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炭的历史
一部人类文明史,也可以说是一部木炭发展史。
木炭是大自然的产物,源于火,储存火。
有了火,人类摆脱了吃人饮血的蛮荒时代;有了木炭,人类可以冶炼出先进的劳动工具。木炭和火发展了劳动工具,储存了人类文明的火种,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据考证,木炭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1.7万年前。
考古人员在元谋人遗址地层中发现了大量混有粉质粘土的碳屑。
在欧洲,最古老的火场是654.38+0万年前。
无独有偶,1997年在遂昌发掘的濠川墓地被列为中国重大考古新发现,现已正式命名为濠川文化。是继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之后的又一重要史前文化。在浩川墓地的发掘过程中,发现有大量明显的“棺灰”痕迹,说明居住在遂昌的人们在4000年前就开始使用木炭了。
1,历史渊源
遂昌建窑烧炭历史悠久。
木炭产业生产是山区农民的传统产业之一,其产品包括木炭和竹炭。
目前,竹炭因其致密性和高比重而在日本和东南亚流行。
据史料记载,遂昌炭业兴起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延续至今。
它的兴起和发展与遂昌矿冶业密切相关。
早在宋代,朝廷就先后开采金银坑银矿和遂昌地方银矿。当时用“燃爆法”获取矿石,用“吹炼法”提炼白银。
碳是冶炼的主要燃料。
这一时期,遂昌炭业因冶炼业而迅速发展。
到了明朝,中国社会经济逐渐繁荣,对白银的需求更加广泛,加速了金银的开采,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开采狂潮。
据矿坑冶金学记载,天顺、成化、万历年间,遂昌的采矿业非常繁荣。
这一时期,遂昌烧炭、用炭达到历史高峰。
《浙江同治品》云:“万历年间,采黄岩坑。
.....,煮沙子还不够付食物和木炭的钱。“然后,银坑停止开采。
遂昌炭素工业转化为商品生产,通过水运销往外地。
制炭集中在遂昌乌溪江的王村口源、周公源源、湖山源(俗称“三源”),这里水路便利,周公口是水性炭制品的集散地。
炭农在三原深山,筑土为窑,用竹篮烧,投行卖。
木炭商用笼子收集木炭,用竹筏运到萧山乔伊、文家堰、杭州江干,再卖到杭嘉湖和上海。
遂昌炭制品以其燃烧温度高、耐熔、无烟的特点,深受杭嘉湖地区蚕农的青睐,久负盛名。
经营木炭行业获利颇丰。
《光绪遂昌县志》记载“朱瑾初穷,从事炭木,家渐富足,慷慨求义,立舟于田,济病。”
当时遂昌炭业的生产是以乌溪江“三源”为中心,逐渐形成规模并扩大的。
乾隆时期,遂昌的炭制品市场贸易活跃,无锡河水运频繁,炭商的资本和势力不断扩大。
乾隆五十一年(1786),中浙三等商人,在杭州水墩桥右买下王的房子,作为“永昌府”,让进士、考生和出省者有住的地方。
浙江省社科院陈学文先生在《明清浙江方志札记》中介绍了清代道光遂昌县志,并指出:“这是珍贵的工商史料,对研究会馆历史非常有价值。”同时指出:“一个偏僻的山区县在省城设立会馆,意义重大,说明中国的商业资本和商人势力在清朝中期得到了极大的扩张。
这种材料非常典型。"
到民国11 (1922)年,木炭已经销往温州、上海和海外。
民国二十五年(1936),该县运炭1050吨。民国三十七年(1948)八月,根据农林部薪材供需调查表,遂昌县年产量记载为3750吨。
建国后,1958年木炭收购量达30910吨,主要销往上海、杭州、宁波、温州、丽水等地。
1995期间,国家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限制木材资源消耗。竹子具有生长速度快、一次种植后每年都会冒出新竹、生物群落相对稳定、可持续利用等特点,使得竹炭在木炭产品中的比例逐年增加,现已成为主要的木炭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