奉天市府正式成立,沈阳首次出现城市建制,称为奉天。
民国十八年(1929),张学良在“东北改旗”后,将“奉天城”改名为“沈阳城”。
民国三十四年(1945),抗日战争胜利,东北光复,“奉天城”复名为“沈阳城”,一直沿用至今。
扩展数据:
作为东北的中心城市,申城真正辉煌的城市历史始于后晋都城,六年(1621)定名为申京。努尔哈赤领兵攻陷沈阳,1625迁都于此。从此,沈阳被称为“沈京”。
天聪八年(1634),皇太极决定将沈阳满语地址改为奉天(满语读作“奉天”,意为“崛起、繁荣、昌盛”),并翻译成汉语为“田健盛京”,简称“盛京”。从清朝到民国,沈阳在英语和其他西方语言中一直被称为“奉天”。相应的,抚顺的赫图阿拉古镇(永陵所在)就是“兴景”。
百度百科-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