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各景点有什么特点?

补充:西北地区不仅没有旅游团,北京很多人也不知道这个2003年才对外开放的地区——“图中耕织图,机声飞。”醉鱼追情侣翻银波,野鹭在吕浦。“250年前,颐和园昆明湖西侧,稻田星罗棋布,桑叶繁茂,男耕女织,鱼跃风筝飞。是北方皇家园林中一处江南水乡气息浓厚的景点,乾隆皇帝将其命名为——耕织图。100多年后,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野蛮焚毁。除了一块乾隆皇帝题写的石碑外,没有一处农耕编织的景点。20多年后,光绪十二年(1886),慈禧用海军经费修建了颐和园,并在农耕织图的废墟上修建了水上运动学校。但它只存在了短短的九年,就完成了颐和园“接生”的使命,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屈辱中退出了历史舞台,留下了两个空院。之后,耕织图的归属和使用变得频繁而混乱,建筑日益残破凋零。后耕织区从颐和园分离出来,成为生产生活区。直到1998,才回到颐和园的怀抱。2002年底,犁图景区环境整治工程正式启动。经过专家论证和政府审批,经过近一年的紧张施工,一个既包含了光绪水上运动学校的古老理念,又展现了甘龙犁图风貌的历史景区终于被冲走,从厂房和民房的废墟中破土而出。耕织图于2003年9月10对公众开放。修复后的景点再现了光绪年间的原貌,恢复了原耕织图的部分主要建筑,如岩上斋、玉河斋、成贤堂、蚕庙等,并对山川水系进行了重新整理,再现了历史景观的原貌。由于其重要的历史价值,景区内保留了一些水上运动学校建筑。改造后,耕图景区面积达到15公顷,增加昆明湖水面3万平方米。耕织图是清漪园时期江南水乡一处具有耕织图意境的景点,是中国古代重农桑思想的园林式体现。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乾隆皇帝利用戴宇桥以西的河流、湖泊、稻田、蚕桑等自然条件,营造了一幅以“男耕女织”为主题的田园风光。耕织图景区主要由成贤堂、玉河寨、岩上寨、蚕庙、织染局、水村居组成。御河斋左右廊壁之间,有元代画家白澄所雕的《农蚕织图》两幅。耕图在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烧毁。乾隆皇帝只留下了一块《耕织图》石碑。光绪十二年(1886),在农耕织图的废墟上建起了水上运动学校。成贤堂: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是乾隆泛舟雨荷往返玉泉山途中停靠休息的码头之一。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烧毁。它已经被重建。岩上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是农耕图景区的主体建筑,是观赏当年乾隆农耕景象的重要观赏建筑。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烧毁。它已经被重建。水上演习学校:建于光绪十二年(1886),是清廷有意培养满清海军人才的贵族军事学校,也是慈禧太后提取海军经费重修颐和园的幌子。由南北五个院落组成,分为内外水上运动学校。学生们分别学习天文、计算、驾驶、排炮和射击。学校多次在昆明湖为慈禧进行水上演习,并承担了用汽轮机将慈禧太后拖到湖中的任务。1895中日甲午战争战败后学校被撤销,用途几经变更。现在内院的大部分建筑和外院的部分建筑还保留着。耕织地图石刻:绘织地图是中国古代皇帝和官员劝人为农业努力的重要形式之一,历史悠久。清乾隆三十四年(1760),乾隆组织考证,对元代画家白澄绘制的21幅农耕图和24幅织蚕图进行了修订,并增加了48幅御铭、碑文,分三年刻石。乾隆曾以此为盛事,召集群臣举行盛大的茶宴。石雕彩绘精美,书法流畅,艺术地表现了古代男耕女织的景象。蚕庙: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焚毁。它已经被重建。清漪园时期,织染局每年农历九月在此祭拜蚕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