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崃的历史演变

明宪宗成化十九年(1483),政府用粘土砖修建了简易城墙,三十多年后倒塌。

武帝宗正十六年(1521),周知李廷钊主持重建,高2尺,厚6尺,周长1423尺,约九里七分,垛3700张,用石条垒砌。城内有四个城门,每个城门都建有城楼。楼檐上挂着一块木匾,东方有“东望金城”之意;南越《南孟》;在西方,“西宁樊落”;北方称之为“北渡鹤雾”。在城东南角建“聚奎楼”,寄希望于社稷昌盛,客家延伸。楼上建有“奎肯殿斗”泥塑,城墙四周挖有护城河。

明末清初,战乱频仍,城破人亡,户口锐减,虎豹时常出没。

直到康熙三十二年(1693),周知的齐捐资修城墙,百姓才安居。乾隆二十九年(1764),在王的主持下,大力维护。城市的周长是1638英尺,这是九英里中的一点。城内有四门,另一门位于东南角“聚奎楼”下,名为“小南门”。除了修城墙,还修建了1738女墙城垛。东城楼叫“涌泉楼”,题写“沃野绕江”;南面是“崔屹楼”,匾上写着“莱山执秀”;西边是鉴湖楼,牌匾上写着“艾瑞云隐”,北边是“渡鹤楼”,牌匾上写着“灵眠武陵”。城市看起来很壮观,超越了上一代。清朝嘉庆年间,城墙三次开裂,均由政府修复加固。过了一百多年直到解放,也没有维持。1958年,拆除城墙,修筑围城道路,但古城轮廓清晰,护城河依旧。建国初期,四川分为川西、川东、川南、川北四个行政区,行政区下设特区,邛崃县隶属川西行政区内的眉山地区。1952年,撤销行署,设立四川省,邛崃县划入温江区。2月5日,1959,邛崃县和浦江县一起工作。1960年4月29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撤销浦江县,统称邛崃县。从1962 165438+10月1,恢复两县建制。1968年9月,温江地区改为温江地区,邛崃县归其管辖。

1983撤销温江地区,邛崃及所辖其他县划归成都管辖。

1994年6月6日,撤销邛崃县,设立邛崃市(县级),市人民政府驻林琼镇。

1997,邛崃市面积1377.4平方公里,人口63.6万,辖16镇、17乡。市政府设在林琼镇。

1999年,邛崃市辖18镇、15乡:林琼镇、古驿镇、羊安镇、牟里镇、桑园镇、平乐镇、夹关镇、火井镇、水口镇、冉义镇、回龙镇、高更镇。战斗乡、茶园乡、林宝乡、孔明乡、石头乡、下坝乡、天台乡、太和乡、道佐乡、油榨乡、银杏乡、南堡乡、大同乡、马湖乡、南军坪乡。

2004年9月8日,泉水、兴县、石坡3个镇和下坝、南军坪、马湖、银杏、太和、石头6个乡被撤销。将原泉水镇行政区域并入羊安镇;羊安镇政府驻羊安场。将下坝乡行政区域并入平乐镇;平乐镇政府驻平乐堂。将原兴贤镇行政区域并入牟里镇;牟利镇政府驻牟利场。将南郡坪乡行政区域并入桑园镇;桑园场镇政府。将原马湖乡行政区域并入水口镇;水口镇政府驻水口场。将原银杏乡的行政区域并入火井镇;火井镇政府驻火井场。将太和乡原行政区域并入天台山镇;天台山镇政府驻天台山场。将原石头乡行政区域并入林佶镇;林佶镇政府驻林佶场。将元石坡镇行政区域并入大同乡;大同乡政府驻大同场。