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起源于哪个国家?
原始社会,动物多,人少,自然环境非常恶劣。人们在与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产生了拳打脚踢、抓掌拍击、跳跃翻滚等初级攻防手段,后来又学会了制作和使用石头或木制工具作为武器,产生了一些徒手和工具性的搏杀技能,这就是武术的萌芽。
从现有的考古发现可以看出,在旧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了尖头石器、石球、石手斧和加工骨角的矛。到了新石器时代末期,出现了大量骨制的石斧、铲、刀、鱼叉、箭头,甚至还有青铜钹、斧。这些原始的生产工具和武器,后来大多成为武术器械的前身。
从现有的考古发现可以看出,在旧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了尖头石器、石球、石手斧和加工骨角的矛。到了新石器时代末期,出现了大量骨制的石斧、铲、刀、鱼叉、箭头,甚至还有青铜钹、斧。这些原始的生产工具和武器,后来大多成为武术器械的前身。
扩展数据:
武术的发展
商周时期
商周时期,战车战是战争的主要形式,战车战所要求的射击、防御和使用矛、匕首、戟等技能成为军事训练的主要内容。同时,拳击和摔跤也是军事训练和武士选拔的重要内容,并形成了一定的竞赛体系。
当时舞蹈和武术合二为一,称为“武舞”。是实战所用经验的预演,是古代武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是碎片化、系统化演变的标志,是武术套路的雏形。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军事战争逐渐由车战转变为骑战,使得武器和武功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
士卒的选拔和训练更加严格,促进了军事武术的发展。与此同时,表演、比赛和娱乐也很受欢迎,尤其是击剑,武术的功能多样化。
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军事武术逐渐流入民间,其攻击和防御技能是基于个性的。在个性化的前提下,武术技能是多样化的。随着武术的多功能发展和技术的日益完善,武术理论从实践开始形成。
秦汉三国时期
秦汉三国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处于上升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武术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条件。这期间出了很多武侠作品,比如《军事技能十三派》,里面有六篇手打,三十八篇剑道。
武术学校的雏形开始出现。如曹丕在《典论序》中谈到剑术中有“法”的存在,证实了流派的形成。刀在军事地位上基本取代了剑,而剑在非军事用途上有了很大发展;这一时期,刀枪剑术以及相扑、角球等技术也开始向东传到日本。
金与南北朝
晋南北朝时期,武术在与文化交融的过程中,逐渐与养生结合。但由于玄学的盛行和对炼丹长生的追求,其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武术的发展。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唐朝长安二年,实行武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武举人才,极大地促进了武术的发展。武术体系的建立无疑激发了更多人对武术的热情,在一定程度上对唐代任侠武术的盛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极大地促进了武术的繁荣和发展。
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以民间社团为主体的民间武术活动蓬勃发展,如“英语社”、“射箭社”、“相扑社”等。“社”的形成为民间武术的教学、交流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到了宋代,城市发达,在“瓦舍”、“勾栏”等一些娱乐性的群众娱乐场所出现了大量以武术为职业的民间艺人。他们的表演既有独唱训练也有二重唱训练,极大地促进了套子武术向表演方向发展。
明清两代
明清时期是武术大发展的时期,其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流派众多,不同风格的拳种和器械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武术作为一种军事技术、健身手段和表演技巧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
明代以来,以戚继光、程宗佑、毛为代表,对宋代以来的武术基础理论进行了技术、战术、教学训练等方面的系统总结。如戚继光的《积孝》和何的《真迹》都总结了拳术是学器械基础的循序渐进的教学训练规律,明确提出了武术的健身强身作用。
到了清代,武术进一步与道教养生、内丹、导引相结合,逐渐形成武术内功。在此基础上,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注重内功训练的新拳种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
从此冷兵器的军事地位明显淡化。由于武术具有健身、防身、自卫的功能,所以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逐渐成为我国现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吸收传统文化的养分,丰富运动形式,升华技术理论,沿着运动方向不断发展,又不失攻防内涵。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中华民族积贫积弱,社会各界倡导国粹体育的呼声高涨。中国的传统武术被国人重新认识,一些以学习武术、开展武术活动为目的的新兴社团相继成立。1910年,在上海成立的“吴京体育会”是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民间武术团体。
同时,受西方先进体育教育经验的影响,武术进入了各级学校的体育课堂。对武术的研究也逐渐开展起来,一些关于武术的著作相继出现,如武术史家唐浩的《少林武当考》、《武当考》,都开始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认识和研究武术。武术在民国时期有了很大的演变和发展。
百度百科-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