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街巷16:袜子兴夏袜子街
明代晚期,成都的中上层阶级习惯冬天穿羊毛袜,夏天穿丝袜,也叫油灯布袜。后者轻薄细腻,轻薄凉爽,穿着舒适透气。由于四川气候较暖,夏袜穿的时间较长,专门生产销售夏袜的商家越来越多,都在总府路附近的一条小街上开店。久而久之,这条街就出名了。成都人都知道是专门卖夏袜的一条街,“夏袜一条街”也因此得名。到了清末,织线袜流入成都,逐渐取代了明朝以来的手织袜。这条街上的制袜作坊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只剩下回忆“夏袜”街起源的过去式。取而代之的是商家专门销售梭织夏袜,可以算是历史上夏袜街的转世。当时卖的梭织袜,因为做工工整,尺码统一,价格低廉,很快赢得了成都人的认可。据《成都概览》记载,梭织夏袜由多种材料制成,包括短单梭织面料、短梭织面料和套洋面料,有10多种。售价也分为长庄袜350 ~ 360条,短庄袜240 ~ 260条。可见成都人追求生活品质的历史开始了,一双小袜子也是相当时尚优雅的。
虽然夏袜街的夏袜在明朝以后兴盛起来,但这条街的历史并非明朝初年。早在唐前,成都的建制就进行了调整,原成都郡东部划归华阳郡。两县以夏袜街为界,东属华阳县,西属成都县。新成立的华阳县办事处位于付正街,成都县办事处位于夏袜街,两地相距很近。至于这条街在唐朝的名字,没有考证。我觉得不是“夏袜”的名字。否则,街名的起源不是明朝而是唐以前。但唐前没有穿袜子的习俗,明代以后成都才出现袜子。
夏袜街,按照地理走向,分为五段,每段都有自己的街名。按照南北走向,树洼南街南接青石桥北街,北接荔枝巷西口。光绪年间,这里被称为夏袜街南段。街东的矮寨馄饨,胖子的卤菜,都是有一段时间出名的。街北有一座白象庙,修建日期无从考证。嘉庆《华阳县志寺》记载,该寺的建寺日期已不可考。乾隆49年(公元1784年)毁于火,58年(公元1793年)重建。民国《华阳县志·寺观表》中也有记载,说明尼姑庵在明代有普贤的形象。可见白象寺至少建于明代。韦陀堂最初建在这条街的东边,文祖庙建在西边。三义寺附近还有一口古井,据说是成都的海眼之一。由于水井经常被淹,这条街在辛亥革命后被当地人习惯性地称为“华水街”。在这条街上,有一家北首名为“全兴城”的烧酒作坊,由此也有一个典故,可以另文讲述。
南起夏袜南街北口,北至三圣祠街西口的路段为夏袜中街,以前是南夏袜街北段。这条街在夏天也卖亚麻布和罗纹、羊皮、地毯、毡帽等。冬天,也有经营油丝和油布的小贩。说起这条街的毡帽,早在鼎盛时期就在成都小有名气。街上的经营户多分为京派和陕派。北京货店不卖陕西帽,陕西货店不卖北京帽。虽然彼此在一条街上,但却互相争斗,用正品赚钱。卖的毡帽也有自己的款式和风格,还有一群爱好不同的老顾客追棒。这条街的另一个特色是卖半成品皮项圈。由于集中管理,其业务一度蒸蒸日上。是老成都皮领子、皮帽带、袖盖两大聚集地之一,另一个在走马街一带。在街的西边,有一家叫“烂招牌”的刀剪店。顾名思义,这家店的招牌极其寒酸。它的历史比春熙路的“辽广东”还要早,刀剪质量也很优秀。忍不住婉儿,取名“烂招牌”,真的是挂着个破破烂烂的铺子,却卖的是精品。业主的心思想的是有趣,这也是当时的一种惊喜营销方式。
离这里不远就是卓川源四川官银,创建于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是四川地方银行的开端。这是当时的番库拨银30万两,投资20万两设立的。有1000两、500两、200两、100两、50两、20两、10两、4两、3两、1两10种银票,也是当时新政的产物。民国初发行四川军票,后发行铜元票,规定铜元票1,000文和军票1。民国五年(1915)改洛川卷,军票一比二收回,后关闭。1936,地址变更为四川银行成都分行。附近有许多私人金融机构坐落在这里,如街西南端的金城银行分行,街东的交通银行分行和美丰银行成都分行。美丰成立于民国初年。新中国后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四川支部驻地。在街的东端,有“兄弟传”饭店的旧址。店主黄是成都著名餐饮“大姨妈宴”老板黄金玲的弟弟。他的烹饪技术源于他的哥哥,所以他的生意很兴隆。
向下是夏袜北三街,原名大十字街,民国后改为防暑袜街,最终命名为夏袜北三街(1997并入夏袜中街)。街东的央行四川分行和街南的基督礼拜堂是当时该街的标志性建筑。这条街上的大多数商人也经营夏季袜子和杂货,但数量不如前两条街。
夏袜北段第二段从北到兴隆街,以前叫小十字街。光绪五至三十年(公元1879 ~ 1904)改为夏袜街。这条街集中了旗帜、雨伞和床上用品业务,其业务主要集中在制作官方礼仪仪式、桌子围栏和椅垫。街东是成都著名的“泰山堂”,以眼药水闻名。
泰山堂药店始建于清嘉庆年间,风格为东西向,一排五铺面临街,中间大厅为顾客休息处,右二经营饮片,左二经营药丸。nave“没有价格,没有欺骗”的金字招牌正如其所说,是一段佳话。左右两侧竖着“以仁为诚”、“以和为贵”的匾额,昭示着泰山会馆的经营之道。古色古香的典雅装饰营造了一种顾客至上、以人为本的商业氛围。同治年间,东家改为黄,生意经营得不错。到了光绪年间,这家店的名声已经在成都小有名气。宣彤元年,泰山堂再次易主,更名为“泰唐三”,表示这家店现在是三人合资。从那以后,泰唐三经历了起起落落,一度陷入困境。直到1932,成都的一场霍乱疫情,让它花了三分才起死回生,重获生机。当时他病得很重,死的人很多。四大门口的送葬队伍排起了长队,情况十分危急。后来,由于对霍乱疗效极佳,太三堂的白药立刻在成都大卖,使得经营困难的太三堂通过添加白药再次走上了繁荣之路。民国二十二年(1933),与西藏来荣大师多摩单颗金刚菩提丸的生意,也让太三堂获利颇丰。再加上1934之后的鹿茸生意,太三堂的生意蒸蒸日上,不仅还清了之前欠下的债务,还借机上了一层楼,发力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太三堂凭借多年的口碑和实力,成为与同仁堂齐名的成都老品牌。民国十五年(1926),萧陆家和萧浩冉选择了这条街的西段建立了邵氏兄弟医院,后来扩建为夏袜街医院大楼。这条街北端的陈庙是什么时候建的,很难考证。
?截至烈士庙东街东口,南面与夏袜北二街连接的路段为夏袜北一街。这条街的北部曾经是体标堂街,而南部是小雄街。后来改名为夏袜北街,与南街遥相呼应。在这条街的西边,曾经有一座议会大厦,在北边,有一座郭襄庙。在这条街的开始,有许多轿夫。后来由于道路逐渐修建,坐轿子的人少了,这个行业就衰落了。这条街上最著名的建筑是街西侧的欧式建筑。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清朝在此设立邮政支局,这是成都第一家国家邮政局。从此,成都以“驿站”形式传递公文信件的历史结束了。后来邮局被大火烧毁,1937重建时,邀请了加拿大著名建筑师莫里森和叶负责设计监督。建筑用的红砖都是汉口买回来的,基石也是从龙泉山上摘的石条。甚至红色瓷砖之间的连接都是用铜线串联起来的。新楼建成后,具有西方风格。门楼二楼平台的镶嵌木壁柜制作精美,拼接彩绘工艺极佳。经过多年的保存,纹理依然清晰,漆色鲜艳。据说早在那时候,新邮楼的厕所就已经装了马桶,那一定是成都最好的。新楼落成后,由大庆邮政成都分公司演变而来的淅川邮政管理局正式成立,俗称邮政总局。在这条街的北面,还有一家重庆元丰正烧酒店的分店,当时非常繁华。街东的清芳斋绝对素饼供应给佛寺和素食店,他们的店也对外销售。由于味道鲜美,价格低廉,也受到周边百姓的喜爱。
夏袜街经过了历史的洗礼。虽然今非昔比,繁华似锦,但昔日那一幕幕带有时代气息的场景,却给老成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比如《成都概况》中描述的“所有省会的现成新款女装,在夏袜街、总府街、新街、客家巷到处都有卖...一件花裙子,比如峡江织金的,一件要三四十元。五色雕刻,每件892。”还有“省城的服装店都有夏袜一条街的堆积,来推销服装庄”等等,都是讲述夏袜一条街过去的繁华与兴盛。与东大街、西大街、总府街、客家巷一起,一度成为老成都苏光洋货的聚集地。是与总府路同名的新服装店管理区;其皮具与鼓楼南街、总府街并列前三。它的靴子和鞋子,羊皮和毛领毡帽都是首屈一指的。还有油布、油纸、绉丝、表刀、剪刀...它不时是繁荣的象征。我见证的是几百年来精彩的老成都。
?(第二部分:“全兴城烧酒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