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科目的衔接
一、高中感叹历史的原因
1.环境和心理变化。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听说高中历史难学,高中历史课一开始就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比如为什么、性质、本质、本质、影响等等。同时,在紧张的中考复习后,部分学生有“放松”的想法,入学后没有紧迫感。面对新的学校,新的同学,新的老师,新的群体,学生们既兴奋又陌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些原因让我们大一新生心理很被动。
2.教材的变化。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新课标下的初中历史教材内容有了很大的调整,难度、深度和广度都大大降低。而且九年义务教育的教材强调知识的基础和普及,缺乏概念的严格界定和历史规律的严格论证。虽然高中历史也对教材内容做了适当的调整,但由于高考的限制,高中老师不敢降低难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初中和高中课本的难度差距没有缩小,反而加大了。
3.教学方法的改变。初中由于教学内容少,难度小,题型简单,时间充足。所以老师把教材的重点难点讲的详细透彻。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理解和掌握。学生在初中三年形成了独特的学习模式,也有学生认为这种学习模式在高中也适用。面对高中历史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教学进度快、信息量大、试题难度大等特点,部分学生不愿意改变以往的学习模式,这也使得高一新生开始适应高中学习,影响成绩。
做好初高中历史学科的衔接,已经成为我们历史教师的首要任务。现在我想从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看法。
二、走出误区,做好初高中历史衔接。
1.做好心理辅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动能和积极性,才能让学生的大脑兴奋起来,活跃起来。
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创设情景,阐明历史作为人文学科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同时,要鼓励学生质疑,多提问,允许学生“刨根问底”、“异想天开”,让学生学有所获,展示才华,体验学习的快乐,增强学习的兴趣。2.了解高中历史学习的内容和初中历史的区别。初中历史教材的编排联系生活,形象生动,基础训练扎实、生动、有序,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知和再现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考察学生的“是什么”;而高中历史教学则不同:教材编排强调全面性,注重历史原因和结果的分析,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两头大,中间小”。在培养学生初中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总结、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考察学生的“为什么”。因此,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该从教学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我们很多学生在初中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由于种种原因,初中历史老师大多是其他学科的兼职老师,初中历史老师不参加中考,学生也不重视。可以说是在“乱七八糟”中学会的,以至于学生学习非常吃力,一切可以说是从零开始。高中历史教师的责任更大更重,必须从多方面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3.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才能有的放矢。如果一节课不知道讲什么,学什么,那上课就没有目的;不知道重点和难点,就达不到“学非一日之功,力求一日之效”的目标。了解高中历史学习的主要特点,根据自己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变初高中过渡不适应的情况。科学的学习方法就是在学习中采用一套科学高效的方法或途径,摒弃单纯依靠延长学习时间和总结部分优秀学生的学习方法,让高一新生注意先预习再听课。先复习再做作业;咨询别人之前先独立思考。戒学为苦役,崇尚追求知识和智慧;避免过度简单的死记硬背,提倡在掌握事物本质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和记忆;避免解题模式,提倡勤于思考,提倡思维的灵活性。处于初高中过渡时期的高一学生,更应该关注和借鉴他人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借鉴他人的经验。一方面让自己少走弯路,尽可能缩短过渡期,尽快步入高中学习的轨道;另一方面,在他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现代社会知识迅速膨胀的新特点,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快速走上一条高效的成功之路。
4.初高中能否平稳过渡,还有一个问题值得关注,就是学生对学习是否充满信心。教师要多思考高一新生的心理状况,处理好学生在高一初始阶段遇到的困难,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高一的教学需要耐心和毅力,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让学生相信,暂时的挫折不会妨碍大局,只会帮助你积累经验和教训;我相信我有能力,但我就是没说到点子上,没表现出来;我相信我一定能总结出一套只属于我的好方法;不要一遇到困难就情绪低落,心烦意乱,坐立不安。
总之,每一个刚进入高中的学生,都要充分估计自己的学习潜力,树立信心,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态度和行为,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只有打好基础,他才能有更大的进步,才能有新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