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将廉颇一定要在惨烈的长平大战中被换掉?

在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惨烈的战争;没有一场战争造成过如此大的伤亡;从来没有一场战争是这样决定历史走向的!

今天,当我们翻开尘封的史书,拂去历史的尘埃,只有几百个字描述那场可怕的、惊天动地的战争,在那场战争中,一百多万人自相残杀,45万人丧生。长平之战?!

我在高中学习中国古代史的时候,看到这段话总会哭。我一直假设,如果赵王不改变冷战立场,一直重用老将廉颇,结局可能不会是这样。后来我仔细研究了历史,才知道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长平之战是秦国统一过程中最艰苦的一仗!从骑射中崛起的赵,在商鞅变法后与想横扫天下的秦对峙。双方都为国家出力,总兵力超过百万。这是一场民族运气的对抗,关系到世界分合的大趋势。

一方面是秦与赵的巅峰对决。谁赢了,就意味着新的力量的建立,新的世界秩序的形成;

另一方面更直接关系到两国的生死存亡和民族的存亡,因为当时只有赵国有能力与秦国一战,赵国完了,那么所有的民族都将成为待宰的羔羊,没有人能够阻挡秦国的滚滚战车。

而这场你死我活的战争,到了关键时期,赵为何临阵退缩,执意撤换廉颇老将,启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有什么条件?分析表明,主要原因是:

综合国力的不匹配是赵失败的根本原因。英雄虽然可以影响历史,但不能决定历史的走向。即使廉颇没有被取代,赵国也会失败,只是失败的时间和程度不同,因为赵国的综合国力和秦国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位于今山西、河北境内的赵,由于土地贫瘠,人口稀少,与秦国的关中平原、四川平原相比,在大规模、长期的消耗战中处于根本劣势。

廉颇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但他的战功并不显著。史料也表明,廉颇不懂得在战场上杀敌,不懂得用兵如神。之所以被称为名将,主要在于它的守城能力和防御方法。廉颇不能保证战争胜利,但基本上是不败的。长平之战,廉颇率领近60万赵军深挖狗铜墙铁壁,也没能守住,打了两年消耗战。虽然赵骑射的国力增加了不少,但是廉颇坚持消耗战还是把赵拖垮了,国力不允许打持久战,也经不起这么大规模的损失。所以,换掉廉颇是必然!

从赵王的角度来看,显然没有赵武灵王那么辉煌,但廉颇是一个外姓将军,几乎掌握着赵所有可用之兵。其实他不信任,不放心。

赵武灵王饿死在赵国的沙丘后,国君一代不如一代。而且王权由原来的改革路线不断强化,赵武灵王善用人才的格局也被打破。在赵朝野,有能力的非族人才不能重用,重用不可信。赵氏家族是其倚重的对象。因此,从赵王的角度来看,手握60万士兵的廉颇并不是他所信任的人。打了两年,也没什么长进。此外,赵王对廉颇越来越不放心。所以得知赵括(宗族)的人才后,果断换掉了廉颇。

从廉颇自身的层面来说,由于他过于忠诚,不够灵活,人缘并不好。他在朝鲜没有朋友,唯一的蔺相如也死了。结果关键时刻没人站出来支持!

主要有两点可以解释廉颇为什么老实灵活:一是和蔺相如的故事,因为蔺相如的才华和升迁,老将直接当着下属的面骂。虽然两人最后和好了,但也能看出老兵为人太直接,什么都写在脸上。他能不是罪人吗?二是新赵王准备再次起用廉颇后,派太监去查。因为没有给太监送礼,最后被陷害,被淘汰。从侧面可以看出,廉颇为人太老实,估计罪人也没少!

从对手秦的水平来看,与廉颇交手,秦取胜的机会不大。最后很可能伤亡惨重,多年建立的成果可能毁于一旦,所以除掉廉颇在所难免!

最经典的是范睢的离间策略。一边诬陷廉颇迟迟不出兵,一边又想拥兵,自己当赵王。另一方面不断夸大赵括的才能,把他包装成一个独特的军事天才,形象地表现出秦国的将领最怕赵括。虽然这些都很笨拙,但正是因为前面三个原因的存在,这种可笑的异化才成为了可以轻易取代廉颇的利剑!

所以廉颇被取代是必然的,是各种力量结合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