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推进校园九年级已初见成效。

当人们提到浙江诸暨时,他们往往会想到石、王冕、珍珠和香榧。诸暨是岳和师的故乡,建城2000多年,保留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近年来,诸暨不断挖掘丰富的历史矿藏,大力弘扬地方文化,充分发挥名人的育人示范作用,让中小学生在了解和熟悉名人故事的过程中,学习爱国爱乡的文化情结,取得了显著成效。

跟着课本读家乡。

走进诸暨市店口第二中学,很容易被大门右侧醒目的“尚贤园”所吸引。这是一个精致的小花园,草很茂盛。从店里走出来的谢忱、玄霞芙、冯文彬等圣贤雕像,在桃李树的映衬下,挺拔而立。

“尚贤园”是店口二中推进“乡土文化教育”的一个缩影。店口镇第二中学以“乡贤文化”为校园文化建设主题,在校园内建设“尚贤园”、“乡贤文化长廊”、“五金文化馆”,编写《乡贤的故事》、《五金人生》等系列校本教材,灌输学生的精神专注和人格魅力。

在乡村圣贤文化长廊,记者看到,谢忱、玄霞芙、冯文彬、陈天池等乡村圣贤的事迹跃然于壁,成为孩子们学习的阵地。走廊尽头的“五金文化馆”弥漫着浓浓的乡贤气息,丰富而富有教育意义的文化展览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乡贤知识。

翻开校本教材《乡贤故事集》,记者的目光落在封面左上角,周政用楷书写了八个字:“见贤思齐崇德向善”。《乡贤》的故事从清康熙年间台湾第一任知府姜开始,最后一章是革命烈士何冠牛。这些人物,从忧国忧民的帝王将相到模范村的劳动模范,从拥有浪漫文物的才子到演技高超的艺术家,从金戈马铁的将军到为国捐躯的烈士,从学贯中西的大科学家到造福一方的杏林法师,都是国家的栋梁,是家乡的骄傲。

继农村冼的故事之后,店口二中的另一本校本教材《硬件生活》聚焦改革开放后的农村冼。店口镇是中国著名的“五金之乡”。改革开放30多年,涌现出一大批创业人才,硬件生活就是他们百折不挠精神的记录。“编写这本校本教材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五金的起源、五金人物、五金故事、五金知识、五金文化、五金精神,让店内五金创业发展史的独特魅力激励我们的学生努力学习、奋勇拼搏。”该书的主编朱思溢说。

店口二中校长杨长根告诉记者,无论是尚贤园、乡贤文化长廊、五金文化馆等文化场馆,还是《乡贤故事》、《五金人生》等校本教材,都将历史上的人和事转化为学生向善向上的动力,从小立志与先贤平起平坐,做一个有抱负、有理想的青年。

“我们让乡村圣贤文化走进校园,让我们学校的一面墙、一条走廊、一本教材成为一幅幅‘主题画’、‘无声诗’,让学生感受到学校走廊文化建设的魅力和价值,让学生在道德和知识的海洋中流连忘返,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真正达到潜在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杨长根说。

樟树古树成为当地品牌

是诸暨市环东街道五一小学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这些树都是五小师生种下的植被,既是五小发展的见证,也是五小的一种传承。在五一小学,树木不仅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的独特象征。”五一小学校长潘蔚介绍。

在五一小学,一棵树陪着学生走过了一天又一天,一季又一季,从早到晚,从小到大。陪伴最久的是校园里的大樟树,10多人抱粗,400多岁。在五一小学的师生眼里,正是这棵像长者一样的大树,完美诠释了“以树育人”的教育思想。

“在老师心目中,学生是小树,需要呵护、培育、浇灌、守望;在学生心目中,老师是一棵大树,是高、直、真、善、美的化身。”潘芸说,“你是我心中的一棵树”,这是师生关系的定位,也是学校文化的核心。

不仅如此,大树所蕴含的“守望”、“成长”、“向上”的精神也成为了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理念。由此延伸出来的校训、校风、学风、校歌、校徽也是围绕着“树”和“树精神”展开的。

“这两年,我们组织‘成长小树’的同学们去争章。卡章分为四个等级,绿叶卡,小树卡,大树徽章,大樟树奖杯。学生每进步一次,就能拿到最基本的绿叶卡。当绿叶卡累积到一定数量,就可以兑换下一级小树卡,以此类推,最后就可以获得大樟树奖杯。”潘芸说,通过活动,学校向学生传递了“每天成长一点”、“根深才能枝繁叶茂”的精神。

潘芸告诉记者,五一小学无论是组织学校活动,还是编写校本教材,都始终围绕“树”展开。“以古榕树为代表的树,是孩子的学校岁月的回忆,也是老师和学生的回忆,是9年级最好的案例。我们九年级的学生,以‘大树’为核心,希望这种正能量伴随他们一生。希望以后毕业后,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记住家乡和童年的树。”

一个学校,一个特色。

“店口二中的乡贤文化、五一小学的大树文化,是诸暨中小学推广‘乡土文化’的缩影。”诸暨市教育局局长杨剑波表示,近年来,诸暨各中小学在市、镇(乡)的部署下,根据当地学校的特点,挖掘提炼地方文化的内涵,开展卓有成效的地方文化教育,实现了“建一所学校,显一特色,领一文化”的理念。

以乡土教材的开发为例,诸暨的乡土教材分为三类:市本、镇本、校本。其中,市级教材侧重于对诸暨本地历史、土地、人文的深入挖掘。编写出版贴近学生、适合中小学开展教学的教材。镇级资料需要结合地域历史背景、民俗文化、乡贤精神、家风家训、爱国主义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行整理出版。校本教材要求学校利用学校所在地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信息资源,开发编写有主题、高质量、有特色的校本教材。三级地方教材的使用,不仅丰富了9年级的内涵,也让每一所学校“和而不同”、“精彩纷呈”。

经过近几年的培育和探索,本土文化在诸暨中小学遍地开花:“蕴含百年科教梦的文同文化”已成为牌头镇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学校系列品牌;以校名为依托的浣纱小学“西施文化”,以办学进取精神为依托的江东小学“种子文化”,以及颇具乡情、颇具地方特色的珍珠文化、香榧文化等一些乡村学校,深受师生欢迎和认可。

“九年级的实施和发展紧紧围绕立德庶人的根本任务,将修炼和实践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紧密结合,通过教授乡土文化课程,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起到滋养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杨剑波说道。(通讯员吴飞剑记者闫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