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优雅地称呼「民工」?
“农民工”这个词这两年变得非常流行,似乎一下子成了我们所有打工者、追梦人的代名词,这不仅仅是一点自嘲,更是一种自我鼓励、自我鞭策。。
但是,你知道古人是怎么优雅地称呼民工的吗?
我是在黄庭坚一生写的第一首诗里发现这个词的。当时他才七岁,却写出了一首仿佛看透了人生世界的诗《牧童诗》,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原句是这样的:
骑牛远过千村,笛风斜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器官衰竭不如君。
短短28个字,道出了城市农民工和农夫山泉的两种人生境界,似乎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人生不仅有眼前的困难,还有诗和远方。
是啊!我觉得黄庭坚诗中的“长安客”这几个字,是古人对“民工”一个诗意而优雅的称呼。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长安,有着3100多年的历史,1200多年的历史,13王朝的帝都史,早已不仅仅是一个象征长治久安的地名,更是封建时代帝都和城市,名利场的代名词。
不像我们现在有1-18个城市可以选择。当时只有帝都是崛起的地方,其他地方可能都是历史的黑暗角落。
首先,想做衙门的文官,得先去科举,才能去做状元,其次,想做工商的,大生意就在天子脚下。
要知道,那是因为唐代长安有108个广场。买完东市场和西市场,基本上可以买到世界上所有的东西,所以我们还是把购物叫做“血拼”。
最后,如果想搞文化、文艺,无疑要去帝都、长安。难怪有人说长安属于诗人。今年有本书叫《长安客》,很受欢迎。讲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八位唐代诗人在长安工作的故事。
你看,政界、商界、文学界的人都要走上繁华的长安街。所以,长安梦无疑是那个时代的中国梦!
白居易有三首诗,可以说是对当时生活在长安的梦想家和现在生活在城市里追梦的我们最好的注脚:
第一句:长安自古名利双收,空手无金难去。上面说出门不容易。
第二句:长安千万人。他们出门在外都有自己的阵营,他们想从自己的阵营中得到的无非是名利。是为了众生的幸福和利益。
第三句:君不见外宾,长安路,一回来就老了。写的是沧桑永远是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