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件奇怪的事”——真的很奇怪。
作者不仅用眼睛欣赏风景,还将自己对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融入书中。
《文化之旅》中“寺庙”一章讲述:
于小时候上学的地方,改成了尼姑学校。一箭之遥,有一座寺庙叫巫山寺。每天早上,老奶奶们都会去寺庙念经。晚上,僧侣们会上“晚自习”。每到庙会,香客都会一起去庙里祭祀,人山人海。朝圣者会听和尚讲课,然后和他们一起背诵经文。
庙很小,两个和尚,一胖一瘦,一个老庙。
醒禅和尚,就是那个胖和尚和,和蔼可亲,孩子们都很喜欢他。当孩子们追到寺庙的前院时,胖和尚会洗手,给他们一些水果供品。
孩子们去了胖和尚的禅房,胖和尚把他们的名字写在手上。老师看到,也会夸和尚写的一手好字。
孩子们教胖和尚唱老师教的歌:“亭外,古道旁,草是蓝的。晚风吹柳笛,夕阳在山那边。.....告诉他这是李叔同写的。”
在他们的家乡,往东大约6英里,有一座宏伟的寺庙叫金仙寺,再往南,就是著名的五里寺,李叔同(弘毅大师)就住在那里。
禅悟后的和尚经常去五雷寺。
在学校,老师写了一篇题为《一件奇怪的事》的作文,一个学生交的作文里描述的事情真的很“奇怪”:
“隔壁有个帮派中间人,有一天缺钱,闯进我家,把我带走,为了逼我开口要,还当了人质。
家人苦苦哀求追上,无济于事。村里一个二叔大声喊,结果把他弄得大踏步跑了。
他抱着我,躲在庙会的人群里,挤来挤去,东张西望。
他从未进过寺庙,也从未见过如此拥挤的人群。他不得不放慢脚步,慢慢看着周围的奇观。
佛号威武悠扬,调节呼吸。大家都垂眉垂目,跟着和尚念经,放松了他的对抗。他接受了我的手势,开始感到舒服,就像一个信徒抱着婴儿去敬拜一样。
当他挤出庙门的时候,就像是换了另一个人,面带微笑,走进我的屋子,轻轻地把我放回摇篮,然后离开。我嘴里有一根自制的棒棒糖。
他再也没有回来。"
老师认为这篇作文很有趣,组织了一次班级讨论。
农村的怪事多,讨论自然热闹。
暑假的时候,老师约好,在村里一个阿姨的陪同下,后面跟着两个大一点的学生,翻山越岭去五雷寺拜见弘毅大师。不幸的是,法师带着一根手杖旅行。我没见过他们称赞的那个人,“他对现代文化和教育懂得这么多”。
弘毅大师,是大家。这里不需要赘述。
原来,学生们在吴山寺唱《送别》——“亭外,古道旁,草蓝天蓝……”,但我万万没有想到,寺庙里的觉醒者禅僧竟是李叔同本人...
信教的人有信仰,有大爱,有慈悲。
所以行善的最高境界不是施舍,而是引导。
在课堂讨论中,同学们回忆并肯定:“土匪和他一起躲在庙会里,但从庙会出来后,土匪就变了一个人。”
我们所说的:“放下屠刀,成佛”,没错!
可以说,这个“土匪”哥哥还是有一颗睿智的心的,他能一下子醒悟过来,避免滑向更罪恶的深渊。
我一直喜欢阅读宗教方面的书籍,其中包含了伟大的哲学。
公元前后,佛教传入中国。到了南北朝时期,遍布全国,出现了很多流派。隋唐时期进入鼎盛时期,形成了许多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教派。宋代以后,佛教各流派趋于融合,儒释道矛盾逐渐消失。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入乡随俗,当然就成了中国式的佛教,因为它加入了中国民众的普遍心理诉求。但是它的宗教哲学和核心不变。
佛教在中国,儒道三家是高度互补的,在治国理政、修身养性方面都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比如古人说“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天下”。虽然这种区分只是相对的,因为在历史演变中,三教往往会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局面。
而中国佛教在印度佛教强调人的解放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人的心性、佛性和解脱,从而建立了禅宗这种“心性宗教”。
在中国,佛教徒人数最多的是在汉语区传播的“汉传佛教”,在西藏和蒙古传播的“藏传佛教”,以及奉行南传思想的“八里佛教”。
十几年前,我帮朋友翻译了《南水北调佛教研究》这本书,和我一起参观了很多寺院和寺庙。早上的布施我也参加过,那叫一个安静,壮观,和谐!
佛教南传(类似缅甸佛教),11世纪初传入德宏,初建“雷凌相”(今瑞丽市芒月佛寺);14世纪中后期,王思伦在陆川的方法在皈依佛教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傣族、德昂族、龙川阿昌族大多信奉此教。如今,德宏、西双版纳一带,有千余座佛寺、庙宇,僧人、信众、俗人众多。
各种外来的宗教穿越了大海,翻山越岭,即使是在最偏僻险峻的地方,也终于到达了。
当然,在《寺庙》中,余先生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落后农村中学校与寺庙、新文化与旧文化之间的冲突、论争与融合。在这种矛盾中,人们取长补短,不断成长。
《圣殿》的主题是在山川中解读历史,在历史中解读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川,用文化陶冶心灵,用精神洗礼,给人最强烈的内心冲击。
于先生也在寺中说:“我自幼能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当然,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我是听乡下的老太太们说的。”
俞先生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今浙江省慈溪市)。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作为中国当代作家学者,他确实学识渊博,著作等身。他也真的是大局观,大胸怀,大志向,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1991年7月,获准辞去一切行政职务、荣誉职务和名义职务,开始从西北高原系统考察中国重要文化遗址。
是的,他在和央视做的一个节目里,谈到了浙江杭州余杭的“良渚遗址”和“良渚文化”。听完之后,侃侃谈到了“夏文化的源头”。“良渚遗址”的发现、发掘和研究,证明了中国有记载的5000年人类文明史和稻作史。
听余先生讲讲的家乡,那里盛产珍珠和珍珠。读余先生的书,尤其是他童年时的朋友讲的故事,同样生动有趣。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儿童故事中升华出伟大的人生感悟、哲理和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