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调查报告
随着个人素质的不断提高,接触和使用举报的人越来越多,在写作上也有一定的窍门。那么,如何写好报告呢?以下是我为您收集的历史调查报告,仅供参考,欢迎您阅读。
历史调查报告1为了督促全市高三历史教师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研究教材和教学大纲,优化教学策略,探索教学规律,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对教案、课堂教学、备课作业、试卷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由此,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和感受到高三历史老师们的热情和敬业精神,同时也对各校高三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和要求。
全市高三20xx~20xx学年第一学期有15名历史教师,其中市内立中、光华中学、南中、岱中、三中各有两名历史教师,只有诸中一名教师。整体来看,各校初三的老师大多是新老教师,形成了新的历史老师。教师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提高;大多数学校都能坚持教案一体化,课堂教学的理念和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更新,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教学计划:
优势:
1.省中学、光华中学、珠中、代中的教学计划指导思想明确,教学策略具体,教学进度详细,每周都能实施。其中,全省高考目标明确,争取常州市优先排名,注重非智力因素的挖掘;光华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沟通,注重对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辅导和鼓励;南方中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进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课堂教学的进度安排,包含单元复习课上新讲授的中世纪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第一、二册,另一部分是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复习的安排。每周让学生阅读复习教材的编排内容——《中国近现代史》,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后续训练,以每单元25道选择题为题,要求学生在编排表中进行比较。戴分工合作明确,教学策略注重实效;诸中的方案扎实有效,具体可操作,注重对学生的分层教学。
2.今年各校高三历史教学进度基本一致。一般在20xx 11期中考试前完成中国古代史的新教学和单元复习教学,中国近现代史的复习在期中考试后进行。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必须完成中古史、中近代史、中现代史三册的单元复习和主要题目的复习。期末教学任务繁重,但在与高三老师的交谈中,几乎所有老师都对完成今年的教学复习任务充满信心。
问题:
1.省里教学计划里的措施不够细化。集体备课,一定要分工明确,密切配合。
2.应进一步明确华南计划中的指导思想,确定高考的方向和目标;三中方案中指导思想、教学思路、措施明确,教学课时安排详细,但在教学设计上没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
3.初中的教学内容可以落实到每周、每个知识点,但缺乏指导思想和具体的教学策略。
备课时:
优势:
1.今年每个学校的高三历史教学只有一个老师,其他学校都有两四个老师来教。大部分学校可以集体讨论备课,坚持教案一体化。
2.各板块教案可以由省立中学、光华学校、南中学校精心设计,贴近高考,贴近学生实际。各校教案基本自成体系,教案质量较高。省中学、广中、三中、代中注重高考经典题型分析,引导学生走近高考,了解高考命题意图和趋势。南中教案规范、合理、创新,特别注重结构图的创新和设计,化繁为简,方便学生记忆和理解。三中和诸中的教案也在不断完善和优化。三中的学案设计符合学生实际,选用的课堂思维题和训练题贴近学生基础。
问题:
1.一些学校的教案设计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省级学案中填空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可取的,但大括号和圆括号的形式更有利于从宏观角度帮助学生构建基于网络的知识体系,更便于学生记忆。
2.戴宗教案要进一步优化,减少剪贴成分。备课应尽可能电子化,并努力在备课组内部形成一个完整的系列教案。
历史调查报告2保护历史街区是人们痛苦的选择。古迹保护的概念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二战后,欧洲经济恢复发展,城市开始大规模住房建设。当时普遍的做法是拆掉老城,盖新楼。但这样做的结果是改善了建筑,却破坏了历史环境。城镇的历史纽带被切断,特色正在消失。人们开始意识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无法割断历史的,文物古迹等等就是这些历史文化发展的实物例证。所以,除了保护文物,也要保存一些历史街区,保存历史记忆,保存小镇历史的延续性。我国正式提出历史街区保护是在1986年。在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文件中,国务院指出:“文物比较集中或者能够充分反映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城镇和村庄,也应当予以保护,并可以根据其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宣布为地方历史文化保护区。”这是保护历史遗产的重要举措,从此形成了保护文物、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分级保护体系。20xx年开始施行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政府做了很多工作来保护历史街区。
武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武汉优秀的历史建筑是不可多得的历史艺术瑰宝,融合了西方建筑的古典浪漫与民族建筑的含蓄典雅,融金融、商业、住宅、宗教、外交、工业建筑于一体,体现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建筑艺术和武汉近代经济发展与社会历史的演变。
武汉近代历史建筑的发展始于清末,兴盛于民国,衰落于秋季。主要由两部分组成:1861汉口开埠至1945抗战胜利的近代历史建筑;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现代建筑。
汉口1861开埠,英、俄、法、德、日相继在租界设立西式领事馆、工业局和洋行、银行、工厂。传教士在汉建立教堂、学校和医院。集合了古典、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哥特式等主要建筑风格。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建立了大量的现代化工厂、火车站、学校等等。这些建筑有的是纯西式的,有的是中西结合的。清末民国时期,民间建起了现代化的工厂、住宅、私宅、别墅。这些建筑已经成为武汉城市从传统到现代的象征。1938年,武汉沦陷,日本侵华战争给武汉的建筑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20世纪50年代,苏联兴建了武汉钢铁公司、武汉重型机床厂等重工业项目,修建了中苏友谊宫、武汉剧院等文化设施,留下了一大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建筑。
XX年4月1日,《武汉市历史地段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实施,明确了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的基本原则、行政主管部门、产权人和使用人的保护责任,规范了优秀历史建筑的使用行为。经过认真调查论证,按照“集中在一片,规模效应”的原则,确定了4批124处建筑面积约50万平方米的优秀历史建筑。确定了4个历史景区,分别是汉口原租界景区、汉口汉正街传统商业景区、汉阳老城景区、武昌老城景区。
汉口原租界区:核心是怡园路、青岛路、珞珈山路三个街区。现有1000多座风格各异的历史建筑基本保存完好,几十座典型的欧式建筑密密麻麻地挤在其中,宛如一座五彩缤纷的世界建筑博物馆。汉阳古镇景区:位于汉阳县政街地区,包括多座教堂、古建筑、古寺和古树名木。武昌老城风景区:以骑兵训练场、昙华林、农教所、长春寺为核心,一批历史建筑保存较为完好,尤其是昙华林街区,集中保存了一批清末至民国的欧式建筑和具有江夏民居风格的中国传统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