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笔下人物的生活

弗兰茨·约瑟夫一世是弗朗茨·卡尔大公和巴伐利亚国王马克西米连一世的女儿索菲·弗里德里希公主的长子。因为他的叔叔斐迪南一世没有子女,他被教育为国王的假定继承人。1848年,他参加了镇压伦巴第-威尼斯王国反对奥地利在意大利统治的起义。当革命蔓延到帝国首都维也纳时,奥地利皇帝斐迪南一世因精神原因被迫退位,弗兰茨于65438+2月3日在奥尔米登上王位。

在他统治的前10年,也就是所谓的“新专制政权”时期,他亲自制定外交政策和战略决策,与首相兼外长费利克斯·施瓦岑贝格(felix schwarzenberg)一起开始恢复帝国秩序。1850,11年,普鲁士通过武力签署了《奥尔默特条约》,解散了德意志邦联,向奥地利投降,这被普鲁士人认为是第二次。然而,宰相在中国的残暴统治和不容异己的警察组织激起了人们内心的反抗,当政府在1851的革命压力下收回制定宪法的承诺时,这种反抗变得更具威胁性。收回承诺的深远后果导致了自由党对弗兰茨·约瑟夫统治的长期不信任,导致了1853年维也纳刺杀奥地利皇帝的企图和米兰暴动。在1864年对丹麦的战争中,约瑟夫与普鲁士结盟,企图延缓其在德国的统治地位,但徒劳无功。普奥获胜后,争吵爆发,双方的战争不可避免。普鲁士和撒丁岛结成联盟,形成对奥地利的潜在攻击。外交官建议威尼斯通过法属拿破仑三世割让给撒丁岛,以避免这种不利的局面。虽然注定要失去威尼斯,但约瑟夫认为失去一个没有一战的省份是不光彩的,死了会更光荣。因此,擅长进攻的阿尔布雷希特·弗里德里希·鲁道夫大公和擅长防守的路德维希·冯·贝内德克互换了位置。普奥战争的结局是北方战线失败,南方战线胜利。奥地利虽然失败了,交出了威尼斯,但保证了对南方的心理优势。

由于弗朗茨·约瑟夫未能达成令各族群满意的联邦解决方案,族群关系进一步恶化。1867的形式日渐明朗,需要像不听指挥的匈牙利人一样做出妥协。于是,“帝国和王国的二元君主制”就形成了。在这个双重君主制国家中,一半奥地利和一半匈牙利以平等的伙伴关系共存。这种妥协给了匈牙利人相当大的权利来扩大自己的影响,斯拉夫民族遭受了损失。波希米亚人(捷克人)和波兰人在帝国的奥地利部分,也就是西半部,没有分享到奥地利日耳曼人所享有的特权;克罗地亚人、斯洛伐克人和南斯拉夫人没有分享匈牙利东部匈牙利人所享有的特权。弗朗茨·约瑟夫认可这种带有偏见的做法,违背了这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基本平等的核心法律。各邦与皇帝关系的历史长期演变,被各民族对奥地利德意志君主或匈牙利君主的臣服所取代。这将继续让这个国家不安。上一次赋予斯拉夫语与匈牙利语和德语同等地位的改革尝试,在奥地利日耳曼人的民族压力下,被奥地利皇帝否决。至于承认和恢复捷克人的古老权利,束缚了奥匈帝国的外交政策,威胁了其内政。更不利的是南方的斯拉夫问题。从1867开始,匈牙利统治下的克罗地亚人觉得自己是不断的匈牙利人,匈牙利人的统治最终让斯拉夫同胞居住的塞尔维亚成为了双重君主制的死敌。安德拉西伯爵是弗兰茨约瑟夫最杰出的外交部长。他不仅在1879年联合了德奥,还通过占领波黑赢得了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第一次重大外交胜利。奥地利皇帝尽力捍卫与德国的联盟。虽然1882年意大利与德国结成三国同盟,1883年罗马尼亚与德国签订密约,但他对意大利和罗马尼亚有很大保留。弗兰茨·约瑟夫的外交风格是主张君主之间的私人接触。1873年,他在柏林与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并肩出现。果断促成了三皇联盟。后来,他还致力于通过个人接触防止与俄罗斯的潜在冲突。他在1897年访问彼得堡和1903年访问沙皇·尼古拉斯二世后,试图界定奥俄在巴尔干半岛的利益,但这一政策在一场导致1908年吞并被占领的波黑的危机中被外交部长埃赫伦塔尔轻率地破坏了。1908-1914年,他无视总参谋长弗兰茨·康拉德·冯·赫岑多夫的警告,坚持和平外交。赫岑多夫多次提议对塞尔维亚或意大利发动先发制人的预防性战争。但在1914年7月,在外交部长贝特霍尔德伯爵的怂恿下,他轻率地向塞尔维亚发出了最后通牒,从而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在战争最激烈的时候,他86岁时平静地去世了,他的侄孙卡尔一世继承了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