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概况?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建立。这一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普及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在北方。生产力的飞跃引发了生产关系的革命。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渐被封建的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通过各国的改革最终确立。
(2)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封建战争破坏了奴隶制的旧秩序,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是,战争的结果加速了统一的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快了变革的步伐。随着新兴地主阶级的日益壮大,他们相继在各诸侯国进行变法运动,新的封建制度最终建立起来。秦国这个变法最彻底的国家,成为诸侯国中最强的,后来发展成为统一的核心力量。
(3)文化上: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促进了科技进步。社会变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跃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摧毁,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建立,新的阶级力量不断壮大。隐藏在这一过程和这一社会变革的根源中的是以铁为特征的生产力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了各国的改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建立,也导致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2.比较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的异同。
(1)相似之处:①都有扩张领土、掠夺人口的目的。(2)春秋时期的霸权和战国时期的兼并,都是以吞小欺弱,减少了诸侯国的数量,加速了奴隶制的解体,促进了封建制的形成。同时,也必然会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造成极大的损害。
(2)区别:①战国的兼并具有封建兼并战争的性质,而春秋时期的霸权只是奴隶主的霸权战争。②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滋长。然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转化为封建统一战争后,一个封建帝国诞生了。
(3)诸侯国之间的争霸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量减少,各民族逐渐融合,人民渴望统一,从而形成了统一的趋势。
3.比较春秋变法和战国变法的差异,并分析其根源。
(1)不同:春秋变法的目的是富庶强兵,奠定霸权基础;内容是任用人才,改革内政、生产、军事;以维持旧制度为特点。战国改革的目的是建立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完成统一。内容是放弃矿田,承认私有土地,废除奴隶主的贵族特权,实现中央集权;以封建制度代替奴隶制为特点。
(2)原因:生产力水平不同。春秋时期,奴隶制才开始瓦解;战国时期,奴隶制的国有土地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地主阶级实力增强。
4.对百家思想的理解。
(1)老子政治思想的精髓及其影响: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面对变化的社会,他的思想实质上代表了没落奴隶主和贵族的利益。虽然当时没有统治者会采纳他的政治主张,但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社会动荡之后(尤其是西汉初期,他的思想一度成为统治思想),社会需要休养生息。老子的无为思想有助于经济的恢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但无为不利于加强集权,有消极的一面。
(2)如何理解孔子的阶级本质:
课本上有些东西。孔子主张维护周朝的“礼”和贵贱之“序”,这是其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部分。面对社会的变迁,很明显孔子和老子一样,代表着没落奴隶主和贵族的利益。所以孔子周游列国,没有一个君主采纳他的想法。最后心情阴郁地回到鲁,安心教书育人。
(3)如何评价墨家思想:
墨家反映小生产者利益,主张兼爱不攻,具有进步性,但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在阶级社会无法实现。
(4)孟子思想的实质和地位:
孟子主张“仁政”、“重民轻君”,其根本目的不是为民着想,而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长治久安。他的主张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但是面对殊死的合并战争,孟子的思想对于如何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无能为力的,于是司马迁评价孟子说“其远而广于物”。孟子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是“民本”思想的重要来源。
(5)如何理解荀子的唯物主义:
物质决定意识,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都体现在荀子的思想中,产生了“天命所归,用之有道”的唯物主义思想。这一思想也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的信心,但也过分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认识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古代社会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应该与此有关。
(6)辩证分析法家的思想和地位:
韩非子的思想:历史向前发展,今天将赢得过去,他主张根据现实的需要进行变革;治国“以法为本”,“法不贵”;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其思想敢于面对大变革、大动荡的社会现实,顺应大一统的潮流,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巩固,符合社会现实的需要。所以当时只有法家的思想最有用,各国的变法维新就是最好的证明。但过度的“法治”容易导致暴政,激化阶级矛盾,要分两部分评价。后来秦朝因为暴政短命而灭亡,说明法家思想无法维持统治的长治久安。
(三),难点知识分析
1.运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原因:税收问题(鲁国的“始税亩”和齐国的“减征”);变化的社会条件:经济基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阶级基础——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2.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变法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秦国国情,是变法成功的根本。
(2)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变法措施得到了坚决贯彻,这也是变法成功的重要原因。
(3)商鞅敢于不顾个人安危,与旧势力进行坚决斗争。
提醒:商鞅变法是必然的结果,是时代发展的表现。所以商鞅变法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道理。
3.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繁荣的原因。
(1)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2)阶级关系的变化,奴隶制的崩溃,封建制度的确立,为思想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政治前提。
(3)动荡的社会环境和剧烈的社会变革使得思想界异常活跃,迫使人们进行思考,众多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发表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4)基于争霸战争和政治需要,各国统治者广纳贤才,优待知识分子,养“士”蔚然成风。这种宽松的环境和优越的地位也有利于文化的繁荣。
(5)私塾的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才华横溢、敢于发表政见的思想家。
(6)民族融合的不断加强,扩大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原文化。
(7)夏商周的成就为科技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意识形态文化是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因此,它的繁荣离不开政治和经济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