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围场在哪个省?
公元1681年,康熙皇帝建立了方圆的1万平方公里,包括72个狩猎场。到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木兰秋举行了105次。1690年,康熙举行了著名的乌兰布通之战,平息了噶尔丹叛乱。木兰围场的美景也引起了影视艺术家的关注。在这里完成了200多集影视剧的拍摄,包括《公主响铃》、《四渡赤水》、《江湖奇人传》(郑少秋主演)、《荆轲刺秦王》(张丰毅、巩俐主演)、《朱桓公主》等。
木兰围场是满语和汉语的混合名称。木兰在满语中是“哨鹿”的意思。木兰在满语中是口哨鹿的意思。什么是哨鹿?狩猎时,八旗佩戴鹿角,学林中雄鹿啼鸣引诱雌鹿,是一种诱捕捕杀的狩猎方法。围场是鹿鸣笛的地方,也就是皇帝打猎的地方。木兰围场在清代是一片原始森林和辽阔的蒙古草原。清朝后期,朝廷下令砍伐木兰围场的原始森林。到了清末,原始森林已经被完全砍伐。全国解放后,1962年,国家决定在这里建设大型机械化林场。经过林场职工几十年的努力,木兰围场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人工林场,广袤的森林恢复了生机。辽阔的蒙古草原充满了青春和活力。漫山遍野的山花,对着所有的游客微笑。国家的评价是:“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水的源头”。木兰围场是动物的天堂,也是影视剧的最佳拍摄地。
当时,木兰围场根据地形和动物的分布被分成72块围场。每次狩猎开始时,负责围剿的大臣率领的骑兵会形成包围圈,并按照预先选定的范围逐渐缩小。清兵戴着鹿角面具,隐藏在森林深处,吹着长长的木哨,模仿公鹿求偶的声音。雌鹿闻声偶来,雄鹿偶来捕捉,其他野生动物为鹿而聚。当包围圈小得不能再小,野兽密集的时候,大臣请皇帝先出手,太子和孙子跟在后面,然后其他王公贵族骑马出手,最后大规模包围圈出手。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曾有一幅《甘龙木兰秋图》,生动地描绘了清代狩猎的壮观景象。每次狩猎通常需要二十多天。狩猎结束后,张三影宫(今隆化县)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会,饮酒、歌舞、摔跤。又设宴招待蒙古等王侯,根据军功的大小,予以重赏。
目前,围场仍保留着东寺宫、乾隆虎穴及石刻、古长城纪念碑等十几处文物古迹。、点将台、泡子将军、十二连赢等古战场遗址。围场不仅是著名的狩猎花园,也是旅游胜地,四季分明,气候宜人,风景优美。美丽的自然风光被田纪云副主席誉为“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森林的海洋,珍禽异兽的天堂。”塞罕坝景区拥有一百多万亩森林和一百万亩草原,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回归自然和旅游的美丽去处。
春夏两季,苍松茫茫,微风习习;辽阔的草原开满了鲜花,游客们心旷神怡,也不知道有没有暑气。金秋八月,满山红叶,霜林苍翠,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和艺术家前来观光、摄影、写生。冬天,白雪皑皑的森林辽阔,灰蒙蒙的,气象万千。雪域玉树,无限情趣。丰富的冰雪资源为人们提供了滑雪和狩猎的理想场所。
1991建设部通过专家论证确定木兰围场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随着人们回归自然愿望的增强,这里的游客越来越多,到1998,接待游客已达45万人次。与此同时,木兰围场的美景吸引了影视艺术家的目光。在这里完成了200多集影视剧的拍摄,包括《公主响铃》、《四渡赤水》、《江湖奇人传》(郑少秋主演)、《荆轲刺秦王》(张丰毅、巩俐主演)、《朱桓公主》等。
一道绿色的长城
木兰围场自然保护区位于华北名河滦河上游,集中在河北围场县西部,总面积5万多公顷。是以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濒危珍稀野生动植物为重点的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区。
该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高原和冀北高原的过渡地带。远远望去,就像河北北部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之间的一系列大坝。因此,它也被称为“大坝”。从“坝”根向南,是连接坝上高原和河北北部的丘陵山区。由古老的花岗岩片麻岩覆盖着厚厚的沙子组成的山脉是圆形的。这也是保护区的核心区域。由于森林植被丰富,沙层已经被牢牢锁住,使其无法形成流沙。保护区的南部是河北北部山区的北端。这一带多为山地,山高坡陡,地势险峻,沟壑幽深,树木葱郁,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由于保护区内植被保存完好,森林覆盖率高,形成了区域小气候特征,降水相对丰富。保护区内空气质量较高,蓝天白云、绿草如茵勾勒出一幅如画的保护区画卷。
木兰围场自然保护区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该保护区必须肩负起保护京津生态安全的重任。保护区北接浑善达克沙地,南接清朝第二个政治中心避暑胜地承德,距北京384公里,距天津504公里,生态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从空中往下看,茫茫浑善达克沙地上的沙丘就像一条黄色的波浪,汹涌澎湃,向南吞噬。一片片沙地榆在沙海中无助地挣扎,几片新绿像孤独的树叶飘落在沙海中。在沙海的南端,有三条风吹沙通道连接京北方向的风口:萧鸾河流域风道、伊马图河流域风道、伊浔河流域风道。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平均海拔在1.400米以上,京津地区平均海拔不足50米。在来自西伯利亚的冷高压气流作用下,浑善达克沙地的风沙就像被一台强大的鼓风机吹着,沿着三条风沙通道居高临下地吹向京津地区。卡在三大沙尘暴通道入口处的木兰围场自然保护区,就像一道绿色长城,挡住了浑善达克沙地对北京的沙尘暴入侵,阻挡了浑善达克沙地的南侵。从保护区的制高点向北望去,远处浑善达克沙地上的沙丘就像海啸掀起的巨浪,滚滚而来,在木兰围场自然保护区忠诚的护林员脚下,他们要战无不胜,沉着冷静。木兰围场自然保护区内的森林、草原、湿地不仅具有阻挡风沙、防风固沙的重要作用,还具有拦洪蓄水、涵养水源的生态功能,成为滦河的主要水源。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使木兰围场自然保护区成为天然的生物资源、遗传资源和植物种质资源库。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一部分,自然保护区内完整的植被自然状态和完善的森林生态系统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也是人类未来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自然保护区内茂密的森林和原始的生态环境,是各种野生动物繁衍生息的天堂。据调查,该自然保护区有陆生野生动物317种,昆虫97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种,分别是黑鹳、金雕、白头鹤、大鸨、金钱豹。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40种。
宏伟的皇家狩猎花园
木兰围场自然保护区历史悠久。木兰在满语中是“哨鹿”的意思,围场是用柳条边或界碑圈定的哨鹿的地方。历史可以追溯到300多年前。那时的木兰围场很美,林密草丰,四季鸟鸣,三季花开。“打狍子捞鱼,野鸡飞进电饭锅”“鸟兽藏山林,风吹草动见牛羊”是当时木兰围场的真实写照。正是这奇特的人文风光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一代清康熙皇帝,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皇家狩猎园。原来是蒙古喀喇沁都楞王扎西和翁牛特镇公爵乌塔特的地盘。康熙二十年(1681),随圣人叶璇游长城时,以献牧场的名义献给康熙皇帝,于是设立了木兰围场,建立了这座清代皇家猎苑。从康熙二十年到乾隆四十六年(1781),木兰围场经过一百多年的修建和扩建,逐渐确定为72个围场。
木兰围场自建立以来,遵循维护自然生态、维护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严格的保护制度。木兰围场建立后,从康熙到嘉庆的皇帝,包括从未去过木兰围场的雍正帝,都严令禁止“民不可侵”、“樵牧”、“伐木”,并派八旗兵严加看守。二是有计划地狩猎。每年秋天只挑选其中十几只狩猎,其余的都是休养生息,让野生动植物繁衍生息;第三是不打猎,不乱打猎。花木兰每次入秋,都严令随行部队骑“将鹿崽全部放生”,在设置围栏时留有空隙,让幼壮猛兽逃脱。每次围攻结束时,“执事为动物求情,允许它生存繁衍,停止争斗。”这些都体现了古代人民淳朴自然的生态保护意识,使这里的森林、自然生态和野生动物种群得到了保护。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应该是中国最早、最实用的自然保护区,这在世界自然保护史上也是非常罕见和具有开拓性的。
清康熙帝选择木兰围场作为皇家猎苑,具有深远的政治目的和战略意义。木兰围场北控蒙古,南拱京津,历史上战略要地。自清朝建立木兰围场以来,每年都在这里以四处狩猎的方式训练军队,实行“制伏军寇”的国策,以控制蒙古,威慑俄国,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北方边防。此时的木兰围场实际上已经成为清政府主要的政治军事活动场所,是北京——避暑山庄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木兰围场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狩猎场。清康熙二十年(1681)设立木兰围场,木兰围场成为清朝皇家狩猎场。木兰在满语中是口哨鹿的意思。什么是哨鹿?狩猎时,八旗佩戴鹿角,学林中雄鹿啼鸣引诱雌鹿,是一种诱捕捕杀的狩猎方法。围场是鹿鸣笛的地方,也就是皇帝打猎的地方。木兰围场在清代是一片原始森林和辽阔的蒙古草原。
清代皇家狩猎场,是清朝皇帝巡视北方的重要活动场所,建于康熙二十年(1681)。木兰围场是满语和汉语的混合名称。木兰在满语中是“鹿哨”或“鹿哨”的意思。它最初是用来捕鹿的工具。它是用桦树皮或树做成的,有两三英寸长,形状像牛角。用嘴吹或吸,并发出“余淼”鹿鸣的声音来引诱鹿。
木兰围场建立后,皇帝每年在无特殊情况下都要举行北巡秋礼,即木兰秋,也称秋礼,逐渐成为定制。雍正在位13年,他从未去过围场,但他的遗嘱是“后人要循科举,习武木兰,不忘家法。”皇帝每年秋天都会花近一个月的时间,这是朝廷的一件大事。从首都到围场,根据里程和地形设置宫殿,供皇帝喝茶、磨尖、住宿和工作。皇帝每次打猎,一般都要二十多天。狩猎结束后,在张三影宫(今河北隆化县)举行盛大的欢送会,饮酒、歌舞、摔跤比赛,并宴请蒙古等王公,根据战功给予奖赏。它和避暑山庄一起成为清政府的又一个政治活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