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运河的建渠史
潼南原本只有一个300千瓦的电站。没有电,全县几十万亩稻田常年干涸。李仁寿说,1976年前,县城上千人两次集中到涪江上采石,准备修电站。后来因为文革搁浅了。
1976 6月18日,潼南县委做出决议,建设三块石水电站。时任常委的李仁寿担任第一副指挥长。四川省水利厅专家组经过现场勘察,决定采用修建拦河滚坝和混合式引长渠的方案。
李仁寿说,当时也考虑了背坝和短导流发电方案。由于坝后电站需要国外机器等大型设备,施工专业性高,不得不废弃。如果采用短导流方案,根据地形落差,只能在涪江右岸,但右岸地下发现石膏层,不可能建厂房。因此,最终决定在涪江三石上修建滚水坝,在左岸平坝上修建15.2 km长的引水渠,在莲花寺修建厂房发电。由于涪江截流,引水渠具有航运功能,船舶设计能力为500吨。三块石电站1977 65438+2月6日。潼南50岁以上的人都记得,运河修建的时候,上下30里,左右5里,热火朝天。
开工前,潼南县委向全县人民和外地部队、工人、干部发出公开信,呼吁投稿。运河和大坝被分成几段,全县3000多个生产队轮流送劳力,自带工具、被褥和饭菜,按军事编制在指定的地段劳动。
潼南卧佛镇河口村丁志凯说,接到生产队的安排后,30多名社员带着钢材、竹子、被褥、咸菜徒步到达工地。一路上几乎都是来来往往的农民工。丁志凯记得,运河两岸上下30多里,沿线人很多。挖河堤,筑护堤,大家挥着钻子射击,肩扛着肩磨着背,晚上灯火通明,通宵加班。
李仁寿说,县里的壮劳力都参加了,矮的两三个月轮换一次,长的一年左右不回家。电站1979 9月1投产前,高峰期工地聚集了6万多人,至少有4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