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泾浜语的历史渊源
洋泾浜,上海的一条河,位于前租界和法租界之间,后来被填成一条路,就是今天的延安东路。
洋泾浜最初是上海黄浦江一条支流的名称。东引黄浦江水,经八仙桥向西流,北接泗浜(今慈溪路、重庆北路)和宋家浜(今苏州河),西至长浜(今延安中路),西南至周静(今西藏南路)。虽然是一条小河,但它向四面八方延伸。
“外国”一词与该地点是外国租界有关。
“荆”,原意是指荆水。渭河支流。有两个来源:南方和北方。北源来自宁夏六盘山东麓的沽源县,南源来自甘肃省华亭县。与平凉县汇合后,向东南流入陕西省,在高陵县汇入渭河。
“梆”的意思是小河沟。宋朱《续吴郡如画论城》:“看城中人潮流过州,吐吸震,留小城派异派,夹道于边。
黄浦江支流洋泾浜,在1845英租界成立时成为南界河。1849法租界建立在上海县与英租界之间的狭窄地带,洋泾浜成为英法租界的分界线。1915、洋泾浜被铲平,并入原马骁路、松江路(北岸上海公共租界)、孔子路(南岸上海法租界),成为上海最宽的马路。经过两个租界的协商,最终命名为爱多亚路。
1945年,国民政府收回租界后将道路更名为中正东路。经过多年发展,成为现在的延安东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