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电影史

世界有了光,然后就有了阴影。电影是现代发明,可以把光影关系发挥到极致。有人认为,要说电影,要追溯到汉代出现的灯笼皮影戏,以及之后出现的皮影戏。但是,真正有意义的电影不是中国发明的,而是现代科技发达的欧洲发明的。1895 12.28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佩辛路14咖啡馆成功放映后,正式标志着电影时代的到来。

由于中国与电影的发明毫无关系,中国电影的发展始于电影放映。1896年,卢米尔兄弟雇了二十个助手去五大洲放映电影。就这样,电影这种具有艺术和商品双重价值的文化产品,在西方商人拓展市场的经营策略推动下传入中国。随后,许多欧美商人看到中国电影业有利可图,纷纷在中国投资。他们经营放映行业,建设和发展连锁影院,甚至在中国成立电影企业拍电影。

从1896到20世纪20年代,虽然外国投资者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但他们无法阻止中国电影活动的开始。1903年,德国留学生林带着胶片和放映机回国,在北京前门磨片厂租用天乐茶园放映影片。1905北京丰台照相馆的任清泰为了给京剧老舞者谭鑫培过生日,拍摄了他主演的京剧《定军山》的一个片段。

从一开始,中国电影就与中国的传统戏曲和说唱艺术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电影类型。不过,最早尝试拍摄这类影片的丰台照相馆只是个小企业,并不是电影机构。直到商务印书馆“电影部”的出现,才真正代表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开始。这一时期,除了商业之外,电影制作机构相继出现,包括美国商人投资的亚洲电影公司、幻想仙女、中国、上海、新亚等。因为他们的成员大多来自戏剧舞台,所以当时的电影题材和内容大多来源于中国戏曲和文明戏曲。此外,他们还开始拍摄短篇小说和故事片,对电影艺术进行了最初步的探索和尝试。

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经历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等各个历史阶段。它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传统到现代的技术变革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电影都留下了杰出的代表作:1920年代的拓荒时期,有以社会变革为主题的进步电影,如《孤儿救祖》;抗日救国时期,有《狂流》、《中华儿女》等激发斗志、弘扬爱国主义的电影;抗战后,八千里云与月,一江春水向东流等。深刻揭示社会矛盾和本质,形成现实主义创作潮流。

她说,1949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间,涌现出一大批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银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国电影发展的第一次高潮;文革十年后,中国电影走出低潮,产生了《小花》、《人到中年》等一大批反映改革实践、批判社会弊端的优秀影片。特别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国大典》、《大决战》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和《焦》、《凤凰钢琴》等现实主义题材电影达到了第二次高潮。

上世纪90年代,石说,中国电影先后实施了影视并轨改革、电影精品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电影股份制和集团化改革等重大举措,在艺术质量和形式上有了新的突破和提高。除了《孔繁森》、《我离开雷锋的那一天》、《Xi连》、《那座山》、《那人》、《那狗》等作品,还有《不见不散》等新风格的贺岁片和喜剧,涌现出一大批新生力量。进入新世纪,中国电影形成了国有、集体、私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电影发展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邓小平》、《可可西里》、《台湾往事》等代表作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而《英雄》、《神话》等国产大片则在中国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创造了中国电影在世界院线的票房奇迹。三年来,中国有30多部电影在40多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奖,标志着第三次发展高潮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