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历史复习课的效果. 5438+0

高三如何复习更有效的一轮历史必修复习,一般应该按照课本顺序,全面但有重点地进行。复习的目标是全面、准确地掌握和理解基础知识(尤其是历史概念),进一步培养思考和探究的习惯,提高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轮复习中,一定要注重复习的效率,也就是每节课我们都收获了什么。为了提高复习效率,首先要明确高考主要考什么,是知识还是能力?其次,要注意复习方法;第三,要扩大阅读范围,加强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训练。这样复习才有针对性,才能体会到复习的收获和快乐,才能适应2012的高考。

1.近两年高考考什么,怎么考。

2010高考文科综合新课程历史必考1命题汇总

尝试

?多项选择

?材料分析问题

?标记

?考查知识点

?检查角度

?标记

?考查知识点

?检查角度

全国卷

?24

?分封制

?深远的影响

郡县制

?对县制的认识

北美独立战争

?美英关系的变化

1894-1895年中日战争

?疾病爆发的历史事实

百团大战

?对特征的理解

中苏关系

?变化的原因

福建居安

?20

?十二铜表法

?应用领域

三省六部制

?评价

巴黎公社

?对背景和自然的理解

不结盟运动

?影响

苏联改革

?阶段特征

浙江居安

?四

?唐代科举制度

?准确理解

?19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分权的现状与评价

安徽省高考试卷

?16

?秦县制

?历史功能

?28

?清末民初新中国的对外关系

?态度、特点、影响和变化原因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的背景

北伐战争(1926-1927年)

?时代主题

上海合作组织

?与欧盟的区别

山东省高考试卷

?12

?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理解措施

?五

?秦朝

?西南地区的治理措施及其意义

太平天国起义

?评价

?六

?抗日战争

?公路建设的作用和体现的民族精神。

光荣革命

?意义

天津卷

?八

?雅典民主

?既定背景

?四

?唐朝法律

?内容和本质特征

?明朝法律

?内容和影响

抗日战争

?民族和国家的概念

?六

?拿破仑法典

?原则、影响

?现代英国、法国和美国法律

?功能

?新中国法制

?加强法制建设的背景和表现

2011高考文科综合新课标试卷历史必修1命题考试汇总表

尝试

?多项选择

?材料分析问题

?标记

?考查知识点

?检查角度

?标记

?考查知识点

?检查角度

全国卷

?20

?西周分封制

?对秦汉的影响

?15

?秦至唐的官员选拔

?标准的变化

巴黎公社

?对自然的理解

?10

?清末新政

?对美德和才能的理解

太平天国起义

?对儒家的态度

晚清政局

?权力集中变化

改革与改革和五四运动

?规模和影响不同的原因

福建居安

?四

?冷战

?美国的主要措施

?八

?郡县制

?古人的观点和作用

17

?辛亥革命

?背景、不足及原因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

?“一边倒”的表现、背景及意义

安徽省高考试卷

?八

?辛亥革命

?评价

?八

?中国古代官员选拔。

?变化和影响

抗日战争

?缅甸战争的作用

?18

?梭伦改革

?内容和功能

与中国选官不同,理念不同。

山东省高考试卷

?八

?科举制度

?对功能的理解

雅典民主

?评价

天津卷

?八

?重庆会谈

?水果

?三

?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的精髓

国际关系

?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

?六

?英国投票权

?变化和特点

?新时期民主政治的发展

?农村代表比例的变化及其背景

?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

广东省高考试卷

?24

?科举制度

?产生影响

北伐战争(1926-1927年)

?对农村地区的影响

雅典民主

?评价

现代西方代议制

?英国、美国、法国和德国的法律内容

巴黎公社

?历史地位

冷战

?对美国措施的理解

从2010和2011的高考题来看,必修1(政治文明史)的考试有以下特点:

一、政治文明史是考试的重要内容。除山东卷2011外,其他所有新课程标准卷,无论是全国还是地方,都在20分以上,最高分达到40分以上,如安徽卷2010 44分,全国卷2011 45分。

其次,从题型来看,大部分试卷既有选择题,也有材料分析题,只有少数试卷只有选择题。

第三,主要以材料命题为基础,考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材料观点,比较材料信息的异同等等。从材料来看,每套试卷都是以文字材料为主,但也有图片材料和表格材料。总的来说,材料来源广泛,种类丰富,问题与材料密切相关。

第四,试题以全球史、文明史理念为指导,以制度创新、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建设、中国与世界为主题。比如2010的安徽卷考察了上海合作组织与欧盟的区别,2011的安徽卷考察了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影响,体现了全球史观;2011全国卷考察了太平天国运动对儒学态度转变的原因,2011天津卷以“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主题考察了古代雅典、近代英国和新中国的民主政治,体现了文明的历史观。

第五,以课本知识为切入点,适当扩大考查范围,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或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即从知识的角度来看,超出了课本,但从能力的角度来看,是学生运用所学或所具备的能力所能解决的问题。比如全国卷2010的“北美独立战争”的题目,天津卷2011的《唐律》《明朝律法》《拿破仑法典》,晚清对“德”“才”的理解。

第六,突出学科内部综合能力的考查。不仅体现在选择题上,比如考查多种知识的题型或选项;材料分析题都具有学科内综合的特点,尤其是天津卷2010,以“法制与社会”为主题,体现了跨时间、跨地域、跨模块的综合考查。

第七,贴近现实,具有时代和生活气息,但不追热点。比如2010天津考试的法制建设,2011国考对人才选拔标准的理解,2011天津考试农村NPC人大代表的变化,都贴近实际,有时代和生活的味道。2011中的两个热点话题,即建国90周年* *和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都没有成为热点话题。

第二,怎么复习才算高效。

(1)端正心态。

1.一轮复习必须以课本为基础,靠材料,搞“题海战术”不是一轮复习的捷径。正确的复习方法是老老实实看课本,用脑子思考问题,适量做题。

2.一轮复习不代表背知识。死记硬背只是复习的方式之一,不是唯一的复习方式。听课、思考、讨论、做题也是一轮复习的重要方式。

3.一轮复习的目标不是把课本上的知识全部记下来,而是坚持全面但有重点的复习;哪些重要的时代、人物、制度、组织、文献、战役需要记住,需要了解更多的知识。教科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需要掌握的基本历史知识,还为我们提供了学习、思考和培养能力的材料。

(2)注意方法。

1.说重点。以制度创新、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建设、中国与世界、两极结构为主题,重点复习相关知识。与五大主题相关的知识主要是:宗法分封制、中央集权的加强、君主专制的演变、选官用官的变化;雅典民主和罗马法;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抗日战争;辛亥革命、新中国三大民主政治制度、新中国成立至70年代的外交;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共和国的建立;两极格局的形成。所谓重点复习,一是在时间上倾斜保证,二是要充分理解掌握,三是要通过做有针对性的题来开阔视野,加深理解,加强应用。

2.用你的头脑思考。

思考和探究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学习品质。只有养成思考和探究的习惯,才能把课本读得活而厚。根据课本复习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思考和探索:

(1)了解历史事实、概念、观点,力求全面准确地掌握。比如汉武帝颁布“恩宠令”,这是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为什么要颁布?它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影响?比如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概念,要从含义、形成和实施的时代、两者的关系等方面去理解;比如“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创造”这种教科书式的观点,要从你是否认同这个观点,为什么认同这个观点来理解。

(2)用知识解释(想法、现象、趋势等。).比如汉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时而隐时而现(现象),试图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比如从汉朝到元朝,皇权不断加强(趋势),请用宰相职能变化的史实说明。

(3)分析原因、意义、影响、作用、特点和本质。比如“汉代,地方久矣。”

在房间里,县和国家经常共存。"?分析一:郡县与封建国家并存的原因是什么?分析二:汉代郡县与封建国家并存产生了哪些影响?有些事件或现象课本上没有解释,我们可以自己分析。有些事件或现象,教材虽然说明了原因,介绍了影响或作用,但并不完整,我们可以自己分析补充,使之更完整。如西周分封制的影响,在教材中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有利于巩固周对全国的统治,播下了春秋战国割据斗争的种子。有第三种影响吗?如果你有这种思考和探索的习惯,你就不会对全国卷2011的第24题感到惊讶了。

董仲舒认为,孔子《春秋》的宗旨是尊帝抑君,崇周制,“一统”,视为汉室。

汉武帝加强了中央集权,从而把周朝的历史和汉朝的政治联系起来。西周对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建立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体系。b .君主集权意识确立。

C.形成了世界的文化和心理认同。d .实现了国家对土地和人口的控制。

这个题目其实是考察西周分封制的影响。

(4)总结历史事实、观点、现象。比如在处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上,秦始皇、汉武帝、唐朝

唐太宗采取的措施。

(5)比较相似的知识。比如比较一下秦朝和唐朝的中央机构的区别,看看反映了什么。

(6)获取信息。比如课本上有一段话:“在汉代,地方往往与郡县、封建国家长期并存。”从中可以得出什么信息?信息1:时间(汉代;很长一段时间;不是西汉也不是汉朝);消息二:对象(汉朝地方,不是中央);信息三:地方制度(郡县与封建国家并存)。

(7)了解知识之间的关系。

因果关系:如汉初封建国家与“王国问题”并存,唐末藩镇割据、中央集权严重削弱,两种情况互为因果。

并行关系:如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军事、行政、财政措施并行;再比如古代的选官制度,西汉的科举制度,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的科举制度。

先后关系(时间):比如汉初镇压“七国之乱”,颁布“恩宠令”,都是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但是镇压“七国之乱”?之前发生过,“推令”的颁布发生在之后。

隶属关系(总分;上下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比如县制、省制都是服从中央集权的。

交叉关系:比如西周的封建制度和宗法制度,既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有交叉关系。

继承与发展(完善)的关系:比如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就是对隋朝的继承和完善。

(8)探究课本上介绍的不完整知识。如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度,后世是否存在?或者会对后代产生什么影响?如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近代(尤其是清末)发生了哪些变化?如果你平时有过这种思考和探索,下面这个问题(全国卷201题31)不难选出正确答案。

1900 6月21日,清政府发布“向各国宣战的诏书”。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与胡

广东巡抚张之洞等驻沪领事议定《东南保约》,约定“上海租界属于各国公保,

长江和江杭大陆都是督抚保护,两者互不干涉,主要是保护中外人民的产业。“这说明(?b?)

A.大国在中国的影响力得到有效遏制?b .清政府的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了列强的代理人?d .地方势力和法院互相竞争。

3.注意融合。

第一,要注意相似知识的归纳,如近代带有民主色彩的法律文件: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宪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

二是注意相似知识的比较,如明内阁与英国内阁、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与美国联邦政府的异同。

第三,复习完一个单元,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建立一个单元知识网络。回顾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后,可以建立以下知识网络:

希腊文明形成的条件

海洋、山脉和河流

工业和商业

城邦,公民

雅典民主的建立

基础铺设:

梭伦改革

建立:

克里斯提尼改革

峰值:

伯里克利改革

淡化:

马其顿征服

民主政治的影响与局限

为了希腊;向西

民主的范围;民主形式

罗马法

六世纪前的罗马共和国。

罗马帝国

6世纪的东罗马帝国

不成文法

十二铜表法

民法

万民法

民法大全

成文法

四是突破时间、空间、模块,进行知识整合,如将古代政治与古代经济、思想、文化、科技进行整合,建立如下知识结构图: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中国古代经济

(小农经济、土地制度、海禁政策)

4.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宗法分封制、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儒学、理学、明清四大思想家)

4.做适量的题。复习的效果最终是通过高考的分数来体现的。所以适量的练习是复习中需要坚持的一个环节。做题需要注意三个问题:做什么样的题?怎么做题?做题后该怎么办?认真做题:一是做近三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题,二是做全国名校高考模拟题,三是做教材上的题。独立思考独立完成问题,做完之后再解释答案或者听老师讲;无论是选择题还是材料分析题,都要认真做,在做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审题能力、分析答题能力和表达能力。做完题或老师点评后,要注明错题原因,以单元为单位整理,过一会儿再看一看。

此外,根据高考以材料型题型为主的特点,可以进行专项训练,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诸如

康熙六年(1667),朝廷将原来的15布政司重新划分为18行省,并普遍设置巡抚。督抚制度始于明代,取于宋代中央集权。政府任命官员代表中央政府。原来督抚只是临时官员,后来成了地方长官。乾隆以后,各省巡抚或巡抚兼任兵部尚书或侍郎,获得了过问辖区内兵权解除的权力。太平天国起义爆发,督军率领的士兵成为自提、自练、自养的勇营,晚清兵将的局面由此开始。中央兵权开始下移,地方势力压倒中央。

总结材料中的主要信息。

(3)开阔眼界。

高考历史试题中新材料、新题型的特点启示我们,历史复习不能局限于课本知识,要尽量扩大阅读范围,接触新知识、新观点。你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来拓宽自己的视野:

先把试题中的材料收集分类,经常看一看,自己尝试重组设计题目。

第二,教师给学生提供新的材料,或扩展他们的知识面,或提供新的知识和观点,或推荐与课本不同的观点。例如,在复习辛亥革命时,给学生提供以下材料:

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孙中山在巴黎发表演说:“中国在地理上分为二十二个省,其三大疆域,即蒙古、西藏、新疆,也比整个欧洲还大。各省气候不同,所以人的习惯性也随着气候的不同而不同。像这个隋朝,在政治上不适合中央集权,用北美联邦制最合适。每个省在内部事务上有自己的完全自由,并负责其控制和安排;但是,在每个省建立一个中央政府,专门负责军事、外交和财政,将是自连的。”

这段话给我们提供了新的知识:孙中山曾经认为中国应该实行美国式的联邦制。

林乐之在《中西关系简论》中明确指出,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新的问题“不是因为中国的强大,而是因为中国的弱小”。所以“期待中国的西方人,一定是强大的,不强大,生意不会受阻,西方人不方便。第二,你必须有钱。如果你不富裕,你就不能从西方买东西。”

这份材料提供了与教科书不同的观点:一些西方人希望中国富强。

第三,老师向学生推荐阅读历史名著和名著。如Tareef Anoos的《全球历史》;英国汉学家雅各·理雅各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近代英国政治制度等的阐述。

第四,组织学生观看相关视频,如《大国崛起》、《复兴之路》、《伟大的历程》等。

总之,必修课1的复习要以课本为基础而不局限于课本,全面而有重点,有一定的记忆量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经常做题而不陷入“题海战术”。对于必修课1的复习,要根据高考重点知识和能力测试,深思熟虑地复习课本,有选择地做题,有意识地接触新知识和新思想。这样势必事半功倍,高考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