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瀑布是怎么形成的呢?
从地理上看,黄果树瀑布位于长江和珠江的分水岭,这里喀斯特地貌十分发育,地下河和暗流、地表水和地下水明暗相间。位于分水岭,属于河源瀑布,水流受降水影响较大。再加上是喀斯特地貌,漏水多,跑量大,很难长时间保持瀑布水量充沛。
黄果树瀑布的雄、瘦、流、截是由地表河流大浜河和喀斯特地下河的水流决定的。黄果树上游由白马河、镇宁河、桂家河、大地宫河、大浜河等5条地表河流,对门寨河、顾宁河、洮水河、小屯河等地下河流,白马水库、桂家湖水库、杨家桥水库、蜜蜂水库、娄家坡水库、红山水库等组成。,流域面积265438。它的河水流量决定了瀑布的水量,降水量影响河水流量。黄果树流域年降水量1500mm,降雨天数占全年的50%。也就是说,黄果树瀑布的水量,半年是自然降雨,半年是自然生态补给。如遇大雨或暴雨,瀑布内会出现洪水瀑布;不下雨的时候,瀑布小或者断流。
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即使降水量很大,如果落入漏水跑水的喀斯特地貌,也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由于该区域为100%碳酸盐岩分布,以黄果树瀑布流域为例,该流域石质山体裸露岩石占总面积的13.73%,堪称“雨到地上,雨不地下”的地区。
综上所述,黄果树瀑布水流减少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收集湖水和拦截水库的水直接影响瀑布的水源。
由于农业灌溉和自我旅游发展的需要,瀑布上游的湖泊、水库如果需要在枯水期开闸灌溉或闭闸保水,将直接影响黄果树瀑布的水量。
第二,耕种作物面积的变化影响瀑布的水量。
在流域内,水稻、玉米等栽培作物可以通过耕地的作用,在夏季储存雨水,减缓降水的损失率,把瀑布的“急流”变成“长流”。豆类、土豆、小麦、高粱、油菜、烟草等作物。,秋、冬、春三季根据生长需要,从根部抽取地下水,并补充湖泊、水库储存的灌溉水,向流域内河流补水,以增加瀑布流量,使瀑布在枯水期也能流动。然而,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该流域冬春两季耕地裸露面积达到2000多公顷,不仅增加了蒸发量,还影响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量。
第三,流域内森林面积的减少影响了地表的水源涵养功能。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森林砍伐大大减少了黄果树周围的森林植被面积。造成了“夏天雨水留不住,旱季无水补瀑”的局面。2002年,黄果树风景名胜区规划面积为115平方公里,风景名胜区外围保护地带为310平方公里。其森林覆盖率仅为10.3%,不及全省平均水平1/3。大瀑布和天星桥两个核心景区的森林覆盖率只有65438+。黄果树风景区的植被为次生植被。由于人类活动,原始植被已被完全破坏。如今原生常绿阔叶林已不复存在,现有植被为次生类型,正朝着森林-灌木-草地-裸岩的反方向发展。
随着森林的日益稀少,植被的贫瘠,大量岩石和土壤的裸露,土地的水源涵养功能大大降低。通常大雨时河水浑浊,小雨时瀑布小,晴天时水源枯竭,甚至瀑布断流。
第四,喀斯特地貌的变化改变了地表水和地下水对瀑布的补给量。
黄果树景区的变坡梯改变了表层土壤和岩石的分布,改变了原有的水系分布。在一些地区,坡改梯爆破粉碎了地下河的岩石,改变了地下水流的方向和深度。
第五,耕地面积的大量增加增加了农业灌溉用水量。
黄果树所在的大邦河上游,年平均流量30立方米每秒,径流量9亿立方米。由于该地区支流众多,流水经常从支流渗入地下,影响了瀑布的总水量。其支流贾贵河流域面积361平方公里。有理由说,只有每秒5立方米的贾贵河流量才能形成瀑布。然而,由于荒山承包到户,人们为了占地的需要,把大面积的草地和灌木林变成了耕地。然而,在这些耕地上灌溉浪费了大量的水,排水灌溉改变了流动路径,影响了瀑布的流动。
据当地人介绍,60年代以前,黄果树瀑布分雨季和旱季,没有旱季。即使在冬天,水流量也很大。2000年至2002年,黄果树瀑布一度因水量不足而涓涓细流甚至断流。2001年,持续多年的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爆发,成为黄果树瀑布历史上最干旱最苦涩的五月,出现了1990年以来最严重的干旱现象。由于瀑布景观的“破坏”,导致旅行团在五一黄金周第一次出现退团的尴尬局面。但目前瀑布不仅有枯水期,而且有明显的枯水期逐年延长的趋势。黄果树地区的一些村庄也会出现井水、山泉干涸的情况。目前枯水期已经从80年代的每年两个月延长到五个月,甚至半年。虽然在河流上游修建了水库,但问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经过深入研究,专家预测,如果不下大力气进行生态重建,50年后黄果树瀑布将不复存在。
据有关专家研究,该流域为喀斯特地貌,上游长期不降雨是客观自然因素。而上游森林植被的减少和农作物植被的变化,使得蓄水能力差;石漠化进程加快,水库水量过少,无法保持强降水;耕地面积的扩大和农业灌溉用水的增加是瀑布断流的直接原因。
1992经过一年的精心准备,黄果树瀑布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自然遗产”。该组织经过认真调查,指出景区植被覆盖率低,环境差,人工痕迹重,商业气息浓,希望黄果树景区加快绿化和生态保护步伐...而同时申请和接受考察的张家界和九寨沟,一次通关,获得“世界自然遗产”的美丽桂冠,大大增加了当地的旅游经济。
事实上,联合国官员对黄果树瀑布断流原因的评价极为中肯:景区上游植被的大规模破坏和喀斯特地表日益严重的石漠化,使得降雨量逐年减少,脆弱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虽然景区在落选后加大了植树造林的力度,但相关专家认为植被覆盖率太低,远未达到恢复景观、涵养水土的效果。
众多的喀斯特石林、大大小小的瀑布、星罗棋布的溶洞、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使黄果树成为中国内容最丰富、旅游价值极高的旅游区。但由于景区人口负荷过大,缺乏有效管理,开垦量逐年增加,水土流失加剧,石漠化日益严重。稀疏的杂草和稀稀落落的树木几乎掩盖不了荒山上光秃秃的岩石和薄薄的土壤。这一幕不在山中,就在举世闻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黄果树瀑布周围。
专家指出,21世纪的旅游是自然生态旅游,贵州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非常珍贵,而像黄果树这样的喀斯特地区生态非常脆弱,一旦破坏就无法再生。如果这里的生态环境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如果这里的管理仍然如此混乱,那么黄果树瀑布将永远从地球上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