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一下先秦两汉历史散文的演变?(1.介绍主要散文作品;2.总结其演变轨迹;3.进化原因;4)

先秦两汉历史散文的演变

(1)来源

先秦文学产生和发展的初始阶段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作为先秦文学的一部分,先秦散文以其独特的魅力显示了中国文学强大的生命力。“运河怎么会这么清,因为源头有活水”,回归原著,才能不断从作品中解读出最准确的内涵,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古典文化。汉朝虽然在政治制度上沿袭了打韩政策,但在文化政策上却做了很大的调整,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文学发展的措施。此外,随着国力的增强和社会的进步,汉代的文学得到了蓬勃发展。如果把中国文学史比作一条长河,那么先秦时期的散文无疑是一道美丽的波浪,而汉代的散文则是长河中的流水。

(二)先秦两汉散文发展变化的原因

朝代更迭,制度变迁,只是文学变迁的主要原因。真正推动文学自身变化的是创作主体的发展变化。到了汉代,已经有了一大群负责写作的作家。此外,作品在思想内容、体裁和艺术手法上的创新,也使得两汉散文明显不同于先秦,如汉赋,是时代进步的产物。

(三)先秦散文的发展脉络

先秦散文的主要形式是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历史散文是在史家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逐渐产生和成熟的。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以《尚书》、《春秋》为代表。《尚书》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文、金文相近。《尚书》中的文字古朴典雅,语言功底超越甲骨文、金文。而且这些著述都是独立的,具有完整的结构,直接影响了先秦时期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春秋》是鲁的编年史,据传是孔子修订的。《春秋》推崇周礼,痛斥异端和暴行。这种在历史写作中灌输强烈感情的做法,被后世的历史传记所继承。这两本书体现了早期历史散文的特点。

(2)第二阶段,以《国语》和《左传》为代表。《国语》是中国最早的民族史书,由各国史料组成。《国语》主要体现了儒家的尊礼、敬人的观念,多为讽刺、议论、回应性的文字。《左传》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艺术性最突出的作品。《左传》以《春秋》笔记为纲,加入了大量的史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同时将《春秋》中的短笔记发展成为一部完整的叙事散文。《左传》的叙事往往非常注重完整叙事和因果关系,往往以道德化和神秘化为特征。它的叙事最杰出的成就是描写战争。《左传》描写的人物范围很广,很多人物性格鲜明。叙事中人物的行为和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对人物的外貌、心理等静态描写却很少。以秦晋菜之战为例,秦晋菜之战和《左传》其他篇章一样,主要是记叙事件。本来主要叙述事件的文章和主要写人,为人做传记的文章是不一样的。并不着眼于对哪个人物的深入刻画,只是对事件中涉及的人物做必要的、简要的说明。而菜之战,则以简洁的笔触生动地勾勒出、蹇叔、王、、黄武子、、晋襄公、、文博、初阳之父等人物形象。虽然大家笔墨不多,有的只有寥寥几笔,但形象生动,栩栩如生。例如,王的年轻、聪明、敏感、爱国、机警,文嬴在晋、秦的特殊地位,以及父亲斩断左手陷害等,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两本书标志着历史散文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3)第三阶段,以战国政策为代表。《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家史书,主要记述战国时期谋士、军事家的言行。《战国策》的文学成就首先表现在人物塑造上。《战国策》还描写了跌宕起伏的人物,个性化的言行,生动的形象和细节。《战国策》的议论性、飘逸的文风是当时时代特征的体现,标志着先秦时期叙事散文的语言运用达到了新的水平。以吕忠连一步帝秦为例,秦氏围赵,吕忠连一步帝秦。邯郸解围时,平原君曾想封卢忠廉,“三子,终不肯收”。文章叙述完整,情节打折。人物性格鲜明,凸显了卢忠廉杰出的智慧和高尚的品格。论据合理内敛,比喻犀利深刻,逻辑缜密,令人信服。

《尚书》记载的词语已经开始有了说理的论证因素。中国古代说理体系的逐渐形成,与百家争鸣、诸子百家散文的产生和发展是一致的。《论语》创造的引用系统在《墨子》中得到发展,进而形成了《孟子》的对话式议论文。庄子丰富的寓言和荒诞的想象成为先秦推理的瑰宝。《荀子》和《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标志着中国古代推理体系的完全成熟。

(4)汉代散文的发展(1)汉赋的兴起。汉赋的文体来源是多方面的,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这与其巨大的容量和极强的表现力是分不开的。梅成的《七发》标志着一种新的赋体正式形成,的作品《子虚》《上林》重在铺陈和写事,用排比和夸张来描写事物,句法灵活,句长不一。(2)政论类论文,如贾谊的《论秦》。以贾谊的《论秦》为代表的政论论文,既继承了战国散文的气势,又具有战国散文所缺乏的严谨风格,注重具体而实际的方针政策,而不是从理论上探讨政治原则。(3)历史散文,如司马迁的《史记》。《史记》驾驭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叙事艺术:个性的展示和* * *的刻画;强烈的传奇风格特征对后世影响很大。

东汉散文在西汉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在历史散文中,班固的《韩曙》和赵晔的《吴越春秋》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政论方面,以王充的《论衡》、王符的《千夫论》为代表的一批作品积极参与现实。此外,游记、题跋等新的散文文体也应运而生,成为文体大家庭中的一员。同时,很多散文家也刻意追求通俗易懂、简洁明快的文章风格,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浮华的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