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出征要穿的斗篷,也离不开娶个女儿。古人穿它只是为了好看吗?

披风是现代大众对古代将领最深的印象之一。在现代人的想象中,古代的将军都是一脸的彪悍,穿着结实的盔甲,骑着魁梧的马。冯瑞手中长剑出鞘,身后旗帜迎风飘扬,一袭画龙点睛的披风迎风猎猎,就是一个字:帅!其实斗篷除了帅,还有其他功能,斗篷并不是什么贵重的东西。无论是军营还是民间,我们都能经常看到。

斗篷真的是斗篷吗?

我觉得这个问题可能有点傻。斗篷不是斗篷。还能是什么?恐怕不是在逗我们。不,不,按照我们通常的理解,斗篷就是一块随风来回摆动的薄布。面料就更不用说丝绸、缎子和麻粗布了。关键是它瘦,风能吹起来,而且一定要帅。其实这种想法虽然不能说是错误的,但也当然可以说是片面的。

1,不是所有的斗篷都很薄

斗篷是指穿的外衣,也称“斗篷”。斗篷一般有薄的和厚的两种。斗篷没有袖子,通过在脖子上端系上两条带子来穿着。在军事方面,普通士兵的斗篷倾向于实用,盔甲的肩部往往有两个铁环。那些厚厚的斗篷挂在这两个铁环上。穿短披风的人,曾经叫毕,长者也叫披风。在民间应用中,斗篷一般都是带帽的,以更好地御寒。

因为地理和气候的原因,披风往往在北方使用的更多。而且从朝代来看,明代流行披风。所以我们在古装电视剧中经常看到的场景是,男方为晚上在风中赏月的女子披上斗篷,这种情况在明朝可能更常见。

女式斗篷

2.斗篷的功能正在逐渐改变。

出于实用主义,人类的每一个新的创造发明,基本上都是以实用为前提的。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斗篷,其实是由可以遮风挡雨的毯子演变而来的。在古代,由于战争的需要,军队经常需要在野外扎营。无论北方寒冷还是南方潮湿,都需要养生。随身携带铺盖卷也是不现实的,因为需要保持一定的行军速度。这样,厚的或薄的毯子都显示出了其便携性和实用性的优势。慢慢地,毯子逐渐发展成为斗篷,并扩展到民间使用。也可以说斗篷是从军营一步步发现的。

军事行动中将军们的必需品,比如取暖御寒,急救救命。

瑞士军刀因其优良的品质和多样的功能而闻名于世。古代斗篷和现代瑞士军刀的类比足以说明古代战争中斗篷使用的多样性。功能数量可能不如前者,但更重要。

1,抵御寒冷

第一个实用功能自然是御寒。事实上,斗篷被发明出来后,它被用来保护士兵免受寒冷,直到它有了其他特殊的含义。就像食物之于人类,一开始是为了填饱肚子,然后才是味蕾的追求。这种具有御寒功能的斗篷首次应用于全军。几乎每个人,从将军到士兵,都有这样的东西。直到后来,斗篷变得更薄,更有象征意义,防风大衣也不再和醒目的斗篷是一回事。但即便如此,斗篷还是能起到一点御寒的作用。

2、盖主

战争中穿的越惹眼的人,越容易被敌人攻击。但作为将军,他们的盔甲必须闪亮,而在东方的战术思维中,“先抓贼,先抓王”是非常有效的方法。所以在战斗过程中只要发现敌方指挥官,部队一般都会集结猛攻。暗斗篷可以挡住闪亮的铠甲,有效降低我方将领被敌方发现的概率。具有这种功能的斗篷通常是深色斗篷。如果是红色等醒目的颜色,会增加被敌人发现的风险。

我们在《三国志》中看到的:曹操与马超交战,马超战败追击。马超曾大叫:“是曹贼穿红袍,猎曹贼。”迫使曹操脱下他的红斗篷。这是一个更现实的例子。如果曹操当时穿着黑斗篷,被马超发现的概率会大大降低,也不会出现“剪胡子弃袍”的尴尬。

3.指挥和引导

深色斗篷有利于领主隐藏,亮色斗篷有利于统帅指挥,鼓舞士气。古代战争,指挥系统不健全,士兵多是粗人,不能很好的理解各种战术。我只知道“敲锣打鼓,进军金钟罩撤退。”他一冲进战场杀红了眼,眼里就只有敌人。很多人不知道战斗结束后我们会赢还是会输。这种情况在几百人的小规模遭遇战中还是会发生,更不用说上万人的超大型战场了。

其实就是群殴,很多人会“登顶”。这个时候,如果战场上有红衣教头,我们的士兵就可以服从调度,有利于教头的统一指挥和对敌的战术。同时,统帅在战场上醒目地杀死敌人,对于提高自己的士气和威慑敌人也是很强的。

统帅在战场上杀敌,你为什么不更加努力?身先士卒一直是中国向将军们宣扬的美德。但教练要注意,如果不擅长武术,最好慎用这一招。万一稍有差错,将是对我们士气的又一次沉重打击。如果教练重伤,军队士气不稳。如果教练被俘或斩首,更有可能直接出逃。

高级指挥官

4.表明你的身份

起初,斗篷是全军通用的。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只能由将军或皇军士兵使用。这揭示了斗篷的一个新功能:显示使用者的身份。在斗篷已经变得高端的时代,军队中只有上尉以上的军官才能穿斗篷。而且斗篷越华丽,地位越高。大致看两个人是否穿斗篷,或者对比一下,就能大致知道这两个人谁的官职更高。

同样,皇军作为皇城的精锐卫队,是皇权的象征和体现。自然要把他们和普通部队区分开来,有一定的特点,斗篷就是其中之一。其实斗篷的制作和价值并不是很高,但是它的象征意义。就像国玺一样,本质上只是一小片玉,甚至可以说是石头(石头的美就是玉)。但它所代表的皇权才是人们重视它的原因。

其实斗篷除了以上功能,还有更多功能,比如受伤时包扎伤口,死后识别身份,这里就不赘述了。斗篷在军队中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这是不争的事实。古代军斗篷的应用是好是坏,也是众说纷纭。

民间喜爱,也是结婚的一个标准。

与军队相比,斗篷在民间应用广泛,没有那么多所谓的象征意义,实用性大于象征性。据我所知,斗篷只是在民间更多地用于保暖和结婚。

1,注意保暖

老百姓用的斗篷没有那么艳俗,一般以厚为第一目标。所以民间斗篷的厚度一般会超过军用斗篷,但是厚度刚好,和一件衣服的厚度差不多,不会出现穿被子的情况。

2.嫁妆之一

基本的御寒功能已经不需要介绍了,但令人惊讶的是,斗篷也用在了婚姻中。也许你没有参加过豪华的中式婚礼,但你一定听说过中式婚礼中著名的新娘饰品——凤冠花环。在古代,作为有钱人家结婚的标准,凤冠是奢侈的象征。

顾名思义,就是短斗篷的意思。虾皮,也被称为虾皮或鱼,形状像两个彩色的练习,上面印有图片。戴的时候绕过脖子,挂在胸前,挂一个金吊坠。曹丽芳老师介绍,毕夏起源于晋代。据《石林广济衣类》记载:“晋永嘉,制绛晕,使公主服之。白居易在诗中也说,“尚虹夏殿步摇冠,钹满佩姗姗。“描述。但其实不仅仅是在婚姻方面,在平时,下铁也是贵族女性可以穿的。

北宋的仕女根据丈夫和儿子的官职穿不同的袍服。不是每个贵族女人都能穿礼服。按照规定,礼服“不送礼不能穿”。如果没人给你,你再厉害也穿不了。在明代,夔也成为一些重要仪式中皇后的礼服之一。

凤冠龙袍

摘要

斗篷是中国服饰文化中的一抹亮色。通过各种影视作品、插画、文字描述,我们在脑海中构建了一个披着斗篷的英雄战士形象。斗篷的“帅气”也定格在了我们的脑海里。在中国古代,斗篷逐渐由厚变薄,从实用主义到象征主义。它的军事作用也从单纯的保暖变成了一种象征,一种身份的象征。它有指引的魔力,它有醉人的味道——地位和权力。

然而,这也是历史的必然。只要有不同的阶级,总要有不同的表现来区分两者,斗篷只是其中之一。在民间,虽然斗篷依然以实用保暖为主,但它的华丽依然彰显着家族的富贵。除了反映阶级差异之外,不同斗篷所衍射出的衣服和搭配文化,也是斗篷所承载的东西。斗篷文化作为中国服饰文化的一部分,已经逐渐远离我们的现实生活,但它仍然留下了丰富多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