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原创)

白杨的赞美(原文)如下:

白杨礼赞

白杨真的不一般,我赞美白杨!

当汽车行驶在一望无际的高原上,跳入你视野的是一条黄绿相间的大毛毯。黄色是土壤,未开垦的荒地,几百万年前伟大的自然力成功堆积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色呢?是人类劳动战胜自然的结果,是麦田。微风习习,翻起一轮轮绿波——这时候,你会真的佩服古人创造的“麦浪”二字。如果不是妙手,确实是炼成语言的精华。黄绿主宰,苍茫坦荡。这时候,如果不是并排的远山山峰提醒你(肉眼判断,这些山峰就在你的脚下),你会忘记车是在高原上行驶的。这时,你脑海中浮现的感受可能是“雄伟”、“伟大”等等。然而与此同时,你的眼睛可能会感到有些疲劳。你对当下的“宏伟”或“伟大”闭上眼睛,而另一种气味却潜伏在你的脑海里——“单调”。是啊,对吧?有点单调,不是吗?

然而,在一瞬间,如果你突然抬头,看到前方很远的地方有一排树——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像哨兵一样傲然挺立,你昏昏欲睡的感觉会是怎样的?我当时发出了惊讶的叫声。

那就是杨树,西北地区很常见的树,但真的不是普通的树!

是一种力争上游的树,茎直枝直。它的茎通常有十英尺高,好像是人工添加的,十英尺之内没有侧枝。它所有的枝干都是向上的,它们靠得很近,好像是人造的,成了一束,永远也不会互相脱离;它的阔叶也是一片一片向上,几乎没有斜叶,更不用说倒挂了;它的皮肤光滑,有银晕,略带淡蓝色。这是一种不顾北方大雪的压迫顽强挺立的树。哪怕只有碗口那么粗,它也努力向上发展,达到两尺的高度,巍峨不屈,迎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一种在西北很常见的树,但绝不是普通的树!

它没有摇曳的身姿,也没有弯曲的枝干。也许你应该说它不漂亮。如果美是指“摇曳生姿”或“侧身而逃”,那么白杨就不是树上的好女人。但它伟岸、正直、朴实、严肃,又不缺乏温柔,更不要说它的坚韧、挺拔。它是树上的大丈夫!当你走在积雪刚刚融化的高原上,看到这样一棵树或者一排白杨傲然挺立在平地上,你会觉得它只是一棵树吗?你不觉得它朴实、严肃、坚强、不屈,至少象征着北方的农民吗?你不觉得在敌后的广袤土地上,有坚强不屈的哨兵像这棵白杨一样傲然挺立,守护着自己的家乡吗?你不觉得再远一点,这样枝叶紧密、奋发向上的白杨树,如今象征着今天在华北平原自由挥洒、用鲜血书写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吗?

白杨树不是普通的树。在西北很普遍,被忽视,就像北方的农民一样;有很强的生命力,打不破,压迫不了,和北方的农民差不多。我赞美白杨,是因为它不仅象征着北方的农民,也象征着我们今天的民族解放斗争中不可或缺的朴实、坚强、进步的精神。

让那些看不起人民,鄙视人民,顽固倒退的人去赞美贵族的楠木(也是挺拔美丽的)而鄙视这种极其普通又容易生长的杨树。我要大声赞美白杨!

(原载《文学立场月刊》第6卷第3号,1941 3月10出版)

来源

《白杨礼赞》是中国现代作家茅盾的一篇著名散文。写于1941年3月,通过对白杨的歌颂,歌颂了正在坚持抗日战争的北方农民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我们民族淳朴、坚强、进取的精神。本文已作为第二十二课课文收入江苏教育出版社八年级语文教材,作为第十四课课文收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语文教材。

关键词注释

赞美:崇敬和赞美。

视野:视野的范围。

像石头一样平(dǐ):像磨石一样平。

像:很像,简直就是。

潜在的成长:秘密地、无意识地成长。子,成长。

Yānyān:你看起来很困。

侧身逸:指(树枝)从树干侧面斜向突出。

Yùn:一个模糊的圆圈。

树的枝叶在风中飘荡,像在跳舞。

Qiú branch:像龙一样盘旋的分支。秋,一条传说中的龙。

健壮的:魁梧高大的。

纵横摇摆:纵横驰骋,杀戮突击。

闽楠(nán)为常绿乔木,木质坚实,为名贵木材。

秀琦(qí):漂亮又高挑。齐,意为高大。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由于中国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临分裂,中国* * *肩负着艰巨的抗日战争。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回到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到延安。我在延安讲学期间,亲身观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皖南事变后,作者通过歌颂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和赞美。

做出赞赏的评论

象征主义的使用

作者用白杨作为中国和他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广大军民的象征,歌颂了他们团结战斗、坚忍不拔、坚持抗战到底的崇高精神和坚强意志。比如这部作品,只为写白杨而写白杨,自然是描写风景的佳作,但格调低了很多。这篇文章的成就是作者采用了象征手法,使文章有了更深的意义。

文笔优美,结构严谨

文章开头就点明了题目,热情地赞美了“不平凡”的白杨,但并没有马上描绘它“不平凡”的面貌,而是把文笔放在一边,描绘高原的景色。这使得文章曲折。写高原的时候,突然翻到白杨树的描写,白杨树就像一座不一样的高峰,精神为之一振,感情趋于炽烈。在详细描述了“不平凡”的白杨之后,作者先是打压,说它“不是树上的好女人”,让文章的情绪又沉了下去。然后又用“但是”转,称赞白杨是“树上的大丈夫”。同时展开丰富的联想,层层揭示其象征意义,文章的思想开拓了新的境界,作者的感情达到了一个高峰。最后斥责那些鄙视白杨的人,让感情迂回回来。结尾照顾到了开头,又一次“大赞白杨”,让全文充满了意境。

语言简洁,文笔优美。

作者在写《高原》和《白杨》时用的词很准确,很贴切。比如写“大”高原,用“无边”,写“平”高原,用“坦荡如磐石”;描述杨树的高度,我们用“伟岸”、“挺拔”、“高耸”、“傲然挺立”。两者都赞美白杨的“不凡”,却用不同的句式来表现感情的变化。当初说“白杨不凡”是正面肯定了白杨的不凡气质。后来又反复强调白杨“不平凡”,改成否定句,象征性地反驳了贬低北方人民抗日斗争的观点,以更强烈的感情歌颂了白杨不平凡的精神气质。

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作家。1916北京大学预科班毕业。1916后,任上海商务印书馆主编、《小说月报》主编、《民国日报》总编辑,文学研究会创始人之一。1928年去日本,1930年回国,加入左翼作家联盟。新中国成立后,任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月蚀》(三部曲)、短篇小说《春蚕》和《林家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