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仁镇的历史名人

龙仁镇在清初设立了仁隆昌,因当地许多人的名字而得名,并祝愿小镇繁荣。民国二十六年(1937),设龙翔乡。新中国成立后,又设立为龙龙区。1992年9月撤区,高盛、龙仁、东新三个乡合并,组成龙仁镇。9月,1998,高盛乡原村划归。该镇位于仁龙场,距县城43公里。龙仁镇黑白沟的大樟树湾,是清朝宰相张鹏敖的祖居地。参见胡传怀主编《清代蜀第一世家:蓬溪黑白沟张家》(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出版)。张氏家族名人众多,主要有:养猪场采用新型养猪模式——自然养猪法,全部采用生物发酵床,实现完全零排放。“自然养猪法又叫生态养猪法、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懒人养猪法。与传统养猪方式相比,主要使用秸秆、木屑、稻壳等垫料,添加天然盐、微生物、营养物质等物质形成发酵床,通过生物发酵技术分解猪粪,保持猪圈温度,避免病菌传播;它具有无臭味、不污染环境的优点,可以解决养猪环境污染的问题。

据悉,遂宁将在大英县象山镇、卓筒井镇、马辉镇,蓬溪县龙仁镇、高盛乡、罗格乡,安居区梅西镇、三甲镇,船山区老池乡、射洪县东岳乡设立“稻鹅”生态养殖示范区,大力发展肉鹅养殖专业村。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市、县会议精神,于2007年7月24日召开了镇村干部参加的抗旱动员大会,广泛动员全力以赴抗旱,号召全镇干部群众充分认识抗旱形势的严峻性,树立抗旱夺丰收的思想,集中力量投入抗旱救灾;

2.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一是镇党委、政府成立了抗旱防汛和“双深化”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谭峰任组长,刘正、副书记任副组长,成员有、白朝光、彭荣、夏立军、蒲茂林、李碧秀、梁权、罗等。二是成立由乡镇干部、县粮食局干部、市委统战部干部等70余人组成的19双深入工作组,深入全镇19村开展察民情、访民情、解民忧活动;

3、采取切实措施抓好“三保”和“四防”。充分利用当今水源尽可能保苗,采取各种措施保证人畜饮水,做好群众思想工作,详细了解村里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和诉求,切实解决群众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做好民间纠纷调解工作,确保群众思想稳定和社会稳定。做好四防工作,即防火、防盗、防洪、防安全事故,向群众宣讲四防知识,让群众树立抗旱涝、防火、防盗、防安全事故的思想,确保安全稳定;

4、特别注意地质灾害的预防。该镇制定了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同时到易发生地质灾害的云寺村、黑白沟村、何铭村、老马沟村、鲁班村进行现场检查治理,确定监测点和监测人员,请国土局专业人员现场消除不安全隐患,同时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做好搬迁准备,确保群众安全。

5.倾听群众呼声,及时解决群众疾苦。工作组深入群众,了解生产生活情况,关心群众疾苦。一是该镇发放救灾资金2万余元慰问受灾群众,其中1913户,6696人。二是慰问贫困户。该镇党委书记谭峰、副书记冯煜芳、县委组织员单雯、粮食局干部何鲁光、贾德建为贫困户曾广林、罗、赵泽宝捐款。县粮食职工给失火的红村6社社员刘建国捐了500元,镇村帮他解决了吃住问题,渡过了难关。三是关心帮助留守儿童和贫困大学生,为他们捐款捐物。四是帮助规模养殖户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尤其是五郎村养猪大户刘长贵的猪,由于降温措施不力,导致中暑。工作组请兽医帮助做好防暑降温工作,镇政府也专门拨款2000元帮助解决防暑降温工作。由于处理及时,避免了更大的损失。工作组深入细致的工作,及时解决了群众的疾苦,得到了群众的好评,灾民衷心感谢人民政府。

6、搞好公路建设,解决群众的期盼,改造任堇公路、东新巴尔路共17.5公里,改造35个水塘,维修3个灌溉站,疏浚3.5公里河渠,投入2486名工人;

7.密切关注蘑菇和晚秋生产。党委、政府切实抓好香菇生产,抓好晚秋,努力弥补大春晚秋的损失、养殖的损失和香菇产量的损失。现在做好了晚秋的规划,备好种子,落实面积13500亩,其中秋菜5500亩,还抓了500亩的重点示范片。做好蘑菇生产中的堆料工作,力争在8月20日前完成20%以上的堆料工作。1,进一步坚决反对抗灾夺丰收的思想,搞好“三补”,减产不减收;

2、抓好香菇生产,弥补干旱造成的经济损失,做好技术现场培训,8月20日前做好20%以上面积的堆放工作;

3.做好深秋。做好规划,落实片区,做好示范;

4.千方百计保障人畜饮水;

5、做好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掀起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建设高潮;

6.进一步做好塘堰、水库和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确保安全度汛;

7.进一步做好群众工作,维护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