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赵云的能力如何?

历史上的赵云

对于的大将刘、关、张、马、黄,乃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只有赵云基本是正面的。

赵云虽然是一流的武将,但他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并不表现在这里,而是表现在他的勇气、学识、气度和人品上。《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赵云事迹,史书上都有记载,除了七十岁杀五将是虚构的。

最难能可贵的是,在三国历史上,有幸单独流传下来的只有两个人。一本是《曹操传》,另一本是《别云传》,记载了赵云的事迹。

赵云出生于公元168年前后的常山正定(关于真定在哪里一直有很大争议,我更倾向于正定现在河北的观点)。而且长大后“八尺长,威风凛凛”(《舒舒赵云传》引用《别云传》),从古人和现代人的角度来看都属于美男子。初平二年(191),黄巾起义大规模爆发,赵云家乡人推荐他带领枭雄投奔公孙瓒。当时袁绍在河北势力最大,其他参军的人基本都去找袁绍了。公孙瓒见到赵云当然很高兴,就问他为什么要投我而不是袁绍。赵云毫不客气地回答:“世人皆愚,孰是孰非不得而知。百姓沦落到郡县,鄙视国家。从仁政来说,不是因为冷落了元恭,也是因为私下认识了将领(《资鉴》卷六十)。公孙瓒当时就无语了。自此,赵云正式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当时刘备正倚仗公孙瓒,从赵云口中听到这句话,非常惊讶。要说刘备还是很有见识的,他料定赵云不是一个好惹的人,于是立刻和赵云交了朋友,而当公孙瓒要求刘备帮助田忌抵抗袁绍的时候,刘备要求赵云陪同,替刘备掌管骑兵。后来赵云哥哥死后,赵云回到家乡,还是刘备。预料赵云再也不会回来了。借此机会,赵云很感动,对刘备说:“我绝不会背叛我的美德。”。因为这样的承诺,赵云一辈子都跟着刘备,实在难能可贵。

刘备投奔袁绍后,赵云去邺城找他。这一搜索发现了一件事,赵云很有才华。奇怪的是,《三国演义》中没有记载,后人也很少提及。我不知道为什么。

刘备得到赵云喜出望外,甚至和赵云睡在一张床上,并给他一个秘密任务,秘密招募士兵。赵云不负数百人的要求,从头到尾都在袁绍眼皮底下进行,没有让袁绍和他的文臣武将有任何察觉。用现代的话说,他是一个非常成功的间谍,属于三国时期的邦德。后来刘备带着这支数百人的队伍投奔刘表,赵云正式开始向刘备征讨。

赵云跟随刘备的初期,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他一直扮演着刘备保镖的角色。他时来运转,应该感谢曹操的南征。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取荆州,刘备兵败而逃。曹操在当阳(今湖北东阳东部)长坂追上他,两军决战。结果刘备战败,弃妻逃往南方,赵云失踪。人说:“赵云已经北去了”,刘备指着那人大骂,“子龙不弃我而走”(子同治剑之后,赵云被提升为将军衙门。

那么,赵云是怎么保护刘备家人的呢?当然没有《三国演义》里那么夸张,但是《三国志》和《资治通鉴》里的记载并不详细。这两年,我尽力找了一些史料。大致情况是这样的:赵云和刘备分开后,身边只有50多名士兵,然后纷纷被杀,逃之夭夭,身边无人。赵云取了一个人烟稀少的地方就走了,却碰巧遇到了当时河北的一个名将。当时张颌带领的四五百将士知道打不了多久,立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了两兄弟。结果数百将士大惊而逃,赵云不得不脱。一人败军,退百战胜兵,实属罕见。

长野护主之举,迅速奠定了赵云在刘备集团的稳固地位。刘备平定四郡,赵云升任偏将军,领贵阳府尹,开始掌管兵权。其中有《三国演义》中“赵云拒婚”的故事,完全符合历史记载,就不多说了。

赵云拒绝结婚,完全是大义无私。其实在这之前,赵云也有一段有点类似的故事,三国演义里没有记载。

刘备和夏侯惇在王波打仗时,赵云活捉了夏侯兰,那么夏侯兰和赵云是什么关系?夏侯兰和赵云是一个村子的人,他们从小就是好朋友。赵云知道夏侯兰精通法律,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因此,赵云既不放他,也不杀他,而是直接向刘备推荐了夏侯兰。刘备得到夏侯兰后非常高兴,立即任命夏侯兰为“郑钧”。赵云对人才的推荐不避讳,对荣耀的谨慎和周到,相当值得称道。

建安十六年(211),刘备得益于州牧刘璋的邀请,随后开始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战略决策,平定刘璋集团,建立自己的稳定地盘!

然而,这场运动并不像最初设想的那样顺利。刘备屡战屡败,甚至失去了重要谋士庞统。遭受重创的刘备紧急抽调留守荆州的诸葛亮、赵云,以及南郡太守、征虏将军张飞参与平定益州。当时赵云归诸葛亮控制。两军平定江州后,张飞从江州北上嘉陵江,攻克垫江,再回涪江,西征德阳,最后在成都与刘备会师。诸葛亮和赵云从江州回长江,西征江阳。诸葛亮继续西行回长江平定博导、南安、舞阳,赵云从江阳北上平定汉安、资中、牛篆,最后同时到达成都。兵贵神速。赵云行军没有耽误一天,为最终攻占成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赵云被提升为夷军大将,不再受诸葛亮控制,开始独立。

攻陷成都后,刘备准备把成都的好房田送给刘备集团的有功大臣。赵云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直接反对的。他是这样说的:“霍去病把匈奴当成了无用的家族。如今的贼,不但是匈奴人,也是无法求和的。天下宜定,各反桑,各归故土。益州人民,在刚受军事革命之苦时,可以归还田地房屋,使他们安身立命,恢复事业,然后可以转而为他们服务,赢得他们的好感。为了个人的爱而把他们带走是不合适的。”刘备听了很惭愧,就打消了这个念头。赵云因为这个得罪了一些人,但是他的正直,对公众的奉献,无私的行为,到目前为止特别值得称道!

说到赵云的正直,我想到了另一件有趣的事。据说刘备娶了孙权的妹妹后,孙夫人从小就爱练武,而且非常傲慢无礼。她带的一群家奴也无法无天,让刘备没了主意,不仅别人不敢管,自己也不敢管。后来刘备知道赵云是个认真的人,一定能惩罚这些人,于是任命赵云为“内务府”(专管内政)。果然,赵云一上任,这些人再也不敢肆无忌惮,终于上了刘备的心。

当刘备平定汉中时,赵云开始上演他一生中最经典的一幕,就是众所周知的成语“见义勇为”。这个故事应该在《三国演义》中有更详细的记载。唯一不同的是,实际上黄忠抢粮失败,曹操大规模进攻的时候,赵云只带了几十个骑手,并没有《三国演义》里说的那么多人,而是曹骏自己踩在自己身上,掉进了汉水,真的死了很多人。这一方面是赵云勇气的体现。另一方面,在曹骏乃至曹操的心中,是否有一种对赵云的恐惧?

在古代战争中,对方的兵力部署在战前就已经尽人皆知,基本没有秘密可言。曹操知道刘备在前线部署了多少人。就算有埋伏,恐怕也不足以塞曹操的牙。军在村看到一点动静的原因是他被逼疯了,害怕了。据我估计,这还是赵云平时积累的名声造成的!

顺带一提,当时刘备夸赵云“子龙之勇矣!”然而,没有正式的标题。“虎将出身”其实是士兵自发给赵云起的绰号,可见赵云在士兵心目中的威望很高。

这场看似小规模的战斗,实际上严重削弱了曹骏的斗志,给了曹操的精神以沉重的打击。在随后的汉中决战中,曹骏的失败是可想而知的。

但很奇怪的是,刘备对这样一个有勇有谋,甚至在敌人眼中威望很高的将军,却没有给予足够的提拔。《三国志》中也有写“张观黄马赵”把赵云排在最后(后来的“五虎将军”由此而来),应该和三国时期门户观念强有关。不用说,马超出身于大军阀家庭,属于名门望族。黄忠长期居住在长沙,世代为将军。与他们相比,赵云的要差得多。他的祖上没有什么突出的事迹,他自己出身贫寒,名声和官位都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在这种条件下,刘备即使想快速提拔赵云,恐怕也必须考虑来自士大夫阶层的压力。

但赵云官权与功德的不匹配,直到得到赏识,铁腕治国的诸葛亮正式掌权,才会有大的改善。

当赵云的军旅生涯达到第一个巅峰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建安二十四年(219),关羽镇守荆州的军队大败,关羽本人被斩首。一怒之下的刘备,立刻发动了对孙权的战争。赵云立即上书谏曰:“汉奸是曹操,非孙权。若先灭魏,吴必自降。曹操身死,子丕篡位。如果大家都有心的话,那就趁早规划关中,住在河上游和渭北,以谋激烈叛乱,关东右派就骑着粮食来接应王师。魏不可放,吴先战;军情一交,无法解决。”当时写劝谏的人不计其数,只有赵云的劝谏书保存完整,其分量可想而知。从这本训诫书中我们可以看出,赵云的分析非常中肯和透彻。他并不反对夺回荆州,只是认为在目前的条件下,时机尚未成熟,其高瞻远瞩的政治才能毋庸置疑。可惜年事已高,渴望成就大业的刘备没有采纳。反而对赵云产生了怀疑,不予理睬。云没有被允许直接参与南征这样重要的事情。事实上,赵云的规劝是他对国家忠诚和奉献的表现。令人钦佩的是,遭受挫折、受到冷遇的赵云并没有丝毫记恨。反而是刘备惨败后,第一个迅速感受到援兵,放心护送刘备安全到达永安。这种胸襟和气魄,不是一般人所具备的。彰武三年(223),刘备病逝,诸葛亮正式执掌蜀汉大权。以赵云、魏延、王为代表的出身卑微的中青年军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用。建兴元年,也就是刘禅元年,赵云被提升为中央禁卫军将军、南将军、永昌阁将军、镇东将军。并被诸葛亮委以抵抗魏国大将曹真的重任。之后赵云的事迹在《三国演义》里基本都有记载,我就不多说了。建兴七年(229),赵云病死,卒为大将军,顺平侯。后来赵云、关羽、张飞等人被追为十二大臣。(十二大臣分别是:法正、诸葛亮、蒋琬、费祎、陈佐、夏侯霸、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赵云。)纵观其一生,赵云武艺出众,学识一流,人格崇高,勇敢机智,处事细致,文武双全,军事素养极高,被誉为蜀汉第一将。成都武侯祠左右回廊共十四位文官武将,东边文官回廊之首为庞统,西边武将回廊之首为赵云(依次为、张仪、马超、王平、姜维、黄忠、廖化、、傅谦、马忠、、、冯)。再来借用姜维对赵云的评价:“云曾学先帝,成绩卓著,治天下,遵法度,效果显著。”当阳之战,忠石,忠卫,敬赏,恭底,忘死。逝者知之足以不朽;活着的人对死亡心存感激。”这个评论足以让赵云在九泉之下微笑。可惜他的两个儿子都没有太突出的地方。长子赵通,为官,都督之首。另一个儿子,牙医赵广,在与姜维的战斗中牺牲了。

最后用一首赞美赵云的诗作为本文的结尾:“常山有虎,勇往直前。”汉水立下汗马功劳,当阳姓脱颖而出。帮少爷两次,先答皇上。清朝的史书是忠烈的,应该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