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历史复习课的效果. 5438+0
1.近两年高考考什么,怎么考。
2010高考文科综合新课程历史必考1命题汇总
尝试
?多项选择
?材料分析问题
卷
?标记
?考查知识点
?检查角度
?标记
?考查知识点
?检查角度
全国卷
?24
?分封制
?深远的影响
?
?
?
郡县制
?对县制的认识
?
?
?
北美独立战争
?美英关系的变化
?
?
?
1894-1895年中日战争
?疾病爆发的历史事实
?
?
?
百团大战
?对特征的理解
?
?
?
中苏关系
?变化的原因
?
?
?
福建居安
?20
?十二铜表法
?应用领域
?
?
?
三省六部制
?评价
?
?
?
巴黎公社
?对背景和自然的理解
?
?
?
不结盟运动
?影响
?
?
?
苏联改革
?阶段特征
?
?
?
浙江居安
?四
?唐代科举制度
?准确理解
?19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分权的现状与评价
安徽省高考试卷
?16
?秦县制
?历史功能
?28
?清末民初新中国的对外关系
?态度、特点、影响和变化原因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的背景
北伐战争(1926-1927年)
?时代主题
上海合作组织
?与欧盟的区别
山东省高考试卷
?12
?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理解措施
?五
?秦朝
?西南地区的治理措施及其意义
太平天国起义
?评价
?六
?抗日战争
?公路建设的作用和体现的民族精神。
光荣革命
?意义
天津卷
?八
?雅典民主
?既定背景
?四
?唐朝法律
?内容和本质特征
八
?明朝法律
?内容和影响
抗日战争
?民族和国家的概念
?六
?拿破仑法典
?原则、影响
六
?现代英国、法国和美国法律
?功能
八
?新中国法制
?加强法制建设的背景和表现
2011高考文科综合新课标试卷历史必修1命题考试汇总表
尝试
?多项选择
?材料分析问题
卷
?标记
?考查知识点
?检查角度
?标记
?考查知识点
?检查角度
全国卷
?20
?西周分封制
?对秦汉的影响
?15
?秦至唐的官员选拔
?标准的变化
巴黎公社
?对自然的理解
?10
?清末新政
?对美德和才能的理解
太平天国起义
?对儒家的态度
?
?
?
晚清政局
?权力集中变化
?
?
?
改革与改革和五四运动
?规模和影响不同的原因
?
?
?
福建居安
?四
?冷战
?美国的主要措施
?八
?郡县制
?古人的观点和作用
17
?辛亥革命
?背景、不足及原因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
?“一边倒”的表现、背景及意义
安徽省高考试卷
?八
?辛亥革命
?评价
?八
?中国古代官员选拔。
?变化和影响
抗日战争
?缅甸战争的作用
?18
?梭伦改革
?内容和功能
与中国选官不同,理念不同。
山东省高考试卷
?八
?科举制度
?对功能的理解
?
?
?
雅典民主
?评价
?
?
?
天津卷
?八
?重庆会谈
?水果
?三
?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的精髓
国际关系
?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
?六
?英国投票权
?变化和特点
六
?新时期民主政治的发展
?农村代表比例的变化及其背景
四
?
?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
广东省高考试卷
?24
?科举制度
?产生影响
?
?
?
北伐战争(1926-1927年)
?对农村地区的影响
雅典民主
?评价
现代西方代议制
?英国、美国、法国和德国的法律内容
巴黎公社
?历史地位
?
?
?
冷战
?对美国措施的理解
?
?
?
从2010和2011的高考题来看,必修1(政治文明史)的考试有以下特点:
一、政治文明史是考试的重要内容。除山东卷2011外,其他所有新课程标准卷,无论是全国还是地方,都在20分以上,最高分达到40分以上,如安徽卷2010 44分,全国卷2011 45分。
其次,从题型来看,大部分试卷既有选择题,也有材料分析题,只有少数试卷只有选择题。
第三,主要以材料命题为基础,考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材料观点,比较材料信息的异同等等。从材料来看,每套试卷都是以文字材料为主,但也有图片材料和表格材料。总的来说,材料来源广泛,种类丰富,问题与材料密切相关。
第四,试题以全球史、文明史理念为指导,以制度创新、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建设、中国与世界为主题。比如2010的安徽卷考察了上海合作组织与欧盟的区别,2011的安徽卷考察了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影响,体现了全球史观;2011全国卷考察了太平天国运动对儒学态度转变的原因,2011天津卷以“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主题考察了古代雅典、近代英国和新中国的民主政治,体现了文明的历史观。
第五,以课本知识为切入点,适当扩大考查范围,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或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即从知识的角度来看,超出了课本,但从能力的角度来看,是学生运用所学或所具备的能力所能解决的问题。比如全国卷2010的“北美独立战争”的题目,天津卷2011的《唐律》《明朝律法》《拿破仑法典》,晚清对“德”“才”的理解。
第六,突出学科内部综合能力的考查。不仅体现在选择题上,比如考查多种知识的题型或选项;材料分析题都具有学科内综合的特点,尤其是天津卷2010,以“法制与社会”为主题,体现了跨时间、跨地域、跨模块的综合考查。
第七,贴近现实,具有时代和生活气息,但不追热点。比如2010天津考试的法制建设,2011国考对人才选拔标准的理解,2011天津考试农村NPC人大代表的变化,都贴近实际,有时代和生活的味道。2011中的两个热点话题,即建国90周年* *和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都没有成为热点话题。
第二,怎么复习才算高效。
(1)端正心态。
1.一轮复习必须以课本为基础,靠材料,搞“题海战术”不是一轮复习的捷径。正确的复习方法是老老实实看课本,用脑子思考问题,适量做题。
2.一轮复习不代表背知识。死记硬背只是复习的方式之一,不是唯一的复习方式。听课、思考、讨论、做题也是一轮复习的重要方式。
3.一轮复习的目标不是把课本上的知识全部记下来,而是坚持全面但有重点的复习;哪些重要的时代、人物、制度、组织、文献、战役需要记住,需要了解更多的知识。教科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需要掌握的基本历史知识,还为我们提供了学习、思考和培养能力的材料。
(2)注意方法。
1.说重点。以制度创新、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建设、中国与世界、两极结构为主题,重点复习相关知识。与五大主题相关的知识主要是:宗法分封制、中央集权的加强、君主专制的演变、选官用官的变化;雅典民主和罗马法;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抗日战争;辛亥革命、新中国三大民主政治制度、新中国成立至70年代的外交;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共和国的建立;两极格局的形成。所谓重点复习,一是在时间上倾斜保证,二是要充分理解掌握,三是要通过做有针对性的题来开阔视野,加深理解,加强应用。
2.用你的头脑思考。
思考和探究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学习品质。只有养成思考和探究的习惯,才能把课本读得活而厚。根据课本复习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思考和探索:
(1)了解历史事实、概念、观点,力求全面准确地掌握。比如汉武帝颁布“恩宠令”,这是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为什么要颁布?它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影响?比如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概念,要从含义、形成和实施的时代、两者的关系等方面去理解;比如“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创造”这种教科书式的观点,要从你是否认同这个观点,为什么认同这个观点来理解。
(2)用知识解释(想法、现象、趋势等。).比如汉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时而隐时而现(现象),试图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比如从汉朝到元朝,皇权不断加强(趋势),请用宰相职能变化的史实说明。
(3)分析原因、意义、影响、作用、特点和本质。比如“汉代,地方久矣。”
在房间里,县和国家经常共存。"?分析一:郡县与封建国家并存的原因是什么?分析二:汉代郡县与封建国家并存产生了哪些影响?有些事件或现象课本上没有解释,我们可以自己分析。有些事件或现象,教材虽然说明了原因,介绍了影响或作用,但并不完整,我们可以自己分析补充,使之更完整。如西周分封制的影响,在教材中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有利于巩固周对全国的统治,播下了春秋战国割据斗争的种子。有第三种影响吗?如果你有这种思考和探索的习惯,你就不会对全国卷2011的第24题感到惊讶了。
董仲舒认为,孔子《春秋》的宗旨是尊帝抑君,崇周制,“一统”,视为汉室。
汉武帝加强了中央集权,从而把周朝的历史和汉朝的政治联系起来。西周对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建立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体系。b .君主集权意识确立。
C.形成了世界的文化和心理认同。d .实现了国家对土地和人口的控制。
这个题目其实是考察西周分封制的影响。
(4)总结历史事实、观点、现象。比如在处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上,秦始皇、汉武帝、唐朝
唐太宗采取的措施。
(5)比较相似的知识。比如比较一下秦朝和唐朝的中央机构的区别,看看反映了什么。
(6)获取信息。比如课本上有一段话:“在汉代,地方往往与郡县、封建国家长期并存。”从中可以得出什么信息?信息1:时间(汉代;很长一段时间;不是西汉也不是汉朝);消息二:对象(汉朝地方,不是中央);信息三:地方制度(郡县与封建国家并存)。
(7)了解知识之间的关系。
因果关系:如汉初封建国家与“王国问题”并存,唐末藩镇割据、中央集权严重削弱,两种情况互为因果。
并行关系:如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军事、行政、财政措施并行;再比如古代的选官制度,西汉的科举制度,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的科举制度。
先后关系(时间):比如汉初镇压“七国之乱”,颁布“恩宠令”,都是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但是镇压“七国之乱”?之前发生过,“推令”的颁布发生在之后。
隶属关系(总分;上下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比如县制、省制都是服从中央集权的。
交叉关系:比如西周的封建制度和宗法制度,既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有交叉关系。
继承与发展(完善)的关系:比如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就是对隋朝的继承和完善。
(8)探究课本上介绍的不完整知识。如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度,后世是否存在?或者会对后代产生什么影响?如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近代(尤其是清末)发生了哪些变化?如果你平时有过这种思考和探索,下面这个问题(全国卷201题31)不难选出正确答案。
1900 6月21日,清政府发布“向各国宣战的诏书”。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与胡
广东巡抚张之洞等驻沪领事议定《东南保约》,约定“上海租界属于各国公保,
长江和江杭大陆都是督抚保护,两者互不干涉,主要是保护中外人民的产业。“这说明(?b?)
A.大国在中国的影响力得到有效遏制?b .清政府的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了列强的代理人?d .地方势力和法院互相竞争。
3.注意融合。
第一,要注意相似知识的归纳,如近代带有民主色彩的法律文件: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宪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
二是注意相似知识的比较,如明内阁与英国内阁、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与美国联邦政府的异同。
第三,复习完一个单元,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建立一个单元知识网络。回顾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后,可以建立以下知识网络:
希腊文明形成的条件
海洋、山脉和河流
工业和商业
城邦,公民
雅典民主的建立
基础铺设:
梭伦改革
建立:
克里斯提尼改革
峰值:
伯里克利改革
淡化:
马其顿征服
民主政治的影响与局限
为了希腊;向西
民主的范围;民主形式
罗马法
六世纪前的罗马共和国。
罗马帝国
6世纪的东罗马帝国
不成文法
十二铜表法
民法
万民法
民法大全
成文法
四是突破时间、空间、模块,进行知识整合,如将古代政治与古代经济、思想、文化、科技进行整合,建立如下知识结构图: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中国古代经济
(小农经济、土地制度、海禁政策)
4.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宗法分封制、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儒学、理学、明清四大思想家)
4.做适量的题。复习的效果最终是通过高考的分数来体现的。所以适量的练习是复习中需要坚持的一个环节。做题需要注意三个问题:做什么样的题?怎么做题?做题后该怎么办?认真做题:一是做近三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题,二是做全国名校高考模拟题,三是做教材上的题。独立思考独立完成问题,做完之后再解释答案或者听老师讲;无论是选择题还是材料分析题,都要认真做,在做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审题能力、分析答题能力和表达能力。做完题或老师点评后,要注明错题原因,以单元为单位整理,过一会儿再看一看。
此外,根据高考以材料型题型为主的特点,可以进行专项训练,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诸如
康熙六年(1667),朝廷将原来的15布政司重新划分为18行省,并普遍设置巡抚。督抚制度始于明代,取于宋代中央集权。政府任命官员代表中央政府。原来督抚只是临时官员,后来成了地方长官。乾隆以后,各省巡抚或巡抚兼任兵部尚书或侍郎,获得了过问辖区内兵权解除的权力。太平天国起义爆发,督军率领的士兵成为自提、自练、自养的勇营,晚清兵将的局面由此开始。中央兵权开始下移,地方势力压倒中央。
总结材料中的主要信息。
(3)开阔眼界。
高考历史试题中新材料、新题型的特点启示我们,历史复习不能局限于课本知识,要尽量扩大阅读范围,接触新知识、新观点。你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来拓宽自己的视野:
先把试题中的材料收集分类,经常看一看,自己尝试重组设计题目。
第二,教师给学生提供新的材料,或扩展他们的知识面,或提供新的知识和观点,或推荐与课本不同的观点。例如,在复习辛亥革命时,给学生提供以下材料:
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孙中山在巴黎发表演说:“中国在地理上分为二十二个省,其三大疆域,即蒙古、西藏、新疆,也比整个欧洲还大。各省气候不同,所以人的习惯性也随着气候的不同而不同。像这个隋朝,在政治上不适合中央集权,用北美联邦制最合适。每个省在内部事务上有自己的完全自由,并负责其控制和安排;但是,在每个省建立一个中央政府,专门负责军事、外交和财政,将是自连的。”
这段话给我们提供了新的知识:孙中山曾经认为中国应该实行美国式的联邦制。
林乐之在《中西关系简论》中明确指出,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新的问题“不是因为中国的强大,而是因为中国的弱小”。所以“期待中国的西方人,一定是强大的,不强大,生意不会受阻,西方人不方便。第二,你必须有钱。如果你不富裕,你就不能从西方买东西。”
这份材料提供了与教科书不同的观点:一些西方人希望中国富强。
第三,老师向学生推荐阅读历史名著和名著。如Tareef Anoos的《全球历史》;英国汉学家雅各·理雅各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近代英国政治制度等的阐述。
第四,组织学生观看相关视频,如《大国崛起》、《复兴之路》、《伟大的历程》等。
总之,必修课1的复习要以课本为基础而不局限于课本,全面而有重点,有一定的记忆量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经常做题而不陷入“题海战术”。对于必修课1的复习,要根据高考重点知识和能力测试,深思熟虑地复习课本,有选择地做题,有意识地接触新知识和新思想。这样势必事半功倍,高考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