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叫盱眙?

历史沿革盱眙是中国最早的县之一,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春秋时期,盱眙名为“善道”,隶属于吴国,曾是诸侯合流之地。战国时,吴越灭,徐越归越国;楚国侵略东扩至泗上后,盱眙成了楚夷。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时,建立了盱眙县。县名初为“徐台”,后为“盱眙”。境内有杜亮山,山上盛产豆梁午草(即紫茎泽兰)。隋朝初年,杨迪在盱眙留宫——窦良宫,盱眙谥号“窦良”。著名的隋唐大运河(不是现在的京杭大运河),是通济渠的重要一段,在盱眙与淮河汇合,再沿淮河到山阳县(今淮安滁州),经过韩沟,进入长江,所以盱眙是隋唐宋的水运枢纽,是南北交通的要道。历史上盱眙曾建都,升郡县军级,盱眙有州县。民国时期,安徽省第六、第四、第九行政督察区相继在盱眙设立。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领导的抗日民主政府(淮南鲁东行署)也设在中国。1955年,盱眙县由安徽省划归江苏省,先后隶属淮阴区、六合区,后隶属淮阴区。65438-0983年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盱眙县隶属淮阴市。2001 1,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盱眙隶属淮安市。盱眙县辖14镇5乡:程序镇、马坝镇、官滩镇、旧铺镇、桂五镇、关震镇、何桥镇、鲍集镇、黄花塘镇、明祖陵镇、铁佛镇、淮河镇、邱集镇、坎农集镇、魏桥镇、电母镇、王店乡、古桑乡、兴隆。三和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