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易县的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原米易(今米易)地区是中国西南的一个杜琼部落。

公元前143年,韩晶在位期间,司马相如为吴国常侍,在邛惠地区设县。汉武帝丁原年间,神力县位于今汉源东南,辖邛崃地区。今天,米易地区正式纳入西汉皇家版图。

南北朝建德时期,河东仍属吴辉郡,河西属柯泉郡。

唐天宝十四年,河东属庆宁郡,河西属建昌郡(今西昌);五代后舒明德时期,米易安宁东区名诺井,属会川府,西区名曲布,属建昌府。

宋太祖明确“唐之灾以南诏为据”,以大渡河为界的岳峰等郡“非我之地”。所以邛崃被大理占领,米易一带当时叫伊名。

元朝在建昌设立“罗罗司魏宣司”,辖五路二十三州(包括今米易安宁河东、河西的普济、卫龙等地区),隶属云南省。土司制度史称“土知州”。

明朝设立军事移民卫所(完善土司制度),河西为建昌郡,河东为汇川郡。

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改驻千户守备,直属四川航都司管辖,其都督统领镇上各族百姓。

明朝永乐年间,都城回民部首领从今天的公司撤出,准备建立县治。故地处安宁河下游,冬季多雾,日出时多雾。分县治邑(阳)县,后改为守千户(巡检司)。

清朝雍正年间,米易守千户,划归川南宁远府。乾隆二十七年,米易守千户,改米易巡检司。

嘉庆年间,四川巡抚常明对清廷说“所辖蛮夷并入汉室,土司只攻驿名”。而迷夷吉、张土司,各行其是,只说:“属下夷人愿先报新垦地,共增国税”,不愿意改土归流。因为鞭长莫及,所以土司制度一直沿袭下来。

道光二十八年六月12,洪水冲毁巡检站,徐炳坤集资将巡检站迁至撒冷旧址。

在《宣彤三世》(1911)中,米易安迎河以东的地区属于会理府十个行政区中的磨布营、盘连、撒连。米易安宁河以西的克塔、马龙、黄桥、麻栗坪等地,均属西昌县直属的普尾乡公所、稽查所管辖(民国二年正式废弃这一体制)。

1912年,米易分州,设州督。民国二年(1913)改为县助。1920是会理县。

1935年,红军长征过会理,很容易让县官惊慌逃窜。民国24年(1935)成立普卫联保处,以普济和卫龙为负责人。

1939年,西昌宁为垦殖委员会,设立马龙、龙窝(今南坝乡老街子)彝务指导区办事处。

1941年,易丢失的、横山、海塔、金河、大化、小德石、黄桥、麻栗郎、麻柳坪等地,均属德昌县行政公署管辖的普尾乡和原西昌县行政公署管辖的马龙区。

1944年,会理县又将杰西的撒连、池塘、草原、挂榜、会龙、上垭口划归德昌管辖。这个师的建制一直延续到民国末期。

3月25日,1950,米易地区解放。行政区划为:米易安宁河东岸为会理县西北部地区;米易安宁河西岸是德昌县米易区。1951年5月,平谷、高赫、濂溪、西宁等乡镇从会理县划出,米易区、马龙区、龙窝区南坝从德昌县划出,米易县于1951年6月正式成立。

1952年3月,县政府等单位迁至连洁;同年5月,西康省西昌专员公署正式行文“米易县更名为米易县”。1978由西昌地区划归攀枝花市管辖。

1997、米易县面积2104.3平方公里,人口18.8万,辖3镇25乡:盘练镇、丙固镇、德市镇、撒莲乡、垭口乡、刘闲乡、草场乡、平山乡、新河乡、头碾乡、田方乡。县政府驻潘联镇。

2000年,米易县辖8个镇,13个乡,7个民族乡。

2004年撤村并镇,撤销横山、沙坝、刘闲、观音、屏山、田方、新河、头年、杰西、黄草、宁化、南坝、云峰驿、白马驿、胜利驿等15个村和1个团结镇。合并为7个镇(盘连、丙谷、德石、垭口、普圩、撒连、白马),1个乡(草原),4个民族乡(白坡彝族、马龙彝族、新山傈僳族、万秋彝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