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水泥生产过剩
紧急通知的背后是,随着近年来在建项目的建成投产,水泥总产能仍在增加,全行业产销率较低,应收账款不断增加,仍对影响行业平稳运行构成较大风险,特别是少数地区。
工信部认为,如果这种势头得不到及时遏制,将严重干扰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的大局。
“急”在哪里
通知要求,本地区水泥等未纳入产业结构调整规划(2013~2017)的项目不予核准或备案;不符合行业准入条件的项目不予审批或备案。
7月31日,工信部发布通知,做好部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产能置换工作,同时出台了严格的《部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这些行业是钢铁(炼钢和炼铁)、电解铝、水泥(熟料)和平板玻璃。
早在2003年,水泥行业就出现了过剩的迹象。当年立窑等落后产能产量占总量的78%,新型干法水泥产量占22%。到2012,这个比例分别变成了10%和90%。也就是说,目前的产能过剩主要是基于新的技术和施工方法,这几年已经有所改变。
在西方国家,一般以设备利用率作为产能过剩的评价指标。设备利用率的正常值在79%~83%,富余在20%左右。据中国水泥协会名誉会长雷分析,2013年,我国水泥市场一半以上的设备利用率已经下降到70%或以下。
其中,2008年的投资计划刺激了水泥行业投资的快速发展。直到2009年9月,国务院批转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严格控制新增水泥产能。但是新的生产线越来越多。
2014年7月中旬,工信部公布了2014年第一批十五大行业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企业名单。水泥行业以381家企业排名第一,造纸和铁合金分列二三位。工信部要求2014年9月底前拆除相关企业生产线,使其无法恢复生产,无法转移到其他地区。
水泥行业涉及产能8211.4万吨,超过工信部上半年计划的5050万吨。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4,1至6月,全国水泥累计产量165438+4亿吨,同比增长3.6%。2013年,全国水泥总产量2465438+1亿吨,同比增长9.57%。
据悉,虽然今年上半年水泥行业利润总额好于2013年,同比增长52%,但趋势不如去年同期。目前,水泥行业有三分之一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容量等值
替换策略
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兼并重组成为行业发展方向。工信部的政策思路是坚持控制总量和优化存量相结合。产能等价置换是一项“谋出路”的政策,既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又促进现有产能的调整升级和布局优化,避免“越淘汰越过剩”。
产能等效替代是指新建(改扩建)建设项目应淘汰落后或过剩产能与建设项目产能相等;减量置换是指新(改、扩)建项目要淘汰落后或过剩产能大于建设项目产能。
2010国务院提出过剩行业等量或减量置换,但没有明确要求。各地执行标准不一,程序不规范,甚至存在重复置换的问题,未能达到控制产能总量、遏制盲目扩张的目的。
《办法》明确,只有列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2013及以上的企业才能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可用于新(改、扩)建项目的产能置换,不能重复使用。超过国家规定淘汰期限的落后产能不得用于产能置换。水泥、平板玻璃为区域产品,产能置换方案由省行业主管部门确认并报省政府公告。
“化解产能过剩,提高经济效益,已经到了转折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阻止新增产能,产能过剩的解决方案就会误入歧途,越是如此,就越会失控。总量不控制,用拆分的方式限制效果,会带来浪费。”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会长乔龙德在7月底的长江中下游水泥论坛上指出,水泥行业现在面临一个重大问题——产能严重过剩,需要抑制新增产能。
没有协同作用的风险。
乔龙德指出了企业、各级行业协会和地方政府机构没有真正形成合力的风险。企业有不同的理解,各级政府也有不同的理解和表现。“遏制与被遏制之间的矛盾和博弈是激烈的,博弈的形式是多样的,公开的,隐蔽的。”乔德龙说。
这是水泥行业发展史上从未有过的多重矛盾的局面。中国节能减排达标到了关键时期;水泥企业既要兼并重组,又要保证当期效益,优化存量,提升技术。
现有支持化解产能过剩的政策并不完善。过剩产能不同于落后产能。过剩产能不一定是落后的,可能是先进的,尤其是近几年的新项目。落后的最终也难逃被淘汰的命运,过剩产能则主要解决。
“化解产能过剩,要砍一刀,但不能一刀切。也要体现差异化,保持压力,区别对待。对于节能环保等技术指标先进的大企业、大集团,也可以考虑单一红名单,支持其通过并购等方式化解过剩产能。”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副巡视员吕桂新在2014年7月表示,解决问题要有有效的政策,不能光靠口号。
另一方面,已知正在推进水泥混凝土产品标准及相关设计规范的修订工作,以尽快取消32.5复合水泥标准,鼓励生产高标号水泥,大力推广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2065438+2004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成立了高性能混凝土推广应用技术指导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