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综合研究

活动的第一部分:

1.复习《黄河颂》一课,找到相关信息,讨论下列问题(见课本)。

本次活动旨在加深对诗歌的理解,用更多的知识填补诗歌语言的“空白”,是一种典型的阅读方式;同时很自然的引入到这个活动中,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老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后自己完成,并在课上或课前互相交流。不要占用太多时间。具体解释如下:

第一个问题见课后附录。第二个问题——黄河流域历代都城的史实如下: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商朝定都亳(今河南商丘),后迁都殷(今河南安阳),周朝定都濠江(今陕西xi安),秦朝定都咸阳,西汉定都长安(今陕西Xi安),东汉定都洛阳,魏晋均定都。

②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北麓,流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六省。

3省略。

2.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

本次活动旨在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头、书面表达能力。在收集故事的过程中,应该要求学生尽量不要照搬原文,而是对故事进行适当的剪裁或润色。

学生整理的故事可以刊登在手抄报和黑板报上,学生也可以利用课前几分钟的发言时间上台讲故事,练习口语表达。

①黄河源头的传说。

②与黄河有关的神话传说。

③与黄河相关的历史人物故事。

A.姜太公去钓鱼。

B.郑国渠。

(以上回答请参考《黄河》,央视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版)。

3.关于收集谚语、谚语和成语的活动。

本次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积累词汇和文化知识的机会,从而感受到黄河在民族文化上的深厚文化积淀。教师应该借此机会强调词汇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受到词汇积累的快乐,掌握一两种学习词汇的方法。

教师在指导这一活动时应把握三个环节:收集词汇——理解意义——学会运用。比如“鹤庆海晏”是中国人理想的太平盛世;“有特色”是黄河两条支流(清水、浑水)的文化反映。要求学生抄写例句,以便从情景中充分理解单词的意思,同时要求他们用单词造句。

活动的第二部分-收集有关黄河的诗词歌赋。

这项活动可以与音乐教师合作进行,可以视为跨学科的综合学习活动。可以请音乐老师推荐介绍与教唱有关的歌曲和歌谣,可以在音乐课上或课后进行,也可以在班会甚至学校文化活动中进行。语文老师主要是努力体现活动的中国特色,要让学生抄写歌词,引导学生品评。应该要求学生背诵这些诗,并把它们介绍给他们的同学。

第三部分活动-保护黄河。

这一节的主题是“环境保护”。其中,第一个重在了解黄河现状,第二个重在宣传和呼吁,但最终目的是一致的。学生们可能希望以小组的形式承担各种任务。先有同学收集资料或进行调查,互相交流,再指导同学设计展示公益广告,让两个活动相互呼应,增强活动效果。如果当地条件有限,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到其他河流或当地河流进行调查收集,不强求统一。

考察交流活动的组织、主持和授课应由学生自己承担,以充分锻炼学生。

公益广告的设计力求巧妙、生动、有创意,但仍应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如果学生没有绘画能力,就只能用文字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当然,也可以把不同专业的学生组织成几个小组一起设计,以体现合作学习的特点。

第四部分活动内容——综合写作。

这部分是在前三部分的基础上。通过以上活动,学生对黄河的方方面面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时,写作积累素材的过程已经基本完成。关键在于如何确定话题角度,如何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1和2题属于常规作文,建议老师指派学生完成其中一题。问题3中“周记”的写法可以作为学生对这次大型活动的自我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总结活动中的收获、经验和自身的不足,作为活动评价的重要参考。

相关数据

1.古代地质运动与黄河的形成(陈、、)

在地球岩石圈的不断运动中,约6543.8+0.7亿年前华北地台隆升。然后继续上升,形成了中国最早最大的古陆。在此后的漫长时间里,华北地台两次下沉,被海水浸泡,然后在二叠纪(2.85亿年至2.3亿年前)再次上升,重新出现。在这种反复抬升沉降的过程中,大量的生物遗迹堆积在沉降区,形成了丰富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然后在侏罗纪(195万年前至137万年前)和白垩纪(137万年前至6700万年前)发生了一次被称为燕山运动的造山运动,原本与山西高原连成一体的华北平原转向沉降,先形成盆地,然后逐渐发展成大平原,而新生代的山西(从6700万年前开始),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再次发生。这次造山运动比燕山运动更剧烈,不仅使喜马拉雅山从海底升起,青藏高原急剧上升,而且影响了整个中国,使一些地块上升成为山脉,一些地块下沉成为盆地。如山西高原受此造山运动影响,形成两条几乎平行的断裂带,由北向南贯穿高原中部,断裂带的断块不同程度地向下坠落,形成狭长的河谷。该槽的南端与关中所在的沉降带相连,形成魏奋盆地。后来,一些隆起的山脉被风化剥蚀,逐渐变平,成为高原;下沉的盆地积水成湖。此后,这一地区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冰川活动,气候变得寒冷干燥。那些大湖逐渐萎缩或被分割成许多小湖,整个地区出现了几个大湖盆和许多小湖、湿地。地面的流水由高到低,逐渐汇聚成古湖盆,发展成几个独立的内陆湖泊水系。在青海高原的巴颜喀拉北麓,一条流水从这里流向东南。因为积石山,即阿尼玛卿山,以巴颜喀拉南北为界,流向当时正在下沉的现在的若尔盖草原地区,在那里堆积形成了古若尔盖湖。另一条流水,发源于西青山和阿尼玛青山,在两山的山谷中由东南向西北流淌,汇聚于青海省共和县古盆地。在古共和盆地的东面,还有一条流水,沿着拉脊山南麓的山谷向东流入今天的甘肃。经过今天的兰州后,转向北方,流向今天的宁夏,然后汇聚在贺兰山旁断层崩塌形成的银川盆地,形成了古银川湖。在东鄂尔多斯高原的东部边缘,另一条河流通过一系列小湖流入魏奋盆地,形成了一个古老的魏奋湖。在魏奋盆地的东面,矗立着一座巍峨的中条山。由于山东丘陵的阻挡,山东侧的流水从丘陵南北不同的河流向东流入大海。就这样,从西部的青藏高原到东部的山东丘陵,逐渐形成了四条互不相连的河流。古代黄河就是在这些独立水系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来的。

第四纪地质时代早期(从250万年前开始),即654.38+0万年前左右,该地区冰川融化,气候变得温暖湿润,降水充沛,河水暴涨,流水侵蚀和下切加剧。流水的冲刷使河床逐渐由浅变深,产生可追溯的侵蚀,使源头位置向河流流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使上游不断向上延伸。流水的下切冲击着阻挡其前进的高山,为自己打开了一条通道,使下游一天天向下延伸。此时,我国中西部高原继续处于上升阶段,进一步加强了这种流水的下切侵蚀。流水的溯源侵蚀和下切侵蚀,最终打开了两河之间的分水岭,使每一个封闭的湖盆都有了出口,把各自独立的河段连接起来。至此,古黄河初露端倪。然而,此时的古黄河还是一条内陆河,它的东端止于浩瀚的三门古湖,因为东边的中条山依然阻断了它的入海之路。然而,古老的黄河以顽强的毅力继续发挥着它的溯源切蚀功能。当上游大量来水进入三门古湖时,水位上升,超过三门地垒的高度,湖水向东溢出,不断下切。很久以后,她终于穿过三门峡,流入华北平原,与中条山东侧的流水汇合,向东奔流,投入大海的怀抱。一个伟大的生命诞生了!

对于黄河最终穿越三门峡、全线贯通的具体时间,学者们众说纷纭,但有一点应该是肯定的,那就是当生活在70万至20万年前的北京人出现在周口店时,这条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河已经自西向东将各河段连接起来,并进入海洋,一去不复返。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她的下游流入山东丘陵南部周围的大海。下游有过几次变动和迁徙,但上游基本定型。而且由于流水的溯源、侵蚀和延伸,其上下游不断延伸,最终形成了今天的面貌。

今天,黄河全长5464公里,是仅次于长江的中国第二长河。她从源头向东流,经过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在山东利津县流入渤海,流域面积75?2443万平方公里。如果加上鄂尔多斯内流区的面积,就是79.4万平方公里。包括与黄河关系密切的河南、山东两省沿黄地区,共有耕地3亿亩,人口6543.8+0.2亿。历史上黄河也流经河北、天津、安徽、江苏省市,黄河下游整个冲积平原约25万平方公里。根据2000年初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黄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580亿立方米,仅为全国河流年径流量的2%。但这些黄河水,加上流域内有限的地下水,承担着全国15%的耕地、12%的人口和50多个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务,并向流域外远距离调水,承担着部分流域外的供水任务。单从这个数字就可以看出黄河对中华民族经济、历史、文化发展的巨大贡献。

(摘自《黄河传》,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版)

2.黄土高原

黄河从青海省东部的龙羊峡到河南省西部的三门峡,穿过举世闻名的黄土地区。这片广大的黄土地区,一般西起日月山,东至太行山,南至秦岭,北至阴山,面积约58万平方公里,海拔1000 ~ 2000米,称为黄土高原。由于水土流失,每年都有大量的泥沙被输送到黄河。著名的“黄河”实际上是黄土高原的礼物。

黄土高原是中国黄土发育最典型的地区。当你进入黄土高原,你突然看到金黄色的黄土覆盖在大地上。现在的黄土高原几乎赤裸着宽阔的胸膛,被起伏的山峦和纵横交错的沟壑切割成一片片,构成了黄土高原独特的自然景观。

其实古代的黄土高原并不是现在的景象。温和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为万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在1973期间,中国考古学家在黄土高原沟壑区泾河上游马立安河畔的合水县发掘出一具较为完整的古大象化石。据考古鉴定,这就是200万年前生活在黄土高原的“黄河剑齿象”。这块古象化石向人们展示了当时黄土高原的自然风貌:到处是森林、荒野和湖泊;辽阔的原野上,野马驰骋,羚羊咩咩,鸵鸟漫步,鼢鼠觅食,古象成群...黄土高原就像一个天然的动植物公园。

根据考古学家的发掘,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类“蓝田猿人”、“丁村猿人”、“河套猿人”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上。在现代,这里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遗址。几十万年来,人类用勤劳的双手开发了这里肥沃的土地,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炎帝是中国古代的部落首领。炎帝住在姜水,因为他认为他的姓是姓。姜水位于陕西省岐山县东部,属于黄土高原上的渭河流域。传说他尝百草治病,“因时制宜,分地益,作庄稼,教百姓耕田。”所以炎帝又叫神农。颜地部落的祖先是最早探索渭河流域的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凭借集体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肥沃的黄土上长出了人工种植的庄稼,使黄土高原上的渭河流域成为中国原始农业的发祥地。

农业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定居的开始。从夏、商到秦汉,黄土高原逐渐被开垦,出现了“百粮百菜”的繁荣景象。《夏树愚公》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地理学著作。据说这本书是九鼎上铸的,描述了当时中国各地的地理和物产。根据愚公的说法,今天秦岭以北的陕西省和甘肃省的黄土高原地区是“迷失在黄土地上”和“在田野上”的。Up,up,是九级中最好的。大禹时期的黄土高原,的确是一个物产丰富、财富丰厚的地方。西周时期,这里种植了大量的水稻、高粱、谷子、小麦、黍、黍和桑、麻、瓜果等农产品,并驯养了马、牛、羊、鸡、狗、貘等畜禽。据西汉平帝二年(公元2年)统计,仅西汉都城长安周边的三个辅助地区(今华阴、高陵、梅县)就居住着240多万人。汉唐时期,这里的畜牧业非常发达。汉代有牲畜65438+万头以上。南北朝时期更多,仅陕北就有600万。

黄土高原是一片金色的土地,它以丰富的资源和肥沃的土壤养育着高原上的人民。如果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土高原不就是金婴吗?

(摘自《黄河之旅》,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版)

3.黄河断流与流域生态环境建设。

黄河干流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9.6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约2000万公顷,流域人口654.38+0.2亿。黄河是西北和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是黄河沿岸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是21世纪中国内陆经济发展的轴心。长期以来,黄河存在严重的洪水威胁、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等问题。近年来出现了缺水加剧、水污染严重等新问题。黄河断流不是简单的水文现象,而是流域生态平衡严重失衡、人类需求与脆弱生态环境矛盾的综合反映。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黄河沿岸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黄河断流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重大问题。这一部分着重论述了黄河断流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黄河断流始于1972,20世纪90年代更加频繁。截流时间和距离不断延长,黄河下游有成为间歇性河流的危险。

(1)黄河断流现状及趋势

黄河于1972从山东利津断流,之后越来越严重。从1972到1998的27年间,下游有21次断流,尤其是90年代,第一次断流时间提前,断流时间和距离不断延长。1997年山东利津站停水13次,共计226天。330天无黄河水入海,断流起点延伸至开封柳园口附近,全长704公里,占黄河下游长度的90%。不仅如此,黄河中游的主要支流也已断流。黄河源头于1997年开始断流,第一次断流发生在扎陵湖至鄂陵湖1999年春季,完全裸露河段8公里。

(2)黄河断绝的影响。

黄河断流造成沿黄水资源供需失衡,工农业生产、城市生活和生态环境用水矛盾日益尖锐,对沿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影响,增加了下游防洪隐患。

黄河下游工农业生产生活危害严重1972 ~ 1996,因停水、供水不足造成的工农业经济损失合计约268亿元,年均损失11亿元以上。20世纪90年代,由于日益严重的断流,年均亏损已达36亿元。农田受旱面积470万公顷,粮食减产98.6亿公斤。胜利油田因注水量减少减产几十万吨。黄河水每年给山东带来6543.8+000亿元的经济效益,因其断流而影响山东经济发展。654.38+0997的历史最长中断,给山东省造成了数百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滨州地区从1992到1998的7年间,因停水、污染造成的工农业损失158亿元,其中农业损失4亿元,抗旱资金3.5亿元。黄河断流使三角洲面临严重的水危机,这将直接影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黄河断流也扰乱了人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秩序。山东东营、滨州、德州等城市往往因供水不足而采取限量供水。

对沿江尤其是河口三角洲的生态环境影响很大。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海岸侵蚀退缩。由于入海泥沙减少,黄河三角洲的海岸线已经以净侵蚀为主,导致海岸后退。二是地下水环境恶化。由于地表淡水供应量减少,地下淡水消耗量增加,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盐水入侵,水质恶化。三是地表水环境容量降低,污染加重。由于污水排放量的增加和地表水的减少,主要河流的污染物浓度不仅超过了渔业用水的水质标准,而且在一些支流的中下游达到或超过了鱼类的致死浓度,许多河流基本绝迹。第四,河口地区土地的盐碱化和沙漠化使湿地生态系统退化。黄河三角洲地表植被非常脆弱,易于演替。植被以草地为主,有草地218万平方公里,其中天然草地18.5万平方公里。由于断流,不仅土壤盐碱化,草地退化为盐生植物,也影响了人工草地的生长。五是河口和近海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种群和遗传多样性丧失。三角洲湿地由于水流中断,水环境失衡,严重威胁湿地保护区数千种水生生物、数百种野生植物和180多种鸟类的生存和繁衍,导致生物种群数量减少,结构简单。断流使渤海失去了重要的饵料来源,影响了海洋生物的繁殖,使十余种鱼类无法洄游。

河道的收缩改变了河道的冲刷形态。泥沙淤积使河道萎缩,河床抬高,黄河下游成为地面悬河,降低了泄洪能力,增加了决口导流风险,威胁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3)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

在水文学上,黄河断流属于水量季节性变化。但本质上,停水是人类需求与脆弱的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反映。

用水量的剧增是黄河断流的根本原因。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特别是90年代以来,降雨径流偏少,人均、亩均用水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干旱是黄河断流的自然原因。

黄河流域工农业生产发展迅速,用水量急剧增加。黄河水90%用于农业灌溉,引黄灌溉面积从建国初期的80万公顷增加到1994年的731万公顷。全流域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量逐年增加:1949年74亿立方米,50年代124亿立方米,90年代296亿立方米。目前,黄河流域实际用水量已超过370亿立方米,根本无法保证河道冲刷的生态用水量(2654.38+0亿立方米)。目前,黄河径流的开发利用率已超过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的50%,超过我国其他河流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利用水平。可见,用水量的剧增是黄河断流的根本原因。

源头和中上游生态环境恶化青海是黄河流域最大的产流区和水源涵养区,流域面积占全流域面积的19.6%,而径流量却占黄河总径流量的近1/2。植被破坏导致草原荒漠化和水源涵养功能下降。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黄河上游径流量开始逐年减少,90年代以后减少更加明显。1997 6-3月径流减少23%至历史最低点,首次断流,下游为历史最严重断流。在黄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泥沙不断下落。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为654.38+0.6亿吨,每年淤积在下游河床的泥沙为4亿吨。河床每年抬高65.438+00 cm,高出河两岸陆地3 ~ 65.438+00米,在地面形成近千里的“悬河”,下游河岸越来越危险。

缺乏统一管理,水资源利用率低,黄河骨干工程和大型灌区分属不同部门和地区,黄河水资源统一调度、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未完善,难以做到全河统筹、上中下游兼顾。上游灌溉面积占全流域的27%,但用水量却占全流域灌溉水量的44%。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只有30%,工业用水重复率只有20% ~ 30%。万元产值平均用水量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倍以上,比先进国家高6倍以上。粗放的管理和水资源的严重浪费是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此外,全流域工业废水处理率不足21%,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

(4)缓解黄河断流的基本对策。

黄河下游日益严重的断流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学者对断网的原因、影响及对策进行了实地调研和探讨,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

缓解黄河断流的基本对策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A.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保护,实施全流域水量统一调度;

b .坚持节水方针,发展节水农业,建立节水工业;

C.加强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D.加快南水北调进程。

4.黄河知识问答

①“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的民族!”这句话是哪位伟人说的?

这句名言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在指挥解放军在宜川取得伟大胜利后,党中央决定东渡黄河进入华北。3月23日1948中央机关从吴堡县川口村过河。有十几艘木船。上了第一只船,和任上了第二只船,和胡乔木上了第三只船。船到中流,巨浪挟着磨盘大小的冰块呼啸而来,冰块撞击着木船,发出惊心动魄的撞击声。小木船突然跃上波浪,沉入波谷。面对此情此景,毛泽东感慨万千,沉思良久,深深叹道:“你可以藐视一切,但不能藐视黄河,这就是藐视我们的民族!”

黄河流域有许多古战场。你能说出几个吗?

牧野古战场:在河南省卫辉市北部,是商代都城朝戈的郊区。商朝末年,讨伐殷、时曾在此宣誓,一举攻入,逼得自尽,结束了商朝六百年的历史。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