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家谱’是什么意思?

“族谱”一词源于司马迁《史记·太史公序》:“魏三代尚幼,岁不可考。其所覆盖的家谱旧闻即由此而来,故略推三代世界表之首。”广雅曰:“宗谱,宗谱也。””玉文说

历代学者对家谱的说法不一。东汉学者郑玄说:“族谱属家,若网在纲,纲必有千眼,族谱必有千枝。”明代学者方孝孺说:“族谱,一般,载有祖先的远近、姓名、禁忌语、年号;宗谱,布衣也,布衣远近,千古戒律,宗派渊源万代。”清代著名档案学家章学诚说:“家谱也是一个家族的历史。”洪秀全家《洪氏族谱》序曰:“族谱也,故代代编谱。”今天,杨东泉先生在《中国家谱》中写道。只要把同一个祖先的后代一一罗列出来,就构成了一个简单的家谱。“可见,族谱是记载某一氏族主要成员世系和事迹的档案。它以一定的形式记录了宗族的历史,其形式和内容集中于档案学、历史学和文化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