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在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怎么会得到“百果派”的美誉?
唐代著名诗人刘曾写过一首诗《春怨》:“纱窗夕阳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寂寞空,春来晚,梨花未开满地。”梨作为当代水果市场上比较常见的水果之一,可以说是浑身是宝。既然如此,那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梨在古代的历史有多长,如何才能获得“百果之宗”的美誉?
《诗经》中有一星:“盖甘棠,不伐,不伐,谓之伯。”这里的“甘棠”指的是山梨,又名李唐。味道酸甜,核大肉少。吃起来有沙沙的感觉,不好吃。但古人要么发明了各种新奇的吃法,比如梨糊,据说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徵发明的,因为他母亲咳嗽很厉害,所以他把治疗咳嗽的草药磨碎,然后和梨、老冰糖一起煮着喂她吃。
此外,据汉代史官班在《汉书》中记载:“淮南颍南河间有千梨,其人皆如千户。”这就意味着哪个家庭有一千棵梨树,那么这个家庭的年薪就相当于一千户人家官阶的月薪。可见当时梨树种植和经营的规模已经非常巨大了。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弟弟苏辙曾写道:“相逢一笑夜游,煮梨栗子。”由此可见梨的美味多汁香甜在当时是多么受大家的喜爱。还有一个特别感人的关于梨的历史故事。据《元史》记载,宋元之际,一位秀才在气温很热的时候外出公干。走在路上的人都摘路边的梨解渴,他没有。人们问他为什么不摘梨解渴。他说这不是我自己的梨,我不摘。众人听了,只觉得这人无知,笑着说,这世道这么难,谁管这梨树的主人到底是谁。即便如此,秀才还是遵循了初心:“虽梨无门,吾心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