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战争和平壤之战
平壤之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于9月15日在朝鲜平安道首府平壤举行,是日本驱逐朝鲜清朝势力的决战。1894年9月初,日军开始向平壤推进,参战兵力16000余人,防守清军兵力约13000人。清政府虽从各地调遣兵马前往平壤,但除了连长陆率两营骑兵于13年9月到达益州外,其余均进展缓慢。
日军于9月15日完成部署,随即发起进攻。经过一整天的激战,清军在船桥击退了日军,而日军则攻占了平壤北部的战略要地玄武门和牡丹台。后来清军弃辎重仓惶撤退。回来的路上屡遭日军伏击。撤退后没有防守支撑点可依靠,伤亡惨重。到9月24日,清军全部回国,日军大获全胜。
15年9月的平壤之战,与17年9月的黄海海战一起,成为中日甲午战争的转折点。从此,日军在战场上占据主动,开始在中国快速推进。平阳之战中,山东平邑杰出的将军左面对友军溃逃、敌军围困的局面,坚决抵抗,直至壮烈牺牲。而叶志超却弃城而逃,奔袭500里,致使日军占领朝鲜全境。
平壤战争
日本蓄谋已久,要挑起甲午战争,驱逐清朝在朝鲜的势力。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韩王邀宗主国清朝出兵镇压。清政府派叶志超、聂士成带领2500名清军入朝。日军也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借口不请自来,逐渐增加到数万人,朝鲜半岛局势骤然紧张。
1894年7月23日,汉城(今韩国首尔)日军支持亲日政府,逼迫朝鲜“委托”日军驱逐清军驻朝部队。1894年7月25日,日本军舰在朝鲜丰田近海攻击清军运兵舰,进行丰田海战。至此,日本引爆甲午战争。
后来,日军在成桓之战中袭击驻朝清军,清军大败。叶志超抛弃雅山,逃往平壤。聂士诚部也因兵力悬殊败给了周公,随叶志超撤回平壤。8月1894,中日同时宣战。平壤之战是中日甲午战争宣战后的第一场战役,也是中日两军第一次大规模会战,对整个战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影响
整个平壤之战持续时间很短,以清军一败涂地而告终。清军阵亡近2000人,俘虏数百人,而日军夺取朝鲜北部重镇平壤,代价只有约700人伤亡。平壤之战是甲午战争宣战后的第一场战役,也是战争中中日两军的第一次大规模会战,对整个战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5年9月平壤之战和17年9月黄海海战构成了中日甲午战争的转折点。
日军通过击败清军,控制了整个朝鲜,完全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鼓舞了士气,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进一步侵华。而中国的势力因为战斗被朝鲜驱逐,元气大伤,一蹶不振。后来陆战几乎连败,导致甲午中日战争全面失败。
平壤之战后,清政府曾听取过叶志超的假战报,并降旨告慰。后来被御史揭发他捏造战功,被判入狱。魏统帅也被斩首,罪名是“临阵脱逃,致使全军溃败”,“克扣军饷”,“兵劫”。左,另一方面,被追授为太子少保光绪皇帝,给谥号“忠诚和力量”。16年9月,日本明治天皇下诏奖励平壤的胜利,随后日军进一步推进,在中国放火。
故障分析
平壤之战的结果,完全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和前敌主帅的无能。战略上,清政府实行消极抵抗政策,没有与敌斗争到底的勇气和决心,盲目坚持保守政策,导致15000清军屹立在平壤,等待敌人进攻。从作战指挥来看,清军什么都没做。当战争开始,敌人的进攻迫在眉睫时,清政府任命桓战役的逃犯叶志超为每支军队的主席和前敌军指挥官。
叶志超怕死,懦弱,怕敌人。他不敢把军队开南下,主动歼灭敌人,也没有保卫平壤的决心。有一次他上阵,先是被打败,又带头逃跑,造成了士气的极大混乱。撤退中多次被日军拦截,打死打伤枕边人。
平壤之战失败,叶志超确实应该负主要责任。至于日军,对清军的底牌早就一清二楚,知道“全军一心困在平壤”,“在野战中掩护很短。”窥其所长,唯守城之法”,故能按原计划稳步推进,以优势火力和组织严密、训练有素的兵力击败清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