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后日本为什么要把北洋水师定远舰残骸运回日本?
清朝北洋水师的旗舰——定远铁甲舰,堪称“亚洲第一大舰”。1886年8月靠泊日本长崎补给维修。定远的强大引起了日本朝野的恐慌,是日本海军长期超越的目标和假想敌。
1894年9月大东沟海战后,北洋水师战败,退守阿哈瓦军港,被日本海军封锁。为了避免被敌人俘虏,海军司令丁命令北洋水师自己炸毁定远舰。最终,定远舰的残骸被俘获阿哈瓦的日军拆解带回日本,并在福冈修建了定远亭。
日本人修建这座定远阁,其实与日本一直以来的“小中国思想”密切相关,是为了显示日本终于超越中国,提振民心。
日本自古以来就在学习中国,模仿中国,崇拜中国,追随中国,自称“小中国”。17世纪中叶,满清入关建立清朝,统治中国后,日本认为中国变成了蛮族,日本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但当时日本国力远不如清朝,什么都不敢做。
19世纪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清朝不断战败受辱。但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迅速增强,尤其是甲午战争日本胜利后,日本的民族自豪感空前膨胀。中国不再是日本学习的对象,而是日本征服的对象。日本开始冒充中国领土和中华文明的合法继承人,这也是日本侵华的理论基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