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出现了“四都”并存的局面

中国历史上真的出现过东南西北“四京”并存的奇妙景象。

唐代的“四景”

“西京”长安

长安是Xi安的古称。从西周到唐朝,十三个朝代和政权都在长安建都,总建都时间为1077。中国是最早,最长,最古老的王朝首都。此外,在中国最强大的西汉和隋唐两个时期,长安是首都,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首都。西周时称为“濠井”;隋朝时称为“大兴”。

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取代隋建堂,改大兴回长安,定都于此。之后又进一步建设完善。唐太宗、唐玄宗年间,大明宫、兴庆宫等宫殿相继建成。唐朝的长安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因另一古都洛阳的方位,故又称“西京”。

到了元代,“长安”失去了都城地位,“长安城”所在的“京兆府”改名为“逢源路”。明朝将“逢源路”改为“Xi安宅”,故名“Xi安”。

“东京”洛阳

洛阳始建于夏朝(二里头遗址),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十三个朝代都在此建都,建都数千年。可以说洛阳可以和长安相提并论。而且洛阳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以“神都”命名的城市。

东都洛阳,隋朝命名。它是隋朝晚期的首都。它建于杨迪大帝元年(605年),后迁至洛阳宫办公。唐朝建立后,许多皇帝,如、中宗、、武则天、唐玄宗、昭宗和艾,都在洛阳工作了近50年。当时称它们为“东都”或“东京”,武则天执政期间甚至给他取名为“神都”。有隋唐时期最大的宫殿建筑群洛阳宫,有中国历史上最高的宫殿建筑万象神宫。可以说,在唐代,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的地位几乎没有区别,只是显得更加神圣。然而,朝鲜的那些部长们也遭殃了。为了跟随皇帝办公地点的变动,他们需要在东西京之间来回奔波,甚至举家搬迁。

“北京”太原

太原,晋阳古城,又称并州。隋朝时,太原是中国第三大城市,仅次于长安和洛阳。隋末,李渊父子战太原,终获天下。也就是说,太原是唐朝和唐文化的发源地。甚至其国名也是因为晋阳在古代有唐朝而得名。初唐几任皇帝数次扩建晋阳城,先后命名为“北都”、“北京”,与西京长安、东京洛阳并称“三都”。唐代大诗人李白曾赞美太原:“天王三都,北为其一。”

早在南北朝时期,高欢父子坐镇晋阳,建立了北齐。杨迪皇帝杨光是晋国的国王。唐朝以后,五代十国战乱频仍。后唐、后晋、后汉、北汉或在晋阳发迹,或以此为国都。一时间,太原闻名全国,被誉为“龙城”。宋太平复兴四年(979),赵光义、宋太宗消灭了以太原为首都的北汉政权,最终统一了全国。由于痛恨太原军民对宋军的顽强抵抗,害怕太原有“龙城”之誉,下令烧毁晋阳城,导致晋阳城一片废墟。

“南京”成都

如果说唐代的“三京”,我们都知道,但如果说第四京——“南京”成都,我想很多人就不那么清楚了。成都成为“南京”,与唐朝中期著名的“安史之乱”有关。

成都,中国西南古城,历史悠久,素有“天府之国”、“蜀中江南”、“蜀中苏杭”之称。据《太平记》记载,一个著名成都的由来,是借用了西周建都的历史进程,以周“一年而居,二年而成,三年而成”而得名成都。它是中国历史上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成都曾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都城,五代十国时期又是张大西政权的都城。

相传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洛阳、长安相继失陷。杨出了一个计策,劝唐玄宗到蜀中招财。次年10年底,唐玄宗李隆基在经历了“马嵬之变”后,终于逃到了成都,在成都以太上皇的身份生活了一年左右。从唐肃宗到德第二年(757年),唐军于公元757年收复两京城,肃宗派人迎李隆基回长安,并以蜀县为太上皇幸驻蜀之地,升为成都府,有“南京”、“南都”等称号。但让唐玄宗万万没想到的是,一百年后,他的后人唐僖宗再次被唐末农民起义军投靠到成都,成为他的临时指挥部和根据地。他在那里住了四年。成都成了又一座长安城。唐代成都商贸繁荣,与长安、洛阳、太原、绍兴、扬州并称六大都市。

宋代“四经”

“东京”开封

开封古称大梁、汴梁、东京、汴京。历史上,战国时期有魏国,五代时期有侯亮、后金、后汉、后周等七个朝代的都城,北宋、金朝也有。历史上称为七朝。

公元960年,赵匡胤在后周庙前视察发动“陈桥兵变”,取代周朝的宋健,仍以汴梁为都城,延续旧制设开封府。它也被称为“东京”,因为它在洛阳城的东面。北宋历时9帝(168),是开封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经济繁荣,富甲天下,人口过百万,风景秀丽,城垛雄伟。它不仅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最大、人口最多的大都市。史书甚至用“八荒共争,万国咸同”来形容东京开封,而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则描绘了北宋都城繁华热闹的景象和优美的自然风光。

靖康之难,金灭北宋,改称“汴京”“南京”,一度成为金的统治中心。

“西京”洛阳

如前所述,历史上洛阳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期存在。宋太祖赵匡胤建立了宋朝,定都开封,称开封为都城东京的首都,并以洛阳为“西京”,明确将洛阳作为宋朝的首都。赵匡胤要称洛阳为“西京”并作为首都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出生在洛阳。赵匡胤石仔,河北涿州人,随父迁居洛阳。他出生在洛阳贾马营。

北宋时期,以洛阳为中心建立河南省。西京洛阳,当时的重要城市,政治上保持着都城的地位,是文人墨客向往的地方。北宋洛阳不仅是贵族家庭聚集的地方,也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有司马光、文彦博、富弼、周敦颐、张载、邵雍、程颢、程颐等。,他们都住在这里,使它成为当时的另一个文化中心。洛阳城,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甚至在一开始,宋太祖和赵匡胤就动了迁都洛阳的念头,只是因为他弟弟赵光义冠冕堂皇的“德不可危”。后来有史家分析,开封府知府是赵光义(皇位的合法继承人),豫州知府是焦继勋,是赵匡胤次子方得的岳父,赵匡胤在方得有心传。

就是这样一座经济文化实力非凡、交通便利、人文丰富的繁华城市,却在“靖康之灾”中再次遭受毁灭性打击,从此被削弱,沦为地方性城市。

“南京”商丘

帝喾高辛家族的儿子“火神”阚波死后葬于封地,其墓名为商丘。这就是今天“商丘”地名的由来。曾是夏朝和商朝的都城,也是周朝宋国的都城,故商丘古称“宋国”。同时也是西汉初年梁的封建都城,史称“睢阳”。

商丘,下称“松州”,位于归德府,是宋太祖·赵匡胤发迹的地方。周世宗柴荣时,赵匡胤被提拔为殿前巡察并兼任松州驻德使(负责保卫汴京),相当于现在的军事统帅兼守备司令,从此掌握了后周的兵权。而宋朝的名字也由此而来!北宋初年,恢复松州;宋真宗景德镇三年(1006),松州升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升为南京,再次成为首都。靖康二年(1127)五月,宋高宗、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商丘)即位,商丘成为南宋开国都城。

《宋史·地理志》记载了当时南京商丘的情况:“宫城星期二走了316步。门上写着“庆”“庆清”,庙里写着“归德”。首都回到15英里和40步一周。”不难看出,商丘在当时确实有了大都市的风范,迎来了历史上第三次经济大繁荣时期(前两次分别是春秋时期作为宋朝的都城,西汉时期作为梁孝王)。而现存的商丘古城,建于明朝郑德六年(1511),距今已有600年的历史。

“北京”这个名字

“北京”大明府古镇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东6公里的大街乡。大明府城创建于唐僖宗中和(881-884)。宋仁宗二年(1042),北方劲敌辽大举集中于(即京至河北汤山)一带,声称要南下攻宋。仁宗采纳了主战派吕夷简的意见,决定亲征,并建大明府为都城,设北京留守,称北京大明府,控制河道,防止契丹南下。为此,大明内外城加修,将内城建成宫城,作为皇帝指挥作战和临时居所。当然,很明显,“北京”的地位和作用要比其他“三京”低得多。

历史表明,北宋时期,北京的大明府:“南有大江,北有幽月,东有海岱,西有上党”,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北京”这一名称曾两次被用作都城:一次是在此前的五代十国时期,晚唐开国皇帝在潍州(国名)登基,都被命名为“东京”,梁灭后迁都洛阳;还有一次,宋朝被晋国灭后,晋人帮助原济南知府刘玉建立了一个傀儡政权——“大齐”(1130-1137),这是一个以京师为都城的名府,名字还是京。两年后,迁都汴京,改为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