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牛有哪些历史渊源?
唐等《新本草》:“牛黄味苦,性平,毒性小。可治惊风、癫痫、寒热、发热、惊风、驱邪、治小儿诸症、成人癫痫病、发热、癫痫、流产。服长役,增龄,难忘。”
唐振泉《药性论》论述,牛黄“可辟邪,安神,使小儿夜啼。主招为恶。”
论唐孙思《钱进方艺》中牛黄的“利肝胆、宁神清热、止痉止痢、祛邪气、除百病”。
论宋代《日华子》中牛黄"治中风失音、口塞、妇人血塞、惊悸、天疾、健忘、虚劳"。
常用草药:“治惊风、抽搐、惊风发热,清心、除热、益痰、凉痉。”
在李明《本草纲目》中,牛黄写道:“苦,平,微毒。口袋紫,狂者可用。”
明苗仲春《本草经》记载“牛为土畜,性甘平,但食草药,精气凝成黄,可解诸毒,除痰热,散火治惊痫。是举世闻名的东西,各种药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小儿惊风、癫痫、寒热、热得开不了口,成人癫痫、惊厥都是肝心之病,一邪一热、胶痰。牛黄药味凉,入二经,能清热化痰,则风火止息,神清气爽,热自愈。小儿多为胎热,入心养神,清热解毒,故知主。”
严清西亭《应得本草》:“牛黄苦寒,须少阴足始。清心火,通关,入肝,引风出,透细胞络,服神明,解胎毒,治惊风癫痫。”
清代张鲁《本草遇原》:“苦有小毒。牛发黄,也是牛的一种病。心肝胆之病凝结成黄,故也治心肝胆之病。此经治疗痰热所致的惊风、癫痫、寒热、惊风、邪气。本品长于清热、化痰止痉、安神祛邪。风在心中,必有所用。
清张兵《本草笔记》:“味甘、苦,微凉,芳香无毒。清心肝烦热,达窍搜邪,造虚气场。祛风解毒、止痉、癫痫、痰扇必用,咽喉肿痛后最宜。”
王庆昂《本草纲目》:“治中风入脏,惊风癫痫,呕吐。”
《本草自新》:“清心解热,益痰凉惊,疏窍驱邪。治疗中风入腑、惊风、癫痫、小儿胎毒、痰热等疾病。”
《裁具药性》:“清心开窍,化痰安神,专用于惊风癫痫。”
医生镜:“治小儿急性休克,热痰淤血,麻疹残毒,丹毒,牙病,咽肿,凡濒死者。”
《中医大辞典》记载,牛黄有清心化痰、利胆镇惊的作用。治疗发热、谵妄、癫痫、惊风、牙痛、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毒。
《全国中草药汇编》1990版记载“牛黄有清热解毒、镇惊化痰之功,主治发热、谵妄、狂躁、惊风、痰多、痈。”
《中华本草》记载,牛黄的主要功能是“清心凉肝,化痰开窍,清热解毒。主治发热、昏迷、中风、惊风、惊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疖。”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记载,牛黄的主要功能为“清心化痰、开窍醒神、凉肝熄风、解毒”。用于发热、头晕、中风、惊风、癫痫、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