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清华国学的四位导师
梁启超从小在家接受传统教育。1890去北京试了试,没成功。回广东的路上,路过上海,看到《世界地理概论》、《瀛寰志略》、上海机器局翻译西文书籍,大开眼界。同年,我认识了康有为,投了他一票。
1891就读于万亩草堂,接受了康有为的思想和理论,走上改良和改革之路。当时人们统称为“康梁”。
1895年春,他再次进京赶考,辅佐康有为,在北京发起考生联名请愿的“公车请愿”。在维新运动中,梁启超非常活跃。在北京负责《世界通报》(后改名为《中外期刊》)和上海的《时事报》,并赴澳门筹办《知心报》。他的许多政治观点对社会有很大影响。
1897,任长沙吴石学校总教师,宣传湖南变法思想。
1898年回京参加“百日维新”。7月,受光绪皇帝召见,奉命呈送《变法总论》,授予六个爵位,并负责处理史静大学堂译书公司事务。
同年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往日本,曾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在日本期间,他先后创办了《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主张改革,反对革命。同时也引进了大量的西方社会政治理论,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
武昌起义爆发后,他试图使革命党人向清政府妥协。民国初年,他支持袁世凯,继承了袁遗的意图,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重建进步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争夺政权。
1913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首席大法官。袁世凯称帝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称帝,并计划与蔡锷对袁动武。
1915年底,云南爆发保家卫国战争。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参加反袁斗争。袁世凯死后,梁启超在段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受盐务总局监管。九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165438+10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引咎辞职,退出政坛。
1918年底,梁启超去了欧洲,了解了西方社会的很多问题和弊端。回国后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发展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
从1922,他在清华大学参加了一个非全日制课程,从1925,他申请了任清华中国研究院的导师职位。
1927,离开清华研究院。1929因病去世。
梁启超一生努力,写了一千四百万字。将近36年,政治活动占用了大量时间,他平均每年写39万字,可见他的勤奋和才华是多么惊人!梁启超广泛参与学术研究,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尤其在历史研究方面颇有建树。
从1901到1902,先后撰写《中国历史叙事》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历史革命”。
我欧洲之旅归来后,主要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重点研究先秦诸子、清代学术、历史和佛教。授课范围为诸子百家、中国佛教史、宋元明学术史、清代学术史、中国文学、中国哲学史、中国历史、历史研究方法、儒家哲学、东西方交流史。期间有《清代学术概论》、《墨子个案研究》、《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情人杜甫》、《屈原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文化史》等。
他一生创作了丰富的作品,有多部作品集,其中出版于9月1936+01日的《饮酒间集》较为完整。《饮食店集》有148卷,10多万字。
梁启超在文学理论上引进了西方文化和新的文学观念,开创了近代各种文体的革新。在文学创作上也有不少成就:散文、诗歌、小说、戏曲、翻译文学在世界上都有作品,尤其是散文。
梁启超的写作风格在国际上被称为“新文体”。这种以“谋士文学”为文体的“新文体”,成为“五四”前最流行、模仿最多的文体,至今仍值得学习和研究。梁启超在1905写了《俄国革命的影响》。文章以简短而急迫的文字开头,如岩石的破裂,似岩浆的喷涌:“灯灭了,气尽了,码头停了,铁矿割了,电线砸了,铁路挖了,军工厂烧了,报馆关了,匕首现了,炸弹裂了,君主逃了。”剧中,世界上唯一的专制国家,必然在大革命中!然后,以“革命的原因”、“革命的动机和政策”、“革命的前途”和“革命的影响”为题进行分析。难怪胡适说,“梁先生的文章...让读者不得不跟着他,和他一起思考!"
在书法艺术方面,梁启超早年学习欧阳询,后又学习汉魏六朝碑刻家康有为。《少年中国论》论近代国家竞争的大趋势和中国的未来
中国历史研究法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新民说》
冰室主人的自言自语
中国文化史
《饮冰室主人全集》
李鸿章传
曾国藩传
冰饮室集合
梁启超选集
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
唐代集会与诗人研究
浅谈不变定律自有序论的危害
不知道政治改革起源的危害
论报纸有益于国家的社会理论
论中国的君政民进化论因其弱而趋利避害
谈谈湖南应该怎么做
啊,中国衰弱溯源论(节选)
论制宪对国民思想变化的异同
西方目录学序中的女子学校启蒙
湖南吴石学派札记成败得失(节选)
当前形势下英雄与文坛的区别
《西学书目古宅考》序
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
湖南时事学堂问答(节选)我对演讲场过去和未来的看法
梁任公与英国报纸记者的谈话,在中国学院的演讲。
杜甫,人权和女权的热爱者
屈原在东南大学的告别演说:
给王和阎有龄先生的一封信
给康有为的信(1900)
给孙中山的信和给康有为的三封信(1902)
致孙逸仙和康有为(1912):
去中国的二十四个编年史
读陆放翁文集《四庄别集》
20世纪,太平洋诗人别良任南韩陆。
浪淘沙何心郎:
1898年百日六君子传
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领导者之一,是20世纪初中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者和鼓动者。他主张税收的征收必须以方便为原则,实行轻税平税的政策,同时反对与民争利的“定民急税”的传统观点。指出“西方人使用人过生日必需的东西,一律免税,以方便人民。”而中国则利用了民众的迫切心情再次征收,比如盐政。也有西方人善法,良苦用心,为民便民。中国视之为助唐之计,而行之者,骚扰子。现在邮政之类的也是。“他建议,应该效仿英国实行统一税收政策,做到便民利民再求繁荣。这是一种把发展经济放在第一位,以财政收入为基础的观点,对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梁启超认为公债也是税的一种,但区别在于“税是直接给现在的,公债是间接给未来的”,“但我们今天就拿我们的义务来分析一下,其中有一部分是留给我们的子孙孙运儿的”。但他承认公债对经济建设有积极意义,而且“收税一会尽力,公债多会尽力”,所以他认为公债虽然增加了后代的负担,但对后代也是有利的。
轶事
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学生、弟子、助手,但他们分道扬镳。梁启超与孙中山既合作又对立。他支持和反对袁世凯。对此,梁启超说:“这决不是激情之争,也不是权力与利益之争,而是由我的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所决定的。我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就是爱国。我的一贯立场是什么?就是拯救国家。”“知我而怨我,且让天下后人评论我梁启超,正是这样的人”。
中国古代史家为了给后人留下一部“忠实史”,不惜斩首:梁启超坚决拒绝袁世凯重金收买,并撰写《国风异变问题》揭露盗贼,复辟封建帝制。
1925年农历七月初七,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邀请梁启超参加仪式。梁启超反对他们之间的恋情,也劝过徐志摩。由于徐志摩父亲和胡适的好意,梁启超答应参加婚礼。但在婚礼上,梁启超尖锐地斥责徐志摩和陆小曼缺乏感情,滔滔不绝,令全场哗然。徐志摩只好乞求:“先生,给学生留点面子吧。”
梁启超的真诚宽容1926年3月8日,梁启超因血尿住进协和医院。通过透视,发现他的右肾有点黑,诊断为肿瘤。手术后,虽然右肾有一个樱桃大小的肿块,但不是恶性肿瘤。但梁启超还是尿血,找不到病源,被诊断为“无故出血”。当时舆论一片哗然,矛头直指协和医院,嘲讽西医“把病人当实验品,或者当标本”。这就是轰动一时的梁启超被西医断掉的案例。梁启超毅然在《晨报》上发表《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一文,公开为协和医院辩护,并声明:“希望社会不要以我的病为借口,生出一种反动的怪论,这将是中国医学未来进步的障碍。”
梁启超是真正有趣的。黄苗子写了一篇关于世界的新篇章,包括《梁启超序》,其中说:“蒋百里先生是一位著名的军事家,但他对文化也有很大的贡献。他从德国回来后,写了一部5万字的欧洲文艺复兴史。梁启超读后大加赞赏,于是蒋请梁为此书作序。没想到,梁为作序也是5万字。我觉得不好意思,就加了个短序,把长序改成了书的出版。反过来,我请蒋百里作序。”(摘自应用写作)
编年生活
1873年同治十二年正月二十六(公历2月23日),一岁的贵由出生在新会茶坑村。
1877年,五岁的丁丑由他的祖父和母亲教他阅读四书五经。
十二岁的沈嘉,于1884年光绪年十岁,在广州童子试中得了状元。
十六岁的伍子胥,1888年生于广州学海堂,出居坡、越秀、月华书院外。
1890年光绪十六年,十八岁的毛音经陈介绍,师从康有为。
19岁的辛卯于1891年光绪十七年进京,与李会贤结婚。
二十岁的爷爷于1891年光绪十八年去世,回到家乡生活了十多年。
年二十三岁,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B未能随康有为进京,居末位。参与组织“在公交车上写作”。帮助康建立一个强大的社会。
二十四岁,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丙申筹办《泰晤士报》,任主编,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一举成名。
二十五岁,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丁酉任湖南时事学堂总教师。参与创建非缠足俱乐部和女校。
二十六岁,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参加“戊戌变法”,光绪皇帝赐六品封号,命办翻译出版社。自八月政变后,他逃到日本,与陈少白一起回国,并与中国发展委员会谈判合作,但康有为失败了。横滨《清漪报》总编辑。
27岁,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七月在日本东京成立了粉创大同学校。
二十八岁时,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与康有为、康蔡畅发起“勤王运动”,失利。
30岁,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任印的《清议报》停刊,创办《新民丛报》和《新小说报》,发起“小说革命”。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三十五岁的丁没有停止出版《新民丛报》,并创办了政治通讯社。
民国元年1912年,四十岁的伦齐从日本回到中国,创作了《不用说》。
四十一岁,1913年,两年后加入共和党。熊希龄内阁成立。作为司法部长。
民国四年,一九一五年,四十三岁的毛毅创办了《大中华月刊》。辞去货币局局长一职。四月回老家。6月写《指导所谓国运问题》,痛斥袁为帝,南下搞反袁运动。
1916年,44岁的陈冰在上海发起了反袁运动。3月抵达广西,发动广西宣布独立。他在昭洛担任国防军两广总部参谋。后设军务医院,任福军兼政委。
1917年7月,四十五岁的丁和段一起反对复辟。段是的内阁财务长官,11月被撤职。
1919年,四十七岁的他已经八年没有去过欧洲国家了。
民国十一年(1922年)50岁时,任旭在京、济、苏、沪讲学。
民国十四年(1925年),53岁的周恩来在清华大学讲学,成为史静图书馆馆长。
57岁,18岁1929年,他因肾病手术失败(其实是医疗事故。1926年,梁启超肾病确诊。协和专家根据对梁启超病情的会诊,确定右肾有肿瘤,于是决定为其做手术。3月16,右肾全部摘除。肿瘤切除后,并没有止住血便。显然,西医的诊断可能是有问题的,至少是不准确的。全切除的治疗也过于草率。协和大学专家通过病理检查,切除的右肾未发现病变。换句话说,即使尿毒症的诊断是正确的,手术也会失败,也就是好肾被切除,坏肾继续保留。)于1月19日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1929,北京、上海两地举行追悼会,参加人员众多。
家庭状况
梁启超祖籍广东新会县熊子乡茶坑村。梁的祖先是从中原逃往南方的流民。在梁启超的曾祖父之前,梁家世代务农。梁启超的祖父井泉是一位学者。奶奶的名字叫李。梁启超的父亲连谏也是一位在村里教书的学者。梁启超的母亲是赵。
梁启超一生有两个妻子:李会贤和王桂荃。1889年(光绪十五年),年仅17岁的梁启超考上举人,与考官李端棻的堂弟李会贤订婚。1891年(光绪十七年),梁启超19岁进京,与比他大四岁的李会贤结婚。李会贤和梁启超结婚时,带了两个女仆,其中一个是王桂荃。1924年9月3日,李会贤病逝,梁启超为其题词《梁夫人颂》。1968“文化大革命”期间,王桂荃和他的孩子们失散了,死在一个黑暗的小屋里。
梁启超有九个子女:司舜、程思、思咏、思忠、思壮、思达、李芑、思宁和李思。其中、、思壮为所生,思勇、思忠、思达、、思宁、李思为王夫人所生。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成为了杰出的人才。
梁(灵仙)(1893-1966)长女,诗歌研究专家。
梁思成(1901年-1972),长子,著名建筑师,1948年3月当选中央研究院第一任院士(人文组);他的妻子是林。
次子、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1904-1954),1948年3月当选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人文组)。
三儿子梁思忠(1907-1932),国民党十九路军炮兵学校军官,因病早逝。
二女儿梁思庄(1908-1986)是著名的图书管理员。
四儿子梁思达(1912-2001),长期从事经济研究。
梁思怡(1914-1988),三个女儿,从事社会活动。
梁思宁(1916-2001),四女,投奔新四军参加中国革命。
梁的五儿子(1924-),是著名的火箭控制系统专家。1993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冷饮室
梁启超故居位于天津市河北区民族路44号,冰饮室位于河北路46号。这两栋房子是民国初年梁启超在周国贤旧意大利租界买下西马路空地时建造的。民族路公寓是意大利式两层砖木结构建筑,建于1914。主体建筑为水泥外墙,塑料花饰,不规则红瓦屋顶,高石阶,建筑面积1121平方米;书房冰饮室为浅灰色二层建筑,建于1924。一楼是它的书房,二楼是卧室,也是访客。梁启超后来的著作都是在这里完成的。冰饮室由意大利建筑师巴罗尼奥设计,造型独特优雅。建筑面积949.50平方米。
北沟岩胡同23号
北沟沿胡同属于东城区北新桥地区,位于东直门南大街以西。胡同从北到南连接大具胡同和东四44,全长300多米。明代称“雪坊胡同”;青干龙被称为“管雪胡同”,宣彤被称为“北沟岩”,这是因为胡同靠近沟而得名。1949年称“北沟岩胡同”,“文革”中改名为“洪都胡同”,后称“北沟岩胡同”。目前,胡同西侧与新泰场二巷相连,东侧有两条支路通往小菊胡同。
北沟岩胡同23号,旧房号为13号,位于胡同南段西侧,面积3752平方米,街门朝东。街门是一种房屋式的街门,叫“西门”,街门内外都有“影壁”,可见主人身份的不同寻常。虽然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看,大门对面的“影壁”,也就是俗称的“影壁”,不仅有遮挡大门对面墙上杂乱的飞檐的作用,还有作为屋门通向现场的作用。但是,在巷子的另一边建影壁,或者依托别人的宅基地,或者占用巷子的公共用地,想建就能建!所以在北京能看到的门外有“影壁”的房子,要么是宫殿,要么是官署,要么是官邸。总之是官家,不是平民住宅。汉字是表意的,“盒中有人”读“囚”;“行,道”是“雅”。由于门外的屏幕是房子门的对面视图;那么,门前的路自然就和房子有了关系。门外的影壁明确警告行人:不要在此门前逗留,更不要喧哗。梁启超曾任北洋政府首席大法官兼首席财政官,政府官员的身份与这座宅院的规格相称。
根据1951中的房屋调查登记,医院主体建筑集中在南半部,为东西并列的两个三向院落,东面为居民楼,西面为花厅;北半部约占整个庭院的五分之二,是花园式的后院,树木繁茂,假山亭台。后院有一个朝东的墙门,是整个院子的后门。有宅、亭、阁等建筑129座,建筑面积1.535平方米,其中有47座带阅手廊的瓦房,3座敞亭,21座游廊,4座地下坑,1座防空洞,1座亭子。院子的具体格局是:屋门北侧是一间拉柳儿东房,共11间,应为急救室(接待室)、车库、警卫室、杂工室。第三间东屋由南向北的后墙有一个临街票门,是一个“车库门”。
这个院子的具体格局是这样的:进了家门,面对的是一面“一字影壁”,过了朝西朝东的“吊花门”就进了东院;一进院落,南室5间,北室5间,北室为腰厅,即中室为连接前后院的通道;东院二院是瓦房,有书稿廊,有正房3间,厢房2间,东、西厢房3间。东院三金院只有七间后屋。与东院并列的西院是休闲区,习惯称为“西花厅”,也是三进院落。从南到北,第一个庭院由假山和三个开放的亭子组成,第二个庭院由三个开放的亭子和三个主房间组成,第三个庭院由两个东西厢房和一个平顶游廊组成。
北沟岩胡同23号,是宿舍。院子里的主要建筑仍然是一片废墟。因为解决职工住房的改扩建工程和居民自建的房屋,医院很难再找到昔日的风采。
1986 65438+10月21日,东城区人民政府将北沟岩胡同23号定为“梁启超故居”,并公布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注:①西门是清中叶以后西方建筑文化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在北京四合院中也广泛使用。(2)吊花门,常作为大宅、宅院建筑群中的第二门,起着连接和分隔内屋与外屋的作用。
参考资料:
《梁启超传》(吴其昌百花文艺出版社著)《辛亥革命前十年时间理论文选》(王璋仁智三联出版社编)《人间故事新编》(黄苗子三联出版社编)《带着巨大旋风的梁的新文体》(京华日报著)《梁启超为西医辩护》(羊城晚报著)每一个向往伟大时代和伟大成就的青年都喜欢把自己他们都喜欢引用查尔斯·狄更斯对大革命后法国的描述——“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他们都喜欢用混乱来描述自己的时代,他们都渴望理清脉络或者记录下这个“混乱的时代”。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真正经历了乱世岁月,并因为乱世岁月中的所作所为而被写进历史的年轻人并不多。更让人感动的是,有些人会因为某些原因在某个时间被这个名单遗漏。在我看来,梁启超就是这样一个人,拥有很多伟人的品质,却在某种程度上被时代忽略了。
第一次引起我对梁启超的好奇,是在阅读《晚清剑桥中国史》和一些记录中国知识分子和中国命运的书籍的过程中。在《中国晚清史·剑桥》中,我惊讶地发现,我们过去只用“改良派”二字来形容的梁启超,在这段历史中出现的频率比任何一位皇帝或权臣都要高。
梁启超生活在一个真正混乱的时代。在梁启超的学生吴其昌撰写的《梁启超传》中,英年早逝的梁在梁启超出生前就写下了关于中国的一章:这是一个天灾人祸、内忧外患的国家。似乎人人都愿意做一个旧帝国的奴隶,老百姓以不谈国事为戒。政府把腐败和无能呈现给后代。对外,他只希望妥协带来短暂的和平,对内,他计划与洋务运动后出现的民营企业家争夺财富。
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在描述这段屈辱的历史时从不吝惜笔墨,这将使任何进一步的描述都变得多余。吴其昌先生对他的老师评价很高,我觉得这是我们在历史课本上看不到的。他比较了梁启超和孙中山对现代中国的贡献。“他(梁启超)本人承认陈胜、光武的贡献,后世在世界上的公开评论表明,他的气魄、精神、威望比陈胜、光武高一万倍。”
梁启超是一个完全符合我们对天才定义的人物:六岁学五经,九岁能写几千字。在中国古代,我相信这两件事的难度和今天九岁就精通外语的孩子相差不大。但梁启超65,438+02岁做学问,65,438+07岁做学问的壮举,似乎比我们今天惊叹的中国哈佛少年更难。考官认为梁启超“全国无双”,甚至打破门第观念的束缚,将表妹许配给梁启超为妻。这是中国古代对一个人表达欣赏的最高礼节。
戊戌变法让梁启超和他的老师康有为名扬天下。在当时的外国人眼中,“梁启超是中国少有的高尚之士,是热心筹划北京政府根本改造的士大夫”。戊戌变法失败后,当时在中国的伊藤博文对日本驻华大使说:“这个叫梁的年轻人是个了不起的人!多么令人钦佩的家伙…救他,让他逃到日本!当我到达日本的时候我帮助了他。梁,一个年轻人,是中国的宝贵灵魂!”从那以后,在他流亡日本、欧洲和美国期间,这位年轻人经常被视为中国新的政治和知识分子领袖。梁启超当时26岁。
梁启超的政治辉煌并没有像教科书上记载的那样,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而终结,也没有像他的老师康有为一样成为过去的人物。梁启超在日本时,与同样流亡日本的孙中山交往频繁。据说很多东南亚华侨和日本权贵都是梁启超介绍给孙中山的。可想而知,孙中山在当时的声望自然无法与梁启超相比。此时,梁启超与康有为的分歧越来越大。尽管如此,梁启超顾及到康有为,并没有给予革命派太多的支持。
梁启超的另一个辉煌来自他的一篇文章。袁世凯称帝,梁启超却不再是当年的维新派。他在欧美的游历和对西方国家历史的研究,给了他一种皇帝必死的印象。于是比熊文还长的梁启超写了一篇文章《所谓国民体育问题》。袁世凯得到消息,派人给梁启超送去20万元银票,为梁启超父亲祝寿。作为交换,这篇文章没有发表。梁启超归还了银票。袁世凯派人告诉梁启超,梁先生流亡海外十余年,不知其中艰辛。何必再自找麻烦呢?梁启超回答说,我有足够的逃跑经验,我宁愿选择逃跑,也不愿生活在污浊的空气中。
梁启超还在另一场反帝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即反对张勋复辟。但这一次也意味着与改革派彻底决裂。周善培劝梁启超:“自己做事,听别人的。要讨袁,革命党要办,我们也要办;我们应该只听革命党的,不一定非要做。”而康有为则站在复辟的一边。梁启超和康有为从此分手。康有为当着梁启超学生的面痛斥梁启超“窃启梁启超”,并用古文称梁启超为食父食母的怪物。
至于梁启超在中国新闻界的地位,一些记者把他与沃尔特·李普曼相提并论。不用说,梁对中国文体的改革被认为是他最大的贡献之一。或许我们也可以称之为表达方式的革命?周善培觉得可惜的是,梁启超的文学精神太强,习惯写报纸文章。结果,文章只求打动人。“中国沉睡的心被你的笔唤醒了”,但他没有其他精力去写一部真正大师级的作品。
长期以来被我们视为保守派的梁启超之死,是对我们判断历史局限性能力的嘲讽。梁启超晚年进入协和医院。医生诊断出一个肾脏已经溃烂,必须切除。不幸的是,现代医学发生了一个可能的错误。外科医生切除了梁启超健康的肾脏,留下了一个溃烂的肾脏。于是,“众怒,众矢之的,使社会对协和医院和主治医生不满”,梁启超因担心此事影响中国新医学的发展,在病床上撰文为协和医院和医生辩护。最后,梁启超答应死后将自己的大脑捐献给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