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的历史气象
现在天气热,都是因为温室效应。但是有一次中国历史上罕见的高温天气,持续了八年,也就是1743。第一次工业革命花了20多年才发生。根本没有所谓的温室效应,也没有热岛效应。出现了44度的高温,比1999的42.4度还要热!
乾隆八年罕见高温有多惨?
现代人的生活真的很舒服。不管是家里空调还是公司空调,他们出行的时候车里都有空调。最坏的情况是电动车和自行车比步行好。没有空调,有电风扇,或者像印度人那样的大地空调,怎么能过得有点爽!
这台空调必须冷却得很快...哈哈的笑
但是在1743,除了普范井的凉水,没有其他好的降温方式,而且高温还伴随着干旱,又没有好的办法挖深井抽取地下水,所以这次高温是大事!
山西浮山的《浮山县志》记载“夏、五月炎热,路上行人多被冻死,尤以京师为甚,一些漂在北京的商贩也被热死。”
《天津县志》记载:“五月又苦又热,土石焦,金从桅顶流,多人热死。”
续《东华录》记载:“六月,陈冰,史静舒威。”
从字面上看,你不需要理解每个单词的意思。你大概的意思是,它很热,很多人为此而死,但汉语的精致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悲剧。它的概念是什么?
乾隆皇帝祭天
现代人通过引水灌溉和抽取地下水,以及天气预报和人工降雨来应对干旱。古人应该怎么做?这个人修渠挖井都来不及了!不太火的乾隆皇帝也慌了。全国各地的纪念馆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高温干旱能把拳头塞在地里的裂缝里。毕竟酷暑伴随干旱,民以食为天。如果他们不结巴,世界就会大乱。历史上荒年揭竿而起造反的不在少数。
于是,乾隆皇帝为了安抚人心,祈求天降甘霖,于七月六日率领文武百官从长春园进贡,前往盛京祭祖墓,祭天,并下诏天下。大意是,一切都错了,就是老子错了,不要怨天尤人,让大旱之年快点过去。
然后向天下宣布朝廷调拨救灾物资,在各地设立粥厂救助灾民,但是无济于事,还是不下雨!7月20日至25日,华北地区6天平均气温在44摄氏度以上,粮食暴涨,水资源紧缺,水比油还贵。到7月底,北京等地死亡人数已超过1.1.4万。
1743的夏季高温季节是怎么发生的?
其实清朝之前就有过高温天气,是南宋嘉定八年(公元1215):
“每条线值一百块钱,江淮一杯水值几十块钱。”
也很夸张,但是那个高温日的范围和强度和1743相差甚远。当年怎么会这样?只是可惜当时没有气象资料,甚至当时的高温也是从传教士留下的相对科学的记录中推断出来的。温度估计在44.4摄氏度左右!
但近代也有1999的高温日,时间跨度从6月24日到7月2日,范围相当广:整个华北地区,高温的自然成因都可以参考。
1999年6月底高温天气出现前,中亚和东北地区受低压槽控制,贝加尔湖以南受中国北疆高压脊控制。而欧亚大陆中高纬度地区的环流非常径向,贝加尔湖以南的高压脊在纬向延伸,在东移过程中长时间影响北京和华北地区。
而东北和黄海、东海的低压槽限制了其东移,使得高压脊无法继续东移,直接导致华北高压脊延伸区持续影响,出现了罕见的高温日,最高气温达到42.4摄氏度!但是南方发生了洪涝灾害,是1999年北方干旱,南方洪涝的情况。
1743的高温天气只能说和这种情况差不多,只是那一年持续的时间更长,但是很难还原当时的气象数据,只能推测。气象学家也想知道这种极端天气的发生过程,以便在未来有迹象时发出预警。
百姓遭殃,皇族平安度夏。
八年高温,死伤多人,皇族却活了下来。虽然高温让皇帝老儿伤心,但好在他还有冷饮吃:
“冰盘雪篮转寒光,辗转反侧,心挨着李倩。”
大意是吃着冷饮,想着遭受旱灾的人们。虽然看起来那么假,但封建王朝的皇帝还是能写出一首为人民着想的诗,仅此而已!
这种冷饮是冰镇饮料。它是由冬天挖掘出来的冰制成的,储存在地窖里。然后夏天用来冰各种饮料,甚至直接用冰做冰镇饮料。这种做法早在战国时期就开始了,这意味着在炎热的夏天喝一杯冰镇饮料已经变得很流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