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贵州的地理历史社会环境?
贵州地貌属于我国西部高原山区。境内地势西高东低。从中部向北、东、南倾斜,平均海拔约1100米。贵州高原山地众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全省地貌可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山地和丘陵占92.5%。境内多山,峰峦叠嶂,纵横伸展,山高谷深。北有大娄山,北自西向东北斜向,川黔要隘娄山关海拔1444米。苗岭中南部横跨,主峰雷公山海拔2178米。东北部有雾灵山,从湖南蜿蜒到贵州,主峰范静山高2572米。西边巍峨的乌蒙山属于赫章县朱轼乡韭菜坪,海拔2900.6米,是贵州最高点。黔东南州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省界处,海拔147.8米,为全国最低点。贵州的喀斯特地貌非常典型。岩溶(出露)面积109084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1.9%。喀斯特分布范围广,形态类型齐全,地理分布明显,构成了特殊的喀斯特生态系统。
贵州气候温暖湿润,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温变化不大,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尤其是独特的气候。2002年,省会贵阳市年平均气温为65438±04.8℃,比上年高0.3℃。从全省来看,冷月(65438+10月)平均气温通常为3℃ ~ 6℃,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最热月(7月)的平均气温一般在22℃ ~ 25℃,是典型的夏季凉爽地区。降水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2002年,9个市州所在城市中,兴义市降水量最多,为1480mm;最少的是毕节市,为687.9mm..受季风影响的降水多集中在夏季。境内各地阴天天数普遍超过150天,相对湿度常年在70%以上。受大气环流和地形影响,贵州气候多样,“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另外,气候不稳定,灾害性天气种类多,干旱、秋风、冰冻、冰雹发生频率高,对农业生产危害很大。
贵州国土面积***159100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0.4%。土壤地带性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红壤-黄壤带。中东部为湿润的常绿阔叶林带,以黄壤为主;西南部是干燥的常绿阔叶林带,以红壤为主;西北为北亚亚热带成分的常绿阔叶林带,多为黄棕壤。此外,还有石灰土、紫色土、粗骨土、水稻土、棕壤、潮土、泥炭土、沼泽土、石炭土、石质土、山地草甸土、红粘土、新积土等。对于农业生产来说,贵州的土壤资源量明显不足,可用于农林牧的土壤仅占全省总面积的83.7%。
贵州植被丰富,亚热带特征明显,成分多样,区系成分复杂。全省共有维管束植物269科1655属6255种(变种)(不包括苔藓植物)。植物区系以热带和亚热带地理成分为主,如泛热带分布、热带亚洲分布、旧世界热带分布等地理成分,温带地理成分也不同程度存在。此外,还有很多中国特有的食材。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贵州植被类型多样,有中国亚热带地带性常绿阔叶林,也有亚热带沟谷季雨林和山地季雨林。同一个地方既有寒温带亚高山针叶林,也有暖针叶林;既有大面积的次生落叶阔叶林,也有分布极其有限的珍贵落叶林。植被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使得各种植被类型的地理分布重叠而错综复杂,各种植被类型的组合也变得复杂多样。
贵州境内河流位于长江上游和珠江的交错带,69个县属于长江防护林保护区,是长江上游和珠江的重要生态屏障。全省水系分为西部和中部到北部、东部和南部三部分。庙岭是长江和珠江的分水岭,北属长江流域,流域面积115747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5.7%。主要河流有乌江、赤水河、清水河、洪洲河、舞阳河、晋江、松涛河、松坎河、牛栏河、横江。庙岭以南属于珠江流域,流域面积60420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4.3%。主要河流有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大沟河。
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地貌,贵州的气候和生态条件复杂多样,立体农业特征明显,农业生产区域性强,适宜农业整体综合开发和特色农业发展。
贵州是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黔西县观音洞发现原始人使用的石器,是江南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典型代表。此外,贵州还有旧陶时代中期的“桐梓人”,中晚期的“水城人”,晚期的“兴义人”。普定县发现的“穿洞文化”遗址,提供了654.38+0.6万年前人类先民在此居住的证据,被誉为“亚洲文明之灯”。
春秋以前,贵州属于荆州西南,是“荆楚”或“南蛮”的一部分。境内部落众多,著名的国家是幽州,政治中心是夜郎邑。战国后期,夜郎取代河国,逐渐发展成为西南地区的大国之一。秦汉时期,夜郎地区设县设官,实行县制。公元前25年,夜郎被灭,夜郎地区基本建立郡制。唐代贵州实行治州与治州并行的制度,乌江以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治州,由中国派出的官员治理。乌江以南有几十个吉米州,由当地土著首领统治。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土著首领普贵带着他所领导的州向中国和内蒙的政权投降。方言“矩”与“圭”同音,朝廷效仿。诏书称“远离饥荒的魏贵州”,“贵州”这个名字开始出现在文献中。元代,贵州行政建制逐渐统一。明代是贵州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明朝支持水西女土司佘香修筑了从贵州通往云南、四川的驿道,促进了贵州经济文化的发展,为贵州建省奠定了基础。明朝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中央政府设立贵州外交政治部。自此,贵州正式成为省级行政单位。清朝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朝廷将四川划归遵义府管辖,将广西划归荔波、红水河管辖,将南盘江以北地区、湖广划归平西、天柱管辖,将贵州划归永宁府管辖。至此,贵州目前的行政区划基本确定。辛亥革命后,清末设置的各厅、部、州全部改为县,更便于地名。1935年,国民党政府在贵州省设置了11行政督察区,由各县负责。到1948,全省有1个直辖区,6个行政监察区,1个市,77个县。中国工农红军进入贵州后,先后在贵州建立了黔东特区、遵义县革命委员会、川滇黔革命委员会等革命政权。吴田汉第
1949 115年10月15贵阳解放,65438年2月26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成立。从此,贵州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