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鞭尸的故事?

春秋末年,楚平王因为误听了费无极的话,杀了楚国忠臣吴社一家。只有武则天的次子伍子胥在沈等人的帮助下侥幸逃脱。然后伍子胥逃到吴国,帮助公子光夺得皇位,成为吴国的重要官员。后来,为了给父亲和哥哥报仇,伍子胥率领吴国军队攻打楚国的首都,但这时楚平王已经死了,楚平王的儿子赵楚也逃离了楚国。伍子胥为了发泄个人的愤怒,竟然挖开了楚平王的坟墓,并惹怒了楚平王的尸体三百次为自己报仇。

扩展数据:

春秋时期,楚平王误听贪字,杀了所有大夫,全家老小。吴奢(吴渊,又名“许慎”)的次子伍子胥历尽千辛万苦,逃到了吴国,成为了吴国的重要官员,随后率军攻打楚国的都城郢。相传伍子胥为父为兄报仇。他曾经挖了楚平王的墓,把楚平王的尸体绑了三百下。

对于这个传说,古代文献中有“鞭尸”和“鞭坟”两种不同的记载,但近年来出现了完全否定“鞭尸”和“鞭坟”的观点。

第一,鞭尸论。《史记·吴太伯世家》云:“子虚和艾博鞭尸王,为父报仇。”《史记·伍子胥列传》说:“入郢,伍子胥求王,不能。他挖了楚平王的墓,给了他的尸体300鞭,然后他已经。”可见司马迁对这件事的记载应该是正确的。杨雄的《法李延忠》也有此说,然后批评伍子胥“鞭尸,非德也。”

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合录》不仅记载了“挖坟鞭尸”的情节,还增加了“用左脚捂着肚子,用右手捂着眼睛,说:‘谁让你一巴掌打死我父亲和哥哥的?’".按照这种观点,说伍子胥挖坟鞭尸,是有理有据的。

二、鞭坟说。这种说法最早见于《吕春秋守时》的记载,说伍子胥“亲自射宫,鞭挞靖平墓三百。”《谷亮传·丁公四年》说他“夷平了王墓”。《淮南子·太训》和《越爵·舒静·王萍传》也都说伍子胥鞭挞坟墓。从古代文献的史料价值来看,吕的《春秋》成书比《史记》早100多年,楚国的历史事件应该是可信的。就这样,伍子胥只是鞭打坟墓三百下,没有挖坟鞭尸。

第三,负面理论。在《武汉大学学报》(1985)第三期上,张军发表了《伍子胥有没有挖坟鞭尸》一文,彻底推翻了“鞭尸”和“鞭尸坟”两种理论。在他看来,伍子胥没有挖坟鞭尸,也没有鞭挞坟墓泄愤,甚至没有参加破郢之战。

主要原因如下:第一,春秋时期最早最权威的史书记载,如《春秋》等,从未提及此事。《左传》只记录了楚平王对吴社一家的杀戮,用的是谴责和同情伍子胥的笔调。屈原也赞之,引自伍子胥。

第二,吴国军队入侵楚国都城,那是孔子在世的时候。孔子是最不能容忍叛徒和小偷的。伍子胥把吴领进房间,挖坟鞭尸,这是十恶不赦的罪行,孔子却只字不提。第三,《公羊丁公四年传》明确记载了伍子胥忠君不报私仇的思想:“事父失义,为父报仇,我不为。”主观上他不想挖坟,不想鞭尸,这点很重要。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伍子胥鞭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