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同历史阶段的教育目标
教育的目的因不同的社会制度、民族文化传统和教育理念而异。《学记》提出“建军民,教学为先”,即用教育化民为俗,为统治者服务。
“当夜风雅,是为官之始”,“学而优则仕”,即以为官为诱饵,培养恪守伦理原则的“圣贤君子”。大学提出的“三个方案”和“八项措施”也体现了这一理念。
2.现代教育的目的。
现代教育的目的重在培养科技人才。从强兵富国强兵的愿望出发,经历了洋务派的“培养技术人才”到蔡元培的“五育并举”培养完善人格,教育目的不断注入新的内涵。
3.建国后的教育目的。
教育的目的是对教育所培养的人的素质和规格的总体设想和规定。一方面规定了受培养人的身心素质,即受教育者的人格结构,包括知识、品德、智力、体力的发展。
另一方面规定了培养出来的人要满足什么样的社会需求。学术界还在讨论素质教育的含义,一般认为是:全面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识教育,个性和主动性的发展。
扩展数据
特性
1,一般性和抽象性
教育的目的往往是抽象的、笼统的,而不是具体的、特殊的。比如“发展人的理性”、“培养民主社会的合格公民”等可以称为“教育目的”,但“养成锻炼身体、注重卫生的习惯”、“正确回答美国总统的选举方法和程序”等表述不能称为“教育目的”。
因为具体而特殊,所以称之为“课程或教学的目标”更为恰当。一般来说,从抽象和概括的程度来看,“培养目标”比“教育目标”更具体、更特殊;“课程与教学目标”比“培养目标”更具体、更特殊。
可以说,抽象概括的教育目的是通过“培养目标”和“课程与教学目标”层层具体化的,其关系表现为一般与个别、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理想和结局
教育目的的表达始终渗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反映了人们对理想生活和理想社会的看法和理解,具有强烈的超越现实生活的性质。
例如,在教育史上,许多教育家把“人的全面发展”或“个人所有才能的充分发展”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像这样的教育目的表述,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完全超越了现实,甚至是高不可攀,无法完全实现的。
但是,正是因为这种理想性和不可接近性,教育目的才有了精神诉求。记住,教育目标的实现是长期的,短时间内能实现的肯定不是“教育目标”,而只是课程或教育目标。
百度百科-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