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东部城市化的历史因素
俄罗斯城市化进程;反城市化;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城市分组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俄罗斯的城市化进程开始放缓,这引起了许多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的关注,他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 (PP 65-77)。西方城市理论认为,当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逆转,因此也有研究者认为俄罗斯也属于这种情况[2]。但由于俄罗斯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俄罗斯的城市化进程尚不明朗,因此俄罗斯的城市化进程是否已经进入逆城市化阶段值得怀疑,很多现象与西方国家的逆城市化现象并不一致。这是本文的初衷,本文将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俄罗斯城市化进程对城市化理论的挑战
1900年,俄罗斯还是一个纯农业国,只有1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而同期西方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是俄罗斯的2.5倍。20年后,经过一战的洗礼,俄罗斯遭受了相当大的损失,这个比例依然没有变化。但之后,随着苏联的大规模工业化,俄罗斯的城市化进程开始加快。到1980年,苏联城市化水平接近西方发达国家,远高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但从1991开始,俄罗斯无论是城市人口还是总人口都开始减少,城市化水平开始明显下降。人口下降在俄罗斯历史上不是第一次,但这次不是因为战争或瘟疫,而是因为一些内部因素,这在俄罗斯民族历史上是第一次[3]。在此期间,俄罗斯的人口负增长率甚至超过了西欧国家,这与第三世界国家人口的快速增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此同时,俄罗斯的城市化水平也在快速下降,接近世界半边缘国家(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的水平,而其人口负增长趋势与西方国家相似。俄罗斯城市人口比例在降低,总人口在同时减少,这是俄罗斯目前的基本情况。
这里需要提到的是苏联对俄罗斯城市化水平的影响。要知道,前苏联在城市化方面取得的成就是有目的的。目前俄罗斯有1090个城市,其中约630个是在1917之后建立的。前苏联的工业化进程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在前苏联的核心和外围建立了大量的城市,并迅速发展壮大。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城市提前发展,由此引发了许多社会和经济问题[4]。因此,苏联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控制城市人口迁移和工业化,60年代以后进一步限制大城市发展。苏联的这种城市化政策可以称之为“分散与集中”,有些类似于我国上世纪80年代提倡的“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积极建设县城和集镇”的政策。在这一阶段,苏联核心区(欧洲部分)的人口向东部、北部和南部的许多地区扩散,这些落后的边缘地区在过去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些政策的实施显然是为了避免人口和产业的过度集中。
哈里斯认为前苏联是一个充满大城市的土地[5]。俄罗斯的情况更是如此。联邦人口为565,438+0%,城市人口为57%。苏联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中,俄罗斯占62%的人口。而俄罗斯654.38+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很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低于拉美和远东地区的国家[6](第34-48页)。这与苏联采取的“分散集中”的城市化战略不谋而合。
同一时期,苏联许多低水平工业小城镇和半城市化城镇的建立,引起了许多学者对“过度城市化”的讨论[7]( pp.219-244)。这个术语本身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但辩手认为苏联的城市体系发展不完整,城市化进程不完善,城市化水平尚未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如果这种观点是正确的,那么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事件应该被视为俄罗斯城市化进程的一个“暂停”符号,而不应该被视为反城市化阶段的到来。更重要的事实是,苏联的解体和俄罗斯城市化进程的停滞几乎是同时发生的,这非常令人费解。
在这里,我还想提一下俄罗斯学者的另一种观点。在最近的研究中,梅德韦杰夫认为1991是俄罗斯城市化S曲线的转折点,即城市化进程向反城市化阶段的转折点。总的来说,在这个转折点之前,城市化水平已经高度发达,城乡差别明显缩小,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或小城市迁移[8]。美国的转折点大概是1970。笔者认为,无论苏联是否失败,无论政治经济形势发生多大变化,这个反城市化的阶段迟早会到来。与此同时,他发现俄罗斯城市人口的增长在那之后主要从大城市向中等城市转移。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在1991-1996失去了200万居民,而0.25-1万人口的城市在此期间失去了1万人口。小城市继续增长。在0.05-0.25万人的城市组团中,总人口达到250万人,比1991之前增加200多万人。显然,这是一种反极化的趋势。
然而,另一方面,这种观点是值得怀疑的。因为大部分小城市都位于城市化不成熟的地区,所以这些小城市的生活只能称之为半边缘化的城市生活。要知道,在逆城市化阶段之前,大城市与小城市、郊区的差异已经大大缩小了。同期俄罗斯一些地方的城市化水平很高,城市化进程已经到了停滞的阶段,而其他很多地方的城市化水平还很落后[8]。所以认为俄罗斯的城市化水平整体上已经达到高度发达的状态似乎是错误的。因为在接下来的阶段(1996-1999),俄罗斯经济复苏,大城市又开始增长,增加了多达14万人,而小城市人口增速放缓,只增加了20万人,2万到50万人的中等城市居民减少了200万。然而,在经历了1991-1994的四年增长期后,农村人口开始了新的下降阶段。
以上讨论证明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城市体系极不稳定,实际上还没有到西方反城市化的阶段。总的来说,在这个阶段的开始,西方已经基本消除了核心与外围在财富和生活水平上的差距。在俄罗斯,动乱进一步扩大了少数大城市和偏远地区之间的差距。偏远地区的人口正经历着严重的贫困。很多偏远地区的城市,当地的工业无法满足当地人的生活,所以很多人都回到了农村。接下来,本文将通过分析不同规模城市群体的人口总量和迁移状况的变化,来分析俄罗斯近百年来的城市化进程,从而进一步了解俄罗斯城市化进程的历史演变过程和未来发展趋势。
二、俄罗斯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序列分析:不同城市群体中总人口和净迁移人口的变化。
为了深入分析俄罗斯大中小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首先,作者需要根据人口规模对城市进行分组。需要注意的是,大中小城市的定义是随着时间变化的,因为城市的人口在增长,以前的标准现在已经不适用了。俄罗斯平均城市人口从1800年的5个干部增加到1900年的21个干部,再增加到1900年的9万人。这也是本文以时间来定义大中小城市规模的原因。根据作者的各种参考资料,中等城市的规模是以时间来定义的。在界定了中等城市的规模之后,自然大城市和小城市的人口规模也就相应出来了。作者对俄罗斯不同时期的中等城市人口规模定义如下:19世纪5000-20000人;世纪之交1897到1926,10000-50000人;从1926到1959,有20000-100000人;从1959到1970,有40000-200000人;最后1970之后就是50000-250000。1970之后的标准下限参考了发展中国家的标准,而大城市25万人的下限是当代俄罗斯地区中心城市的正常水平[9]。
按照上述标准,2000年俄罗斯有74个大城市、263个中等城市和2630个小城市(其中755个是完全意义上的城市,另外1,875个是小城镇)。1897年,按照19世纪的标准,俄罗斯有85个大城市,306个中等城市,430个小城市(不包括小城镇)。
因为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序列中,普查数据相对完整,迁移数据相对分散,所以笔者先分析前者。图1反映了19世纪中叶以来俄罗斯城市化进程的概况,从中也可以看出俄罗斯城市化进程的诸多波折。1861废除农奴制后,大量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很多农民开始进城打工。俄罗斯也逐渐从封建城市体系过渡到工业化城市体系。但在1914-26期间,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苏联革命和内战的影响,这一发展进程受到严重影响。在此期间,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两大城市的人口减少了近一半。从图中的曲线可以看出,在此期间,俄罗斯大城市的人口增长率几乎为零,而农村地区的情况也差不多。中等城市受影响最大,只有小城镇还很稳定。这说明当危机来临时,由于大城市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大量的居民会搬到小城镇或乡村度过难关。相比大城市,中等城市基础差,所以也是重灾区。
图1俄罗斯不同城市群的年平均增长率
1926至1939时期是苏联强制工业化和集体化阶段。这期间城市有了很大发展(当然这种发展是以牺牲农村为代价的)。大城市发展最快,小城市发展最慢,这表明俄罗斯正从早期城市化阶段逐渐过渡到两极分化阶段,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再次打乱了俄罗斯的城市化进程,使得图中所有曲线都向下。20世纪50年代,俄罗斯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俄罗斯第三次恢复了城市化的正常发展进程。直到六七十年代才慢慢恢复到战前水平,增速开始逐渐放缓。
从图1可以看出,俄罗斯的城市化进程第二次被政治动荡打断,形成了波浪式的城市化发展曲线。第三次恢复发展后,城市化速度明显不快,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这说明俄罗斯的城市化速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必然会放缓;另一方面,苏联过于重视城市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而忽视了二、三产业的支持和发展,这显然阻碍了苏联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虽然其城市化水平很高,但城市生活质量仍然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这一阶段一直持续到解体,期间俄罗斯的城市化水平一度达到73%以上。
影响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有两个,即自然增长和净移民。从1992开始,俄罗斯的农村和城市人口都经历了一个负增长的过程,城市人口下降的速度更快。1991-1992城市危机期间,粮食短缺,物价飞涨,导致大量城市人口在短时间内迁出。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吸收了大量来自其他前国家的俄罗斯人,一些来自俄罗斯东部和北部的城市居民也搬到了俄罗斯传统地区的农村地区。导致城市人口下降的第三个具体因素是行政管理的重新分化:数百个半城市化城镇要求回归农村身份,因为这将使居民承担更低的水、电和公共交通成本,他们还可以拥有大片私人土地。这些因素导致了农村地区的人口增长和半城市化地区的人口下降。大城市也经历了人口下降的过程,其他群体基本保持稳定(见表1)。
表1 1989、1994和1999俄罗斯不同城市的人口和城市数量。
人口规模(单位:干人)1989 1994 1999
总人口(百万)
城市人口> 250 54.2 53.4 52.8
城市人口50-250
城市人口20-50 11.6 11.6 11.8。
城市人口
半城市化住宅13.5 12.2 11.5
农村39.1 39.9 39.5
城市数量
城市人口> 250 78 76 74
城市人口
城市人口20-50 360 361 365
城市人口
半城市化住宅21932,061.922
农村152900无数据无数据
资料来源:俄罗斯联邦国家统计委员会,下同。
图2是自1970年以来俄罗斯城市和农村人口净流动性的图表。从图中可以看出,除了上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城市都很受欢迎。危机前,俄罗斯农村人口长期处于净迁出状态。在经典的城市化理论中,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一直是主要的流动方向,只有在战时才有可能出现反向流动。然而,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发生的情况有所不同。城市居民第一次在俄罗斯和平时期迁移到农村。但随着俄罗斯经济的逐渐复苏,这一过程只经历了很短的时间,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再次成为主流,前国家的移民也从农村转向城市。
图3显示了按城市规模划分的人口净迁移曲线。由于资料不全,只选取了部分典型年份。从图中可以看出,危机爆发前,俄罗斯缓慢过渡到城市化的早期成熟阶段,农村地区的净迁移率由高到低逐渐过渡;大中城市刚开始迁移率很高,到一定程度后开始慢慢下降。20世纪90年代初的动荡使所有城市群体的发展进程都倒退到城市发展的早期阶段。如前所述,在1992-94危机期间,村庄和小城市成为人们热衷的迁入地,吸引了大量来自大城市和前国家的俄罗斯人迁入。来自其他国家的移民往往首先被安置在农村和小城市,并被迫以此为目的地。然而,调查显示,这些外国定居者在村庄和小城镇生活得不好,他们中的许多人要求离开。动乱和这些反城市化的政府行为是俄罗斯城市化进程在上世纪90年代倒退和停滞的首要原因。
图2俄罗斯城市、农村地区和总人口的跨年度净移民
图3不同规模城市和农村人口净流动的年际变化。
尽管如此,只有65,438+0,992年表明俄罗斯的大城市具有负的净流动性。相对来说,在俄罗斯大城市挣钱更容易。城市越大,越容易。比如首都莫斯科的人口只占全国的6%,而GDP却占全国的13.5%,财政收入占比高达40%。因此,当俄罗斯经济开始复苏时,大城市的人口净迁移率稳步上升,而农村和小城市的人口净迁移率迅速下降。近年来,俄罗斯城市化进程已从危机中的反极化阶段恢复到20世纪80年代末的正常阶段。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俄罗斯大城市移民率的回升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城市准入门槛的放宽和大城市人口日益老龄化有很大关系,需要大量年轻劳动力来补充。
第三,结论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俄罗斯城市化发展停滞,城市化水平一度跌至一些发达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持续的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使俄罗斯城市人口死亡率大幅上升,年轻夫妇不愿生育,导致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问题,这些问题在西方发达国家也有出现。因此,有学者认为,俄罗斯在经历了高水平的城市化之后,正在向反城市化阶段发展,而作者通过上述分析证明了这一论点是错误的。俄罗斯近年来出现的反城市化现象,并不是西方国家所经历的反城市化阶段。相反,俄罗斯良好的城市化进程被持续十几年的动乱打乱,近几年才随着经济复苏而恢复,但要达到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的成熟阶段还需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