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的历史精神和中国的文化精神。
历史知识构成历史文化,历史文化形成历史精神。所以,无论是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精神,还是许倬云先生的中国文化精神,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我认为精神是统一的——即两者都指道德精神。
钱穆先生在《中国的历史精神》一书开篇就说,史学的精神是求变、谋长远、古为今用,然后从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国防、教育、地理、人物、道德精神等方面进行阐述。在变化的历史中,我感受到了中国人不变的道德追求。在五千年的历史中,朝代更替不断,从统一到分裂再到统一。但也正因为国家是道德国家,是文化国家,以人为本,对外有口皆碑,对内修德。中国人,他们的家庭,国家和世界是一致的,培养和谐与和平是每个中国人的生活理想。中国人在意的是一个人自身人格的魅力和影响力。人要活在别人心里,要关心永恒的精神及其影响。这既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也是道家精神的精髓,即外来的佛教和基督教。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人神合一,人为本,道德为本。
因为中国文化是以人为本的,只要人在,道就不会落地,所以即使物质文明毁灭了,也是可以重建的。道可隐可显。只要道存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就能不断复兴和复兴。所以,中华之复兴,在文化传统中,在个人中,在个人内心的自信中,在个人立人的决心中,就是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
许倬云先生的《中国文化精神》从二十四节气、鬼神故事、中国人的民族信仰、宗教信仰、人际关系的差异模式、小说所传达的境界对人的影响等方面,说明了中国人在宇宙秩序的多元互动、五行共存、阴阳对立中寻求平衡。中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紧密相连的。在中国文化中,人与时空的关系是三者之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他不能离开自然,也不能疏远自然。所以中国人的大同梦不是通过不断的奋斗,而是通过不断的自我完善,从自然中观察、感受、酝酿、吸收,最终达到内心的自觉、修身、齐家,完成个人与社会的连接。
所以中国人的精神,由内而外,首先追求自身道德的提升,然后影响周边,影响社会,影响国家。所谓修身,治国,平天下。
现在国家一再倡导家风,增强文化自信,都在重塑中国人几千年传承的道德精神。只要文化延续,精神长存,国家就会长久繁荣。
摘录:
“圣贤不谈事业,事业靠机遇。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成就一番大事业,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著书立说,成为大学者。所以在中国的观念里,德是第一位的,功德和言词是第二位的。”
“知识只是生活的工具,权利也是生活的工具。人生不能用智力来衡量。只有人类的行为和品格、道德精神才是真正的生命。人心相通,道理相同。人是我,我是人。”
?——《中国的历史精神》
“即使中国人积极进取,但由于这些戒心,他们往往不得不及时收敛。虽然他们缺乏冲动和动力,但他们在自我监控的心态中获得了一些宁静和冷漠,当世界处于恐慌状态时,他们可以保持些许清醒和理性。”
“与其仰望神的神圣主宰,不如依靠自己的努力,在一个大系统中追求永恒的平衡。平衡是一个追求的目标。但是,均衡不能停留,所有的状态都只是过程中的一个戏弄。”
“在时间观念上,西方着眼于当下,中国人选择过去、现在、未来的延续,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在中国的哲学中,死后的境界是生前生命的延续。”
?——《中国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