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辩证法中的“是非之变”?
一只蚱蜢问子贡:“一年有几个季节?”
子贡笑答:“四季。”
蚱蜢回答说:“不,一年只有三个季节!”
孔子听到院中争吵,上前询问原因,子贡说明原因后请孔子评价。
孔子一开始没有回答。观察了一会儿,他说:“一年只有三个季节。”
蚱蜢笑着走开了。
蚱蜢走后,子贡问老师:“这和你教的不一样。一年确实有四季!”
子曰:蚱蜢从来不活到冬天,所以说一年只有三季是对的。而你这个通情达理的人,和一只一生只有三个季节的蚂蚱较劲,难道不是你的错吗?
可见,对错是有前提的。具体来说,就是要从有关各方的立场出发。不同的立场会导致不同的出发点,必然导致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是非”判断标准。
——因此,如果用辩证法来分析事物“是非”的性质,就必须以历史环境为依托,以社会公序良俗原则为出发点,这样才能从发展的、客观的角度来区分事物的是非性质。
任何事物都有多个方面,观察者只是基于自己的视角得出结论,所以对错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当时是对的,在这个时候可能就是错的,在那个环境下是对的,在这个环境下可能就是错的。运用辩证法分析事物本质的“是与非”,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是用静态的眼光观察事物,而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