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元明清的短篇小说,不说国家如何发展,如何灭亡,而是具体的故事。

1,李白砚镇游记

“所有五座圣山,没有距离的想法,根据我一生中一个不变的习惯。”李白一生浪迹天涯,到处吟诗饮酒,是个浪漫主义诗人。相传唐代天宝、至德年间,李白曾前往徐州,拜访江南名士徐宣平。

据说李白东在越南游历,沿途在长安、洛阳、通州、化州等驿站看到徐玄平的诗:“隐居三十年,在南山顶建一间房。静夜玩明月,清闲饮碧泉。樵夫在山脊上歌唱,谷鸟在岩石前嬉戏。不知几岁,已忘甲子之年。”李白在感叹的同时,不禁赞叹:“此仙诗也。”他来到歙县寻找许宣平。

紫阳山脚下的河边修行,河面上有一艘破船,船上有一位老人,雍容孤傲。李白渡到对岸,对老人说:“许宣平家在哪里?”老人笑着背了两句诗:“门前一株竹,是徐公家。”听了这话,李白点点头。走了一段路,突然想起来,许宣平就是前面拿着棍子的船夫!于是我立即回头,但老人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离万里不远的李白来求长生。他面对面错过了,错过了。真是令人沮丧,于是他在面前小屋的墙上写了一首诗:“我背诗,访人。”烟岭高痕,云林太空。窥庭却凄凉,靠空彷徨。华英辽田鹤已有一千年历史。"后来,许宣平非常遗憾地知道,这位来访者实际上是诗人李白。

李白虽然没有见到徐宪平,但漳州美丽宜人的山川却让他流连忘返。我参观了甘熙山脚下的十座寺庙。在兴唐寺前,我看到一个老人在卖砚台。石色如蓝云,纹理清晰美观。摸起来光滑细腻滋润,像婴儿的皮肤一样光滑。李白买了一个捧在手里,赞叹道:“宝颜也,宝颜也!”即写下“砚国明珠”四个大字,送给老人。傍晚,我在连江浅滩放舟饮酒,诗情满怀,摊开纸,挥毫泼墨成诗。

2.赛金花摔砚保护文物

赛金花(1864—1936)是晚清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她的风流韵事尽人皆知。她也是一位爱国女性,她抛砚保护文物的故事流传至今。赛金花,原名郑,后从夫人、曹梦兰晚年起名傅,名妓,黟县人。赛金花得名,还有一段故事。她出生在苏州。其父郑八哥,易县二都山东(今阳光乡)正村人。八哥家境贫寒,在苏州做轿子生活。金华突然不知道取什么名字了。郑椋鸟以为茶坊老板郑是书法家的儿子,也是老乡,不妨取个名字。八哥郑去郑家,郑老板正在给人写对联。八哥郑抱着女儿,要他给她取名字。郑老板想了好一会儿那个漂亮的孩子,忽然看见他桌上的金花,就对八哥说:“就叫赛金花吧!”“从此,赛金花的名字就传开了。赛金花出生后不久,父亲就去世了。长大后因为衣食无着被卖到妓院。1886正式列为妓女。此时正巧歙县人洪钧(1864状元)奉光绪皇帝之命被派往德国、俄国、荷兰、奥地利,何夫人不愿随行。50岁时,洪钧买了二十出头的赛金花做妾,把教学范围扩展到英、德、法等语言。赛金花聪明伶俐,精通几种语言。她是达官贵人的客人。她曾经受到德国皇后费妮特的宠爱。虽然是名妓,但她是爱国的。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她为祖国立下了功勋。她曾说:“国家是大家的国家,爱国是大家的义务。“传说有一天,几名德国士兵闯入她的住所。她先用英语和战士对话,对方听不懂。她立即改用德语与德国士兵交谈。在交谈中,赛金花得知联军的统一师叫瓦德西。这个瓦德西是俾斯麦的红人,德国铁血宰相,赛金花驻德时的老熟人。赛金花知道瓦德斯热爱中国画和砚台。于是,第二天,她拿着一块著名的砚台去见瓦德斯。这块砚台是宋代的仿制品。石头是“黟县蓝”,上面有几颗金星。背面刻有“贾珠”字样。此外,我还带了一幅模仿元代著名画家倪云林的山水画。赛金花献砚画时,问瓦:第一,不要屠杀人民;二是保护文物,不让火烧圆明园的悲剧重演。瓦德西因为得到了自己心爱的东西而欣喜若狂,下令盟军停止烧杀抢掠。关于赛金花的功过,历来众说纷纭,有待史家进一步考证。

3.歙砚在徐故里

虚谷(1824-1896)歙县人,出家后改名虚谷。是“海派画派”的杰出代表画家之一。年轻时当过清军将领的许谷,同情人民革命运动,关心民族前途。他对清政府的腐败非常不满,弃官出家。他很清楚,菩萨佛是救不了劳动人民脱离苦海的。所以,弃俗出家后,他不得不在书画中寻求人生乐趣。虚关虽披袍服,却不理佛法,四处游历,与纸墨笔砚打交道,频繁往来于扬州、苏州、上海之间,以卖画为生。相传有个徽商叫包子扬,歙县鲍家庄人。他叫紫阳山母柴,生在紫阳山。鲍子扬当时也在扬州、苏州、上海之间做生意,但爱好诗词绘画。他是书画收藏的行家,自己会画几笔梅花,对砚台雕刻很感兴趣。与许谷、任伯年、吴昌硕等画家,交情甚好。有一天,虚谷到鲍家来,为鲍子扬作了一幅像,上面题着:“雪平白落沙上,古书疏巧。”似雪,花似雪,香雪开梅花。鲍对虚谷的画和诗赞不绝口。为了感谢虚谷,送给虚谷一方“梅阙玉带金星砚”。这块砚头上刻着两句诗:“一生不与众斗,冰天雪地独开。”虚谷很兴奋,摸着嫩滑的砚台,爱不释手,如痴如醉。傅氏称赞:“天天盼砚,更知心。我闲散而安静。一支笔捕捉昆秀,万图开天地春。我希望我能一辈子和这块石头在一起,何必担心变老呢?知心朋友少,我佩服我的孤独和自画像。"后来,任伯年在砚台背面刻了虚谷的画像,并称虚谷为"笔无常,不作新枝"。虚谷的美术作品有一种特殊的风格,其特点是淡而有趣,色彩清新,造型生动,笔触冷峻。吴昌硕赞道,“十指参成香,一拳断今昔。"这句话显示了虚谷不落俗套的绘画技巧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梅阙玉带金星砚》,徐顾随身携带,一直陪着他到死。虚谷死后,家人让他把这块砚台埋在苏州光复的石墙里。

4、纪昀玩砚诗。

纪昀(1724—1805),河北人,作家。乾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吉大学士,与文达。他曾经编纂过《四库全书总目》,为这部巨著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纪昀会写诗和骈文,包括纪文达的《公遗集》和《岳薇草堂笔记》。纪晓岚一生热爱佘艳,他认为佘艳比段燕更好。在《岳薇草堂笔记》等著作中。纪晓岚一生热爱佘艳,他认为佘艳比段燕更好。在《岳薇草堂笔记》中记载:“我是鲍叔棠,我记得孝祠。舒堂用此砚润笔,喜其柔,无新坑,因为碑文说:不要说肋,是紫的,我看魏徵就是这么迷人。嘉庆四月写小兰的题目,当时有七十个中的九个。附翁书培题词:“砚台越来越薄,你还能活多久?你看起来像个老人。卫龙的老坑早就没了。所以佘砚比端砚更稀有,这块石头还是前代的遗物。翁书培什么都知道。“纪晓岚在这里表明,佘艳和段燕同样迷人美丽,而佘艳坑已湮没在历史中。与端砚不同,端砚自唐代以来就没有停止过生产,认为她的砚是稀有的,稀有的,珍贵的。据说鲍叔棠送给纪昀的钢笔,就是他的金星眉砚。纪晓岚爱不释手,没事就用手摸摸,近乎着迷。有一天,朋友请他写一首扇子,用王之涣的诗《凉州词》:黄河远在白云之上,一座孤城是万仞山;何必用杨柳的悲歌来抱怨春天的耽搁,老玉门关,一个春风不是吹的啊!因为迷上了砚,第一句就把最后一个“间”字给漏掉了。观众中有人说:“大作家也有错吗?“纪晓岚听了突然不是诗,而是诗,怎么了?”然后加上标点符号。“黄河遥远,白云缭绕,万仞山是座孤城。强迪为什么要抱怨?柳树春风,不是玉门关。”大家拍手称快,赞叹不已。

5.徐霞客喜出望外。

徐洪祖(1586—1641),阿明旅行家、地理学家,生于江阴。字振,谓之下颏。小时候读的是经典和地理。看到有激烈的党争,就拒绝入官,故意远行。从我20岁开始持续了30多年,足迹踏遍了16个省份。我对我游览过的山川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他是《徐霞客游记》的作者。据《黄山志》记载,徐霞客一生两次游黄山。第一次,万历四十四年(1616)二月,严冬,徐霞客不畏艰险,游览了禅福寺、紫光寺、石笋、狮子林、光明顶、松谷寺。万历四十六年(1618)九月初,徐霞客第二次游黄山。此时已是秋天,“枫松相间”“五彩缤纷”。徐霞客登上天都峰和莲花峰,来到文淑庭院,欣赏美丽的风景。他不禁感叹:“黄山是一个奇怪的地方,但如果是奇怪的,我很惭愧以前去过。”写两本去黄山旅游的日记。留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山”的赞美诗。徐霞客第一次游览黄山时,正下着大雪,未能看到文殊院、天都峰等景点。俗话说“未去文殊院未见黄山面”“未去天都峰,空无一物。”于是,过了两年,他选择了秋天这个好时机重游黄山。欣赏完黄山风光后,她在歙县乘船返回江阴。从黄山到歙县,沿途湖光山色,山花曲径,十里亭台,流水小桥点缀,清新淡雅,古朴典雅,让人心旷神怡。特别是在古城的西边,廉江岸边,矗立着一座阴沉沉的甘熙山。这里有青山、流水、亭台、佛塔,让徐霞客流连忘返。徐霞客白天游山,晚上住在五明寺。他向五明寺的老和尚借了一块砚台,写了一些关于旅行的文章。其间,徐霞客见老僧的砚台黝黑发亮,手感细腻,油润,随口称赞:漳州的砚台又美又干净,藏于深山千年。精雕细琢,天下重器,位列四大名砚之首。润若尔皮肤细纹,叩击如金。莫道荆山浦玉梅,江阴弘祖也爱。老和尚见徐霞客如此珍惜这块砚台,便把它送给了徐霞客。徐霞客喜出望外,即在砚台背面刻了七个大字:“名山为友,砚台为伴”。后来徐霞客一直带着这块砚台。可以说,佘燕为徐霞客的游记立下了汗马功劳。

6.李时珍采药得砚。

李时珍(1518—1593),明朝周琦(今湖北蕲春县南)人。他曾经是楚国皇宫里的神龛。我一生致力于整理中医文献,强调实践,经常上山采药,深入民间。历时27年完成了52卷的《本草纲目》。他在医学上的成就闻名于世,但他娴熟写作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传说药理学家李时珍来黄山、百越采药。一天,在黄山金玲东面的一条山涧里。李时珍绝望疲劳,连忙寻找哭声。只见一个农妇躺在一片草丛里的地上,手背被蛇咬后肿了起来。李时珍把毒液挤出来,把药筐里的“七叶一花”、“半边莲”等草药捣碎,敷在农妇手上,农妇很快就醒了。因为李时珍知道黄山地区的蛇危害严重,所以特意在身边准备了“七叶一花”、“半边莲”等蛇药。相传浴谚“敢与有半边莲的毒蛇共眠”是李时珍说的。李时珍问农妇:“嫂子,你住哪里,叫什么名字?”“奴家在灵金山,名唤小青。”农妇回答。“你家里还有谁?”“我有公婆和孩子。公婆生病,丈夫考砸后入空门出家。奴隶柴和柴火为生。谢谢你救了我家人的命。我公公被我家顶礼膜拜。”他跪在地上,感谢李时珍的救命之恩。李时珍把小青扶起来,小青死了。她哭着说:“公公是我的救命恩人。今天看来公公也不浅,还求公公救公公一命。”“好吧!“李时珍带着小青来到灵山,去了小青家。真的很穷。婆婆卧病在床,公公眼睛发黄,四肢无力,还有年幼的孩子,真的很凄凉。李时珍对公婆的病情进行了认真的看、闻、问、感,知道小青的婆婆患的是伤寒,公公是“肝炎”。李时珍问:“小青,你家里有笔墨砚台吗?”“当官在家读书,有‘黄龙戏珠砚’。”小青给李时珍带来了纸、墨、笔、砚。李时珍见“黄龙戏珠砚”硬而薄,黄如蜜,两条龙栩栩如生,砚润无水。李时珍爱不释手。他让小青开个方子。小青道:“我家祖传的‘黄龙戏珠砚’不用倒水。只需在砚台上敲三下,砚台就会被淹没。”李时珍用笔在砚台上敲了三下。果然,砚池里满是水,李时珍惊讶地惊呼:“奇砚也”。他开了药方,砚台干干净净,没有一点墨水,不洗如新,真是“珍砚”。李时珍给小青公婆治疗了一个星期。婆婆病好了,可以起床干活了,公公的眼睛也恢复了光明。小青很感激,但她觉得没什么好感谢的。她和公婆商量后,把祖传的“黄龙戏珠砚”送给了李时珍。后来李时珍用这块珍贵的砚台完成了《本草纲目》的编纂。

《歙县志》载:“金玲山东支,名曰燕山。蜿蜒东出山涧,有黄如蜜之石,可作砚台。厌倦了不减龙尾。”据推测,李时珍《黄龙戏珠砚》中的石头就是河石。可惜这块“黄”石已经失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